婆娑的菩提树下一片阴凉,它毫不啬惜这片凉意,给每个栖身在树下的人遮光挡尘。
不管是聪慧的大智慧者,还是过路的行脚挑夫,都会从菩提树这里获得暂时的栖息。
唐代出名的禅门居士叫庞蕴早年学习儒学,立志要出仕推行儒家思想。
可贞元初年,这位庞居士拜谒了石头希迁智者,人生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他发现自己对于禅的领悟要比儒学更加深刻,而禅学在他心里引起的震荡也更为强大。
当他与另一位士子共同赶往京城,准备应试时,听说江西马祖道一就在寄宿地的附近,他们觉得选官不如选佛,当下改变行程,直奔洪州,参谒马祖道一。
在马祖的指点下,庞蕴居士顿然悟道,心无所碍,而另一为士子投身石头希迁,剃发出家,成为丹霞天然智者。
悟道后的庞蕴没有选择出家道路,因为对于了悟的人来讲,什么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护持本心。
这些身在俗世,心明禅理的人最懂得如何把禅理应用于红尘生活,他们的感悟和启迪有时比禅师们更贴近我们的心思。
庞蕴一生不求闻达,著书立说,活得自在潇洒,他的大量偈诗不仅是修禅者喜爱的智慧,也是我们红尘俗人不可多得的佳句。
处身立世,每个人少不了与其他人,与这个世界打交道。
一来一往,必有烦恼困扰滋生。如何是好,如何不扰乱我们平和的心呢?
庞蕴居士悠悠道:
见时如不见,闻时如不闻;
喜时如不喜,瞋时如不瞋;
一切尽归如,自然无我人。
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多情猜测,无端加入太多的自我推断,导致本来很简单的意思变得很复杂,引发双方的误会矛盾。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了一句话,会不会加入我们自己的很多猜测?
他是在讽刺,还是挖苦,他是含沙射影,还是别有企图。
一句简单的话,可能会因为这许许多多设想变得非常复杂。
我们会因为猜测而不开心,或者生气、恼火。
可是,如果只当一句话来听,听他说完,如同没有听到一样,结果会怎样
我们依旧是我,是心绪平和的我。
今天全国高考满分作文《说尺子》出炉。我们在判断事情的现实态度,被这位18岁的高中生刻骨地表达出来了。
我们听别人的言论时,总是拿着不同的“尺子”去丈量。
关系远近的尺子;地位高低的尺子,穿着打扮的尺子;……
甚至,心情好坏的尺子也可以作为丈量标准。
从100分到98分,挨一顿揍;从55分到61分,得一个吻。
这样看似荒诞的解决,在我们生活中却随处可见,甚至你我就是曾经的“受害者”或者现在的实施者。
我们太多的主观臆想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当我们与人往来,能做到见好像不见一样,听好像没听一样,欢喜的时候如同没有欢喜,生气的时候如同没有生气,那么我们就可以触摸到这世界本来的面目,没有人我的分别,只纯然经历着所有事件,不会有烦恼,也不会有痛苦了。
这话看起来可真抽象,真让人费解。
然而,低头细思,慢慢寻味,突然就明白过来。
原来,这是要我们不要把自己太多的主观意愿投射到万事万物上啊。
太多的是非和误解,都是因为我们过多的阐释引发,其实世界很简单,只要你能见如不见,听如不听。
同样,如果我们能够平静地接纳自己,不管欢喜还是恼怒,都能一任自然,随缘任运,那么人生就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一样的人生经历。
这样的人生岂不完美,没有遗憾。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