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除以七
看罢英国纪录片《56UP》之后,颇不平静。这部纪录片,拍摄了来自伦敦的14个同龄人的生活之路。导演每七年拍一次,自他们七岁开始,拍了八次,拍到56岁。150分钟的影片,他们就从童年进入了老年,逝者如斯,让人感喟。 我不想谈论这部纪录片的主旨。让我感兴趣的是,它选择了将人生除以七的方式,来演绎并解读人生。我也想将过往岁月除以七,看看有什么样的变化。 不从7岁,而从5岁开始吧。因为,那一年,我的母亲去世,人生的记忆也就从那时开始。那年初夏,院子里的老槐树落满一地槐花如雪,我穿着一双新买的白力士鞋,算是为母亲穿孝。母亲长什么样子,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只记得姐姐带着我和两岁的弟弟到劝业场的照相馆照了张全身合影,特意照上了白力士鞋。此后,她便到内蒙古修铁路去了。那年,姐姐17岁。 七年之后,我12岁,读小学五年级。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人生第一本书,一角七分钱的《少年文艺》;并从中第一次读到小说,美国作家马尔兹写的《马戏团来到了镇上》。马戏团来到偏僻的小镇。两个小兄弟,没有钱买入场券,帮助马戏团把道具搬进场地,换来了两张入场券。好不容易等到第一个节目,但小丑刚出场,小哥俩就累得睡着了。小说里的小哥俩,让我想起了我和弟弟,也让我迷上了文学。我开始偷偷地写我们小哥俩的故事。 19岁那年的春天,我高中毕业,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大学之门被命运之手关闭,两年后,我去了北大荒,把那张夹在印有毛体“中央戏剧学院”信封里的录取通知书撕掉了。 26岁,我在北京郊区当一名中学老师。那时我已回京一年,是因父亲突然脑溢血去世,我才被退回京的。熬过了近一年待业的时间,才得到教师这个职位。和父亲一样,我也得了血压高,医生开了半天工作的假条。每天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回家,写第一部长篇小说,取名叫《希望》。在那没有希望的年头,小说的名字恶作剧一样,有一丝隐喻色彩。 33岁,我“二进宫”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二年级。那年,我有了孩子。孩子出生前,我在南京《雨花》杂志社修改第一篇报告文学。回家的第二天,孩子呱呱坠地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