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佛时,不论在书籍或者听闻法师开示,常常听到“放下”两个字。但是究竟什么是“放下”呢?生活中遇到不顺,比如被人欺骗,我们常用放下来安慰自己。小编觉得,放下不等同于放弃,前者是以佛法的智慧,放下了对自我的执著,后者则是在心有不甘的情况下,被迫抛弃,心中还有执著
。放下和放弃,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即成道前在因地修学;果招,意为果报、招来。这句经文在说,假如发心不正,没有彻底地把万缘放下,所修六度万行,虽然也累积了福慧资粮,但其中却夹杂着不清净念,所以修行之路,会迂回曲折,见道之日遥遥无期。
宋代高僧,开创临济宗径山派的大慧宗臬禅师身上,有这样一则著名的公案。透过它,我们可以对究竟何为放下,何为放弃,有更为深刻地认知。
宋军不断抵御北方铁骑,一位大将军厌倦了战场上的杀伐,他声名远扬,即使解甲归田,也能享受朝廷优厚的待遇,但他自认看破红尘,一心遁入空门,不再过问世事。
于是这大将军来到寺院,专程拜访宗臬禅师,请求禅师为自己剃度,他对宗臬禅师道:“师父,我已经看破了世间的琐事,名闻利养在我眼中一文不值,请师父为我剃度,收我做您的弟子!”
宗臬禅师礼貌地回应:“你有家室,身上带着习气,出家恐怕难以安心,现在时机未到,等等再说吧!”其实,宗臬禅师这时候已经看出,大将军心中并没有完全放下,他所谓的看破红尘,也仅是对战场上铁马刀兵的厌倦。他并非放下了红尘,而是放弃了身为将军戍边卫国的责任,他心中仍然有对家庭的执著,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
大将军着急地再三请求:“师父,我已经放下一切,包括妻儿家庭,请您为我剃度吧!”
宗臬禅师只是摇头,让他等等再说。
大将军心有不甘,但也没有办法,为了表明皈依的决心,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山门外等候。宗臬禅师见他如此勤恳,便问道:“将军何故这么早就来拜佛?”
大将军回答说:“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原来,将军昨夜读了许多经典,从中学到一句佛偈,如今现学现卖。
宗臬禅师不急不缓地答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听到此言,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你这老东西,讲话忒伤人!”
谁料宗臬禅师反而哈哈大笑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放下,并非口中说放下,心中就能放下,“说时似悟,对境生迷”,放下是放下万缘,放下执著,目的是求出离,自度度他;而不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也不是逃避责任而抛弃。倘若不能做到这点,所得到的不是智慧,反而可能是恶缘,为什么这么讲呢?
倘若宗臬禅师真的收大将军做徒弟,也许他因缘会遇,再加上自身的勇猛精进,在福慧资粮的累积上突飞猛进。可是不要忘了,这其中夹杂着不清净念,他的修行也不过是人天福报,他可能又得到高官厚禄,也因为地位的高高在上,一念所造作的业力,果报就更大了。福报一旦享尽会怎样呢?保不准又会堕入下三途。
宗臬禅师的做法,也是后世佛弟子的典范,倘若不明佛理而为人妄解佛意,断人慧根,真的是罪莫大焉!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