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发布时间:2024-02-17 01:04:11作者:心经全文网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六: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提婆达多被五百比丘遗弃的因缘

戒行(1)波罗蜜

一时,佛在竹林精舍(2),提婆达多要求佛陀教他学习神通法门,可是佛陀一向总是叫他先在人格修养上学习,不要贪求神通,因为神通与德行毫无关联,所以就拒绝他的要求。于是提婆达多心中很不满,便分裂教团,独自率领五百位比丘离开佛的僧团。当时由于佛知道那五百位比丘的智慧已将圆熟,可以度化归善,便吩咐了大弟子舍利(3)带领着一群比丘,到提婆达多那里以正法诱导教化那五百位比丘

。结果舍利弗法了,在讲完正法后,便令那五百位比丘恍然大悟,而又自动的跟随舍利弗回到佛陀的僧团。

当舍利弗带领着那群比丘回来时,一路上都被众比丘拥绕着。他们回回到精舍后,众比丘都非常的赞欢舍利弗,当时佛便告诉大家说:“各位比丘!舍利弗长老以着以着威德智慧带领眷属安然回来,并非始於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经如此的光耀过。提婆过。提婆达多被其眷属所遣弃,也并非始於今日,早在宿世多生以前,他就曾经被这样的遗弃过。“於是弃过。”于是众比丘就请佛告诉大家这段宿世的因缘故事。

很久以前,在一个森林中,有一只鹿王带领着上千只鹿群,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瑞智,一个名叫暗钝。当这鹿王年老时,吩咐这两个儿子说:‘我已经老了,这个鹿群就交给你们两个来带领。’於是就将一千只鹿分成两群,由他们每人带领五百只鹿。后来这两只新的鹿王都要暂时带领其眷属离开森林时,老鹿王便吩咐他们说:‘一路上要谨慎小心,尤其是在每年人们农作物的收割期,人们在这时候都会设置许多的陷井捕捉杀害偷食农作物的野兽,那时你们要先到山上去,一直等到人们收割完农作物后,才回到森林来。”听完了父亲的话,他们就各自率领着鹿群离开了森林。

名叫暗钝的鹿王,生性愚笨而不会体恤关爱眷属们,又因为不听从父亲的叮咛吩咐,不分日夜的通过人们所在的村口,甚至还在农作物收割期时,践踏破坏人们的田地,以致他的鹿群大半都被人们设陷阱杀害了。最后要回到森林时,暗钝又同样的我行我素,任意践踏破坏人们的农园,结果他的鹿群全被人们杀光,只剩下自己独自安然回来。

另一只鹿王名叫瑞智,有临机应变的才能,生性仁慈而受眷属们的爱戴,又因为能遵从父亲的叮咛吩咐,知道何时可走,何时不可走,走时不经过人们的村落,白昼时停留荒郊林外,只利用半夜里潜行,且在人们农作物的收割期,全群都上山去,所以他的鹿群一直很安然。当他们回到森林时,未曾丧失一个眷属。

老鹿王看到他们都回来了,便对他们说:‘有德有慈爱者,得有繁荣,请看他由眷属围绕着归来时的瑞智。无德无慈爱者,只有孤零落迫,请看他被眷属们所遗弃的暗钝。’

说到这里,佛又说:“那时的鹿王暗钝,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他丧失掉的鹿群,就是这五百位比丘的前身。鹿王瑞智就是舍利弗的前身,老鹿王就是我。各位!暗钝就是因为不坚持鹿王训戒他的吩咐,所以才会失去所有的眷属(慧命)。瑞智就是因为能听从持戒——坚持可消灾(4)之善法,所以才能保全其所有的眷属(慧命)。如以四谛法(5)而分,暗钝而眷属丧尽是苦谛,迷惑不信吩咐则是集谛。瑞智而知苦集二谛,所以能遵从吩咐谨慎实践是道谛,最后所有眷属(慧命)逃脱一切障碍,而圆满安然回林是灭谛。”

注(1)戒即摄心防身离过之法,亦即法律规矩,所以守法守规就是戒行。因众生为业烦恼逼苦,如火焚身,戒因摄心防过,可止息业火,故又名清凉。

(2)竹林精舍本为舍城旁的迦兰陀竹林,后因频婆娑罗王归依佛陀,乃将之建为一座精舍奉送给佛,此为最早的僧团精舍。

(3)舍利弗性甚聪明,初为外道,后来归依佛陀,因善解诸法,议善解诸法,议论无双,於佛诸弟子中,智慧第一。

(4)灾是所消除之恶法障碍。

(5)佛陀说的四圣谛法门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