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八(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七十地位)。
(○[合释][天台云]十地位者。即是无漏真明。入无功用道。犹如大地。能生一切佛法。荷负法界众生。普入三世佛地。又证十番智断。破十番无明。故名十地位)。
(○[清凉十地疏云]夫功不虚设。终必有归。前明解导行愿贤位因终。今明智冥真如。圣位果立。前因后果。义次。第故。解即十住。行即十行。愿即十向。故为贤终。亲证十如。故明圣位。先贤后圣。亦次第故。又前是教道。此是证道。教为证因。证即证前三心之教。谓直深大悲三菩提心。三贤别增。此中齐证。名地者。本业云。地名为持。持百万阿僧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本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即斯义也。又本业第三名住。婆沙云。十皆住处。名之为地。四持者。通因望果。如初住能持自他一切功德。复持二地。乃至佛果所有功德。若无初地。余不成故)。
(○[华严论云]如来以普光明智。以成地体。以诸菩萨。虽登十住十行十回向。不离此体。故云十地。此十地之法。即以普光明殿所说十个佛果。不动智佛。为初信故。乃至五位满。不离初信之佛果。以此十地之法。通初彻末。一际法门。故名为十地位。十位果终。功终行熟。更无升进。十地智满。无进修故。常对诸佛。现在前故。此十地门。但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中。蕴积功成。使令淳熟。更无所住。任运而成。自令具足。一切诸法。十住十行。寄表如神。十回向位。寄表如王。于此十地。寄表如天。明其进修渐渐。惯习殊胜)。
(○[张无尽曰]李长者论。权教实教各有三种十地。权教。谓大品解深密仁王也。实教。华严涅槃也。长者未见今经。长庆判为实教十地。今详此经第十地云。修习毕功功用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历考经论。惟瑜伽论与此合。自四地以后。修菩提分法至九地。地地修习。未能圆满。直至第十地。修习圆满。法身广大。如云遍覆。今一依瑜伽诠释。庶无滥误[私谓]无尽依瑜伽诠十地。允矣而未尽也。准瑜伽四十七。立菩萨十二种住。初住种性住。即住前信相菩萨也。次胜解行住。即住后三贤位也。文云。胜解行住。既清净已。极欢喜住。先已发趣。次下开菩萨十种住。乃至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于中胜解住前。不开十信。十三如来住。不开等觉。位次大同华严。说极喜住已。结云。如是略说菩萨极欢喜住。若广说如十地经极喜地说。应知彼经所说十地。即是此中菩萨藏摄所说十住。由能摄持菩萨义故。说名为地。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华严五位互摄。初住摄于初行。初回向初地等。第十住满。称灌顶位。第十地满。亦灌顶成佛。此中义门。亦无不符合也。此经行布圆融。既同华严。以彼十种住。诠此十地。恰是函盖相同耳。清凉十地疏钞。广引瑜伽深密。长水注十地。断障证如。全取唯识。岂不出于瑜伽。古德何曾判瑜伽深密。不应圆教。而无尽郑重其词。以为创获之解。李长者云。三乘教中。分分有此教在。学者不了。反生遮截。此则无尽标示之微指也)。
([○@●]文分十)。
([○@●]一欢喜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疏】菩提。佛觉也。前则若出未出。如火前相。名之为耎。今如火出木尽。灰飞烟灭。故云善得通达。故此初地。名通达位。([清凉云]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尽佛境界。理显也。以得无分别智。善达法界。一真平等。离能所相。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孤山云]觉通如来。智同佛智也。尽佛境界。理齐佛理也。三谛圆融。名佛境界。以初得法喜。故名欢喜)。
(△[温陵云]向虽觉佛觉。未能尽佛菩提境界。今由加行妙圆。故云。善得通达等)。
(△[中川云]以入见道。亲证真如。自知不久证大菩提。生欢喜故)又云。善达法界。得一真平等。乃至得遍行真如。离异生性障。修檀波罗蜜增上。([十地疏]所断障者。唯识第九中。异生性障。是此所断。此言异生。即是凡夫。粱摄论中。名凡夫性。此论本分中。名凡夫我相障。此障障于初地。依分别障种。立异生性障。分别拣于俱生。种拣现起。分别者。即凡夫我相障知是我执。由斯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执著我法愚。即异生障。二恶趣杂染愚。即恶趣诸业果等。所证理者。由断前障。证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法故。意明无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遍证遍满。然上诸门。多依行布。若约圆融。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也)。
(○[温陵曰]自十信已还。位皆蹑迹相资。直趣妙觉。于中不无断证。皆不断而断。不证而证也)言遍行者。以此真如。遍在一切诸行法中。而今证得。自利利他。得自在故。名欢喜地。华严仁王。广明其相。今不具录。下皆仿此。
(○[地疏云]本论略释地名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唯识第九云。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十住毗婆沙云。始得法味。生大欢喜故。瑜伽七十八。引解深密云。成就大义。得未曾有出世间心。生大欢喜故。总有三喜。云多欢喜。一心喜。谓入观之心适悦。二体喜。出观喜相应。三根喜。由前心体。欢喜内充。外及五根。轻安调畅。故此喜者。亦名为乐。又内及观心。即无喜之喜。不同二禅浮动之喜故。他经多名极喜。喜之极故)。
(○[论云]菩萨得欢喜地时。得法说心。无有世间五欲等诸系著故。乐唯是法乐。多欢喜。多适悦。犹如世人。创得生于忉利天上。受天妙乐。又如升山顶。至无相际。身与空合。明此位菩萨。从十住十行十回向习气之有为。而升此初地。法空之际。一切习气尽故)。
([○@●]二离垢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疏】前地于大菩提。善得通达。离世间相。得正性离生。破异生性障。证一真法界。故云异性入同。([温陵云]通大菩提。尽佛境界。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国土众生。同一佛性。此为异性入同)此地对异之同。亦不可得。故云同性亦灭。以若见于同。即名为垢。既离对待。故名离垢。(见异见同。还是情垢。同性亦灭。乃为远离)又此地证得最胜真如。离邪行障。持戒波罗蜜增胜。([地疏云]此地中断障证如。皆约戒明。言邪行障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业。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言最胜者。谓此真如。断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性戒所显。名为最胜。以四无量心。行广大十善。得性戒成就。于性重讥嫌。平等无异。亦名异性入同。断性亦无。方离微细破戒之垢。名同性亦灭。称离垢地。
(○[地疏云]言离。垢者。慈氏云。由极远离犯戒垢故。谓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获戒。唯识亦云。具净尸罗。远离微细毁犯。烦恼垢故。瑜伽亦名增上戒住)。
(○[论云]初地檀度为胜。此位上上十善净戒为胜。名为离垢。初地须弥之顶。世界与人连。寄同世间。此位以空居。寄同出世间。故名离垢。初地喻炼真金。未云如药。但数数入火。转转明净。此地炼真金。加以矾石。转令明净。以戒为矾石。然金体无二)。
([○@●]三发光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疏】成就胜定。大法总持。破戒烦恼。毕竟不生。故名净极。([如说云]清净四十心。至此则净极也)能发无边妙慧光故。故云明生。([温陵云]情见之垢尽。则妙觉之明生)。
(○[海印云]法界一心。有大智慧光明义故。净极光通达。故为明生)此地证得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法中最为胜故。断暗钝障。行忍辱波罗蜜增胜([地疏云]唯识名闇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贪愚。此障胜定。及彼修慧。二圆满陀罗尼愚。此障闻思慧。及障彼圆满陀罗尼故。证胜流真如者。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梁摄论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后得智等。名为胜流法界)。
(○[疏释名云]言发光者。智论四十九。名为光地。本论及金光明十住婆沙等。皆名明地。光之与明。眼目殊称。皆略无发字。仁王名慧。慧亦是明。义旨皆同。总有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净心为能发。胜定闻持为所发光。以安住境竟。方始闻法。修得定故。瑜伽四十八云。由发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故名发光地。由内心净。能发光明。是故说名增上心住。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以闻法竟。静处修行。方发定故。瑜伽亦说等持为光明故。此约地中释之。三以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证光明相。以为所发。故论云。彼无生慧。论云光明。依此光明。故为明地。此约地满心得。唯识亦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谓由得胜定。发修慧光。由得总持教法。发闻慧光。彼无边慧。即是三慧。故本分论云。随闻思修。照法显现。谓就此位中。四地证法为所照。三慧光明为能慧。三慧是彼证智光明之相)。
([○@●]四焰慧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疏】由定发慧。慧光明泰。故云明极。能破微细烦恼障尽。故名觉满。觉焰既增。故名焰慧。([温陵云]明极觉满。如大火聚。一切缘影。悉皆烁绝)。
(△[补遗云]发光名光。但是智光。焰慧名焰。乃觉慧也。智。水也。故言净极明生。觉。火也。故言明极觉满)此地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由第六识。二身见等。于此永断。不为我执所摄取故。能断微细烦恼现行障。修习精进波罗蜜增胜([地疏云]论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所烧烦恼。即所离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此所知障。昔时多分。与烦恼障。同一体起立烦恼名。由斯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等至爱愚。即是此中定爱俱者。二法爱愚。即是此中法爱俱者。所知障摄。二愚断故。烦恼二爱。亦永不行。愚即所知。爱即烦恼。故说俱断。由此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疏证如。亦前唯识引摄论文。世亲释云。于此如中。无计我所。无摄我所。如北洲人。无系属故。得此真如。宁有定法之变。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进不退)。
(○[疏释名云]言焰慧者。法喻双举。亦有三义。一约初入地释。入初证智。能烧前地解法慢薪。即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爱之烦恼故。二约地中释。世亲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炉。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焰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焰慧。烧二障薪。名焰慧地。三约地满。从证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为焰[瑜伽四十八云]菩提分法。如实智焰。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此中说名觉分相应增上慧住)。
(○五难胜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疏】真智唯一。故曰同。俗智差别。故曰异。([吴兴云]登地智名同。地前智为异)真俗两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真俗下三句。即唯识文)非同非异。故云所不能至。极为殊胜。更无胜者。故云难胜(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唯识同此。世亲释云。由此地中智。真谛智。是无分别智。俗谛智。是有分别智。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法数云]田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同异之相。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此地证得类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非如眼等。有别类故。断下乘涅槃障。修习禅波罗蜜增胜([地疏云]此地中。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者。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涅槃。此障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此断欣厌。即是二愚。由斯五地。说断二愚。及以粗重。一纯作意背生死愚。即是此中厌生死者。二纯作意向涅槃愚。即是此中乐涅槃者。由此证得类无差别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成类无别。世亲云。此真如非如眼等。随诸有情。相续差别。各各有异)。
(○[疏释名云]瑜伽四十八。说诸谛相应增上慧住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诸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本论云。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难胜。谓真俗无违。极难胜故。以三地同世。未能即出。四地虽出。而不能随。多滞二边。难以越度。今得出世。又能随俗。巧达五明。真俗无违。能度遍滞。实为难胜。此初得故。偏受其名。经言此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伎艺。无不该习。乃至戏说笑谈。悉善其事。巧方便智。能度出世。六地已上。岂不然耶。故疏通云。此初得故)。
([○@●]六现前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疏】谓住因缘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得现前。智现理现。故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温陵云]真如净性。为一向同异掩蔽。同异不至。则明露现前)此地证得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断粗相现行障。修习般若波罗蜜增胜([地疏云]唯识名为粗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有染净粗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六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现观察行流转愚。即是此中执有染者。诸行流转。染分摄故。二相多现行愚。即是地中执有净者。取净相故。相观多行。未能多时住无相观。前愚。即执苦集。后愚。即执灭道。本分名微细烦恼习者。执细染净。即是烦恼。形于前地。故说为微。唯识形后。名为粗相。由断此愚。便证无染净真知。疏证如。亦唯识文摄论名为无染净法界。后成般若行)。
(○[疏释名云]名现前者庄严论云。不住生死涅槃观慧现前故。此约初住地。以前五地双观故。今得现前。十住论云。降魔事已。菩萨道法。皆现在前。瑜伽引深密云。现前观察诸行流转。又于无相多修作意。方现在前。多修作意。此约地前观十平等故。观察流转。此约地中。已入流竟。方观缘起。故本论云。般若波罗蜜行有间。大智现前故。谓妙达缘生。引无分别智。名般若行。亲如目睹。名曰现前。对后彰劣。名为有间。以第七常在观故。瑜伽亦名缘起相应增上慧住)。
([○@●]七远行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疏】以第八地。得一真如心。名无相无功用故。此第七地。从初发心。二无数劫。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瑜伽]第七名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第八名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故云尽真如际。多劫修行。故名远行。([吴兴云]尽真如际。斯是无际之际。理既无际。行岂近乎)。
(△[温陵云]真如现前。分证则局。尽际乃远)。
(△[海印云]俱生无明。名为远行。尽真如际。已舍藏识。名远行地)证得法无差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断细相现行障。修习方便善巧行增胜([地疏云]唯识云。七细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生灭细相现行。彼障七地妙无相道。入七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七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细相现行愚。谓六地执有缘生流转细生相故。二纯作意求无相愚。即执有细还相故。由执还灭。更求无相。相有二种。一有二无。无者为细。以常在无相。故不执生。更不作意。勤求无相。故能证得法无差别真如。疏证如。亦唯识文。彼疏云。谓虽诸教法。依如建立。如无异故)。
(○[疏释名云]言远行者。唯识云。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此有三义。一善修无相。到无相边。故名远行。二功用至极。故名远行。三望前起过。故名远行。通有二意。一从前来。至功用边。瑜伽云。前地虽能多住无相作意。而未能令无相作意。无间无缺多修习位。为令满故。二此功用功边。能远去后位。故瑜伽又云。能远证入无缺无间。无相作意。与清净地共相邻接。故名远行。十住论云。去三界远。近法王位。故名远地)。
([○@●]八不动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疏】非染非净。故名为一。离诸虚妄。故名为真。常住不变。故名曰如。约此义边。名为不动。([温陵云]既得其际。乃全得其体。一真凝常。故名不动)。
(△[海印云]纯一真如。不假功用。永绝动摇。湛寂一心。名不动故)。
(△[中川云]目欢喜至焰慧。渐远其垢。自难胜至不动。渐显其真。此地则纯一真如。本不动故)又此地中。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为不动。此地证得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染净。有增减故。断无相中作加行障。修愿波罗蜜增胜([地疏云]唯识云。八无相中作加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无相观。不任运起。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第七地中。纯无相观。虽常相续。而有加行。由无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障八地中。无功用道。入八地时。便能永断。由斯八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相作功用愚。二于无相作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其所证如。名不增减真如。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菩萨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八地经云]此菩萨入一切法。如虚空性。初中后智。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故。是名得无生法忍。菩萨成就此忍。即入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得无功用道。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复起于世间之心。由此菩萨本愿力故。诸佛劝勉。然后十身相作。得大自在[疏云]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八地已去。寄显一乘。庄严论释第七云。近一乘故。梁论亦说八地已上。以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也。言不动者。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解深密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本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此亦三义。一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依此起行。任运而成。故功用不动。二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三此二无间。烦恼不动。合唯一义。谓前地无功。已得无间。相及烦恼。亦不能动。而为功用所动。无不动名。今由无功用故。令无相观。任运无间。故三不能动)。
(○[八识颂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释曰。谓从无始至不动地边阿赖耶识。名为识藏。得登八地。烦恼永伏。不受彼熏。七不执我。三藏之名。从此舍故。清凉云。住于报行者。谓善住阿赖耶识。真如法中故以本识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此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梨耶之名。论云。阿罗汉位舍。以大乘第八地。同于罗汉。舍分段。出三界故)。
([○@●]九善慧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资中]华严明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祇劫。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
【疏】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能遍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起信云]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摄化众生。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自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
(△[温陵云]既得真体。斯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如故。名善慧)此地证得智自在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四无碍解。得自在故。(瑜伽名菩萨无碍解住)谓法义词乐说也。(经云。以无量善巧智。起四无碍辨。何等为四。所谓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智)谓此四种。以智为体。名智自在。(摄大乘云。由得无碍最胜性故。无性释云。谓得最胜四无碍解。无碍解智。于诸智中。最为殊胜。智即是慧。故名善慧)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修习力波罗蜜增上([地疏云]故所离障。离利他中不欲行障。有四辨故。四无碍障。分成二。愚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乐有。情事中。不欲勤行。乐修己利。彼障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自在愚谓所说法是义。名句字是法。后后慧辨。是词。陀罗尼自在愚。通于上三。二辨才无碍愚。即愚第四无碍。辨才无碍者。谓辨无碍解。善达机宜。巧为说故。愚能障此四种自在。所证真如。名智自在所依。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亦唯识文)。
(○[九地经云]此菩萨堕。寂灭真如。不舍此定故。十方诸佛。说三桥九劝而后起之。出真如定。从体起用。便为说法。为大法师。假使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此菩萨以一音普为解释。令其心乐。各得法喜[疏云]言善慧者。庄严论云。九地中四无碍慧。最为殊胜。云何胜耶。于一刹那。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天人。异类。异音。异义。问此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故。瑜伽四十八云。由此地中。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清净。逮得菩萨无碍解慧。由此善能宣说正法。故名善慧。仁王名为慧光。言兼法喻。智论名智相。从所了得名。皆明说法之慧)。
([○@●]十法云地二)。
(卍一标指)。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疏】此指二地已来。至第十地。云诸菩萨。以是五位之中。第四位也。或可总指从前至此。五十五位。此第十地。即是修习最后边际。亦名此地。名修习位([私谓]准华严七地云。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从第八地。乃至第十。无功用行。皆悉成就。经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正指第十地也。起信云。若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云云名究竟觉。贤首云。十地学穷。故云尽。长水所谓修习最后边际也。瑜伽立菩萨十二种住。自第四焰慧地。得三十七菩提分。妙拣择住。由三种增上慧。乃至最上成满菩萨住。论言成满菩萨住。即此经圆满也。清凉释十地。明瑜伽意云。九地虽于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明前地不能。则是举劣显胜。又引本论举胜拣劣。谓八九二地。同无功用。故对之拣胜。此皆前二地修习未毕之明文也。经明言从此已往。从此者第九地也。过此已往。非十地而何。亦目此位者。仍指第九地。自十地却望九地。故云。亦目此位为修习位也。环师判九地为修习毕功。则泥于八地已上。皆无功用道之文。却未曾理会本文耳)。
(△[温陵云]问后位既无修习。复有断障之事。何耶。答此明智悲功终。得十地果而已。若论断障。则等觉之位。犹是修习。故至妙觉。乃名无学)。
(卍二正显)。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疏】菩提心体。不离二种。谓悲智也。从初修习。至此毕功。融为果海。名为法身。慈即悲也。能覆众生。故曰慈阴。妙云。智也。涅槃。理也。法身无相。唯此三种。亦云大定智悲。即涅槃三德。名秘密藏。今此位中。犹处修习之极。有佛地障在。未能始觉合本。二相犹存。故云。覆涅槃海。([吴兴云]以无缘慈。普荫众生。本涅槃相。如云覆海。然慈无别体。即上来真如之心。菩萨众生。一如无二如。故以菩萨能证之心。覆众生所迷之理。净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成。今取因理无涯。譬之如海果德遍覆。喻之如云。以慈能与乐。必对物机而说耳。云。智也海理也。法合而妙。故名妙云。能荫一切。除其热恼。故名慈荫。慈荫福德。妙云智慧。福慧[雨]足。然犹未入如来大寂灭海。与之一体。故云覆也)此地证得业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得四自在。一三业。二五通。三总持。四禅定。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修智波罗蜜增胜([地疏云]所覆粗重。即所离障。谓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业故。斯即二愚。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即悟入微细秘密愚。断此障故。便能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证如。皆亦所遍虚空耳)。
(○[十地经云]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受一切智胜职位。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堕在佛数。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于一念顷。普遍十方微尘国土。[雨/洼]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或尘焰。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皆能遍覆。如十地经说。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余一切有情。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又此菩萨自知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无边有情。等雨无比微妙法雨。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令种种善根稼穑。生长成熟。是故此地。名法云地[唯识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满法身故)。
(○[庄严论十三云]于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因。遍满阿黎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一一刹那。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于一一毛孔。雨无量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故名法云)。
(○【疏】[释名云]云者是喻。总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故]三注雨义。摄大乘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此喻含水义。总缘一切法契经等智。不离真如。如云合空。总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空。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言覆隐者。隔义断义。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雨/洼]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遍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
【科】([○@●]八等觉位二)。
(卍一正明)。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疏】从真起应。返从生死。从果入因之始。故云如来逆流。果法圣智。即法流也。从因入果。从生死入涅槃。故名顺行而至。至。极也。起应之始。行因之极。顺逆交际。只一刹那。故云觉际入交。此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俱舍贤圣品云]应知一切道略说有四。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无间道者。加行后之断惑道也。无间道后。名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
(△[吴兴云]理无逆顺。由权实二智而名。如来权智。下随机感。故谓之逆。菩萨实智。上合觉心。故谓之顺。璎珞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即其义焉。至此位时。当二智相交之际。故名等觉)。
(△[温陵云]已至觉际。故名入交)。
(△[海印云]如来圆证一心。虽居果位。不舍因门。故逆流而出菩萨修行。逆生死流。顺法性流。而入果海。因果相接。故云觉际入交)。
(△[雷庵云]如来证法界一如。见诸众生。理体无二。亦皆成佛。次于根本智。起后得智。于后得智中。观诸众生。依前轮回苦恼。忆念因中弘誓。示现报化身。为众生转大法轮。从真寂界。复入生死海中。是为逆流。菩萨依如来教。发起大乘根本信心。次第历五位修行。至于等觉。是为顺行。由此顺行。将至等觉。故云觉际。至等觉已。将成妙觉位时。于色究竟天上。现大宝华王座。量等百万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菩萨欲登此座。先于身中出现十道百宝光明。照烛有情。最后从顶门放光。入诸佛定。于是诸佛从面门放百宝光明。灌菩萨顶。直至心源。是为师弟子流光。交相涉入。故曰觉际入交。此菩萨与诸如来一切觉等。故云等觉)只于此处。立为等觉。华严不说。合在第十地中。故彼地中。便明受职。是等觉也。唯识但破十一种障。亦此意也。([瑜伽七十八云]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第十一。说名佛地)今此别出。意在圆融之中。备显行布耳。
(○[十定品疏云]今初此因。即是等觉。然文有等觉之义。而无等觉之名。以此等觉。亦即十地之胜进故。诸教开合不同。仁王不立等觉。若依璎珞。开此胜进为无垢地。即是等觉。瑜伽具有二义。七十八引深密经。说十一地名佛地。得佛地时。由断二愚。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俱生极微细所知障种。二极微细碍愚。即是任运烦恼障种。断此便能证大菩提。更不别说等觉断证。论复有文。亦立等觉。即第五十论。明百四十不共佛法。约因果位辨差别云。若时菩萨。坐道场。住最后身。于菩萨道。菩提资粮极善圆满。尔时无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刹那。名无障碍智三摩地。是其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彼疏云。此明因满菩萨位中。最后位也。此位亦名等觉菩萨。论从此无间第二刹那。顿得其余不共佛法。谓如来十力为初。一切种妙智为后。皆极清净。悉得无上。彼疏云。此彰得果。释曰。准此论文。于十地后。金刚喻定。一刹那中。名为等觉。第二刹那。为妙觉也。今经欲开合无碍。故有其义。不彰其名。璎珞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又说名六坚者。顶坚即等觉。觉坚即妙觉。而离世间品文云。随顺六坚固法。有等觉明矣)。
(○[仁王般若云]寂灭忍者。佛与菩萨同住此忍。金刚喻定。住下忍位。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观胜义谛。断无明相。是为等觉)。
(○[又经云]入刹那际。诸佛三昧故者。谓时之极促曰刹那。穷彼刹那。时相都寂。无际之际。名刹那际。菩萨地尽。唯有果累。变易生死。生相未寂。犹名识藏。尚有刹那。若以无间智。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即无刹那。名刹那际。此是等觉)。
(○[四教仪云]于十地后用观。更断一品无明。方入等觉即是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亦名一生补处者。犹有一品无明。故有一生。过此一生。即补妙觉之处。观音玄云。犹储君之义也。言重玄门者。璎珞等名四十一地。名入法界心。入重玄门故)。
(△[中川云]等有四义。一等无间义。以属忍位故。二正等义。增一有八等道故。三遍义。假名论。等者遍满义故。又等觉者。名渐渐觉。仁王云灌顶等觉三品士。除前一切无明缘。又云。无明余习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次下通释章门文有四段)。
(○初明等妙二位科段)。
(○长水判从干慧心。至金刚心中四句。为一科。属等觉位。初干慧心连如是重重等。判属下段。属妙觉位。吴兴判从干慧心。至初干慧地。为一科。属等觉位。如是重重已下。属妙觉位。今按古德。多以金刚心中。断句立科。不独长水。文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曰干慧心。曰金刚心。初心后心。二心字。正相映望也。上云干慧心。义属始获。下云干慧地。义属方尽又此中文势。有三起语。初云从干慧心。次云初干慧地。后云是种种地。三科井然。斯极成矣。下经云。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以此文为证。安得谓是觉始获金刚心中。是未了语。须待初干慧四字足成也。自会解承用吴兴。讲席流传。口耳习惯。不复知有古科。今为再三详定。读者勿疑)。
(○二明干慧初后位次)。
(○按吴兴曰。兴福于等觉后。别目此地。以为一位。资中科在妙觉中。真际判属前等觉位。携李亦然。至于孤山。复同兴福。唯长水节文有殊。余尝覆之。取节敏二师为善。今按干慧行位。诸说相戾。会解所取者二家。准节敏二师。别立金刚幢慧者。吴兴也。主别开一位。创立妙前金位者。温陵也。今钞并举二家。而料简之文。以次附焉)。
(○[吴兴云]准璎珞经。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幢慧。言初干慧者。由此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今既始获。岂非初耶。若疑干慧之名。但在信前。不合通后。祗如伏忍之名。亦在外凡。何故仁王通金刚定。应知彼之伏忍。即今之干慧。以障妙觉无明初干。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故。干慧取伏惑之义。幢慧取众伏之顶。以高出诸地故。按岳师依璎珞立金刚幢慧。以拣干慧。结弹者略举二家[秋溟殷氏曰]因位既极。返照真元。适得初心。曾无别体。故曰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金刚心中。宛然初心也。永明曰。善财见弥勒。一心佛果满后。却令见初友文殊。因位将极。令返照心原。更无有异。故曰。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经明言初干慧地。何得别有所指。复开一位。五十五位。一位惟立一名。何得立二干慧哉。经言干慧位。未与如来法流水接。今谓地后干慧。未与究竟如来法流水接。那得以自语补缀佛语。且明背觉际入交之文[幻居界师曰]岳师意明有二干慧。曰信前干慧。曰金刚干慧。据结文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则信前地后。有何差别。下经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此诚证也。岳师解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则曰干慧非真。夫因心不真。安能究竟无上觉路。十信初文。又何以言从初妙圆。重发真妙也)。
(△[私谓]岳师引璎珞金刚幢慧。释经文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谓此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今既始获。岂非初耶。此则明指等觉位中。所获金刚心。为初干慧也。准彼经云。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则此初干慧地。在楞严为金刚心。在璎珞为金刚三昧。正所谓金刚干慧也。干慧之名。如仁王伏忍。通金刚定。诚如岳师所云。则干慧地在等觉位。断无可疑矣。不知岳师所斥障妙觉无明初干。未与如来究竟法流水接者。指干慧耶。指等觉耶。如指干慧。则干慧即金刚心也。即金刚三昧也。拣干慧是拣等觉也。如指等觉。则璎珞中言是无垢菩萨。一切智齐。知自地常住第一义谛中。自然流入妙觉海地。今谓未接究竟法流。则又违璎珞矣。谓菩萨住寿百劫。修千三昧。为初获干慧。尚是此菩萨浅位。则所谓住寿千劫。坐佛道场。住寿万劫。化现作佛者。必如是而后为菩萨之深位。方尽妙觉道耶。恐经文云。如是重重。渐次深入者。不若是纡远也。彼经又云。是菩萨。以大变力。住寿百千万劫。一切佛等故。一切法同。住百千三昧中。如是佛行。故入金刚三昧。此菩萨经百千万劫。法藏始满。方成就金刚三昧。宁可以初住百劫。修千三昧。判为始获金刚心耶。干慧即金刚心也。而抑为伏道。金刚幢慧。所证即金刚三昧也。而判居伏顶。殷公料简。以谓牵引多闻。经义弥远。诚哉是言。可使灵芝杜口矣)。
(○[温陵云]经于信前立干慧地。于妙前复立金刚干慧地。此明等觉初心。妙觉伏道。妙觉之道。无别行相。但初从干慧。至等觉已。复起金刚心。从初重历诸位。破断微细缘影。乃可入妙。为复从初位以始。故名始获耳。温陵明初干慧。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后干慧。未与如来妙庄严海接。立义大同岳师。但不用金刚幢慧。于五十五位中。除干慧位。立四加行金刚心为五。结弹者略举三家[天如补注曰]环师谓等觉后。复起金刚心。此但是等觉位中。复起此心而已。不可目为后心。别开一位。若据别开。则下单复十二。乃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恐难配合。既谓以金刚心。重历诸位。则金乃能历。位乃所历。而又列金于十二位中。此其容有议也[秋溟殷氏曰]经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则金刚心。贯种种地有之。岂可谓初干慧。非金刚心乎。若言金刚心。至等觉位中复起。则前历诸位。何所用以观察乎。[东溟管氏曰]八九二地。已属无功用道。此即断细惑。荡缘影之事。亦是无功之功。非别起心。以重历诸位也。此经关要。在金刚心。从干慧至十地。皆以金刚一心观察。故曰一路涅槃门。安有入十地已。修习毕功。而复从信地。起心重历者哉。经言如是重重。单复十二。只是总结上文诸位。束归成无上道。经文如是重重者。意谓是觉。从初获金刚干慧。如是重历信住行向加地诸位。方尽妙觉。成无上道耳。勿以环师起心重历之说。解重重单复。误而又误也)。
(○三明金刚干慧行相)。
(○[唯识云]他化部中。说有穷生死蕴。缘此第八。遍三界九地。恒常有故。但有生死处。即常遍为依。直至大乘金刚心末。烦恼舍心方尽。故名穷生死蕴)。
(△[八识颂云]金刚道后异熟空。注云。从无始至等觉位。名异熟识。从断惑来。名金刚道。金刚道后。即解脱道。论云。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王肯堂曰。大论云。始从初心。至金刚顶。皆破无明显法性。余一品在。即名为佛。首楞严金刚心。即观察之别名。言其坚利。皆坏一切。故曰金刚。金刚道。即等觉也。无明有生住异灭四十品。从灭断起。至金刚道后。方断生相无明。即子时无明。异熟种子方空也)。
(△[智论云]灯喻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恼。焰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焦无明等烦恼智。焦尽。得成无上道。菩萨道者。从干地乃至离欲地。复次。从欢喜至法云地。有人言。从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又云。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
(△[庄严偈云]修从二僧祇。最后得受故。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释曰。谓第二第三僧祇最后。谓究竟。于此修位。方得受职。名金刚者。分别随眠此能破。故以金刚喻)。
(△[私谓]准天台四教义。十地后。更断一分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金刚心菩萨。即所谓金刚道也。智论名为金刚三昧。唯识名为金刚喻定。清凉引瑜珈唯识。立等觉义。谓十地中所生现行。金刚道后能舍者。明指金刚道立等觉也。台家集解云。等觉位所修观智。纯一坚利。喻若金刚。名金刚心。孤山释涅槃云。金地者。即等觉。是金刚心也。经言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又言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则金刚干慧。始终行相。条然可知。今欲于等觉后。别开金刚一位。既不顺本经。亦不合他经论也)。
(○四明等妙二觉正位)。
(○[天台妙玄云]等觉地者。观达无始无明源底。边际智满。毕竟清净。断最后穷源微细无明。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是有所断者。是有上士也。妙觉地者。究竟解脱无上佛智故。言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此即三德不纵不横。究竟后心大涅槃也。即是前十观成。乘圆极。竟至于佛。过茶无字可说云云。故卢舍那佛。名为净满。一切皆满也。涅槃云。月爱三昧。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光色渐渐增长。又从十六日至二十日。光色渐渐减损。光色渐长。譬十五智德。摩诃般若。光色渐减。譬十五断德。无累解脱。三十心为三智断。十地为十智断。等觉妙觉各为一智断。合十五智断。月体喻法身。大经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亏盈。不增而增。白月渐著。不减而减。黑月渐无。法身亦尔。实无智断。因无明故。约如论智。如实不智。约如论断。如实不断。虽无智而智。般若渐渐明。虽无断而断。解脱渐渐离。举月为喻。知是圆教智断位也。大经云。从初安置诸子秘密之藏。三德涅槃。然后我当于此秘藏而般涅槃。此即最后智断也)。
(○[十定疏云]瑜伽五十。得等觉八义。与佛不同。论云。问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智等。如来智等。云何应知此二差别。一如明眼人。隔于轻谷。睹众色像。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菩萨妙智。于一切境当知亦尔。如明眼人。无所障隔。睹众色像。如来妙智。于一切法。当知亦尔。二如画事业。圆布众彩。唯后妙色。未净修治云云。如画事业。圆布众彩。最后妙色。已净修治云。云。三如明眼人于微暗中睹见众色。如明眼人离一切暗。睹见众色。四如明眼人。远睹众色。如明眼人。近睹众色。五如轻翳眼。观视众色。如极清净眼。观视众色。六如处胎身。如出胎身。七如阿罗汉梦中心行。如阿罗汉觉中心行。七如昧灯体。如明灯体。释曰。其云云下。皆先配菩萨。后配如来。论中一切安住到究竟地。诸菩萨众。等觉位也。与诸如来妙智身心。即妙觉也)。
(卍二结显)。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
【疏】虽从初心。至此等觉。皆用金刚三昧。观察诸法。皆如幻等。然至此位。能破最后微细无明。是此三昧。最极边际。力用满足。别得名为金刚心也。此即妙觉入心之初。属无间道。便名等觉。故名始获金刚心也。即唯识说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也(唯识第十。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俱断。所知障种。则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始断尽。第七识俱烦恼障种。则云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时。三界俱断。所知障种。则云。乃至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释曰。金刚喻定。即等觉位也)。
(△[雷庵云]言从干慧地。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者。干慧心。即前干慧地。谓执虚明。之心。以此为地。但变其文尔。是觉。指等觉也。谓此菩萨。从初发。心。历五位修行。至法云地后。前念金刚心中。断舍有漏善句劣无漏习气种子四事已。成等觉位也。按合论海眼。皆依长水分科)。
(△[海印云]以三界众生。因三种流。名五住烦恼。感二种生死。前四烦恼。为欲流有流。感分段生死。在初信已断。无明住地。为无明流。感变。易生死。至佛果乃断。首楞严大定。总名金刚如幻三昧。从初干慧。发心直断根本无明。何待等觉后心耶。此则初干慧地。乃用金刚心。任运先断欲有二流。出[分断]生死。故曰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如澄浊水。沙土自沉。名为初伏客尘烦恼。从初信去。即志断无明流。但无明深厚。历五十四位后。直至等觉后心。生相无明才干。以此无明。在观心中断。故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五位究尽。二死永亡。无明流至此方断。乃入妙觉。出变易生死。所谓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是则位有始终。观无先后。以力行深浅为次也)。
(△[雪浪云]自干慧以趣地上。渐次断尽无明。全证真如。至此等觉。才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方悟见此理。十方蓥然。名为干慧。其所得者。仍是初心所证之干慧也)。
([○@●]九妙觉位)。
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长庆说文]五位中各具十。又等妙为十二。或单举一位。亦名十二。或举大数。乃名重重。此表无尽也【疏】始从干慧。终至等觉。单复相兼。总有十二。单则有七。谓干慧。暖。顶。忍。世第一。等觉。妙觉。复则有五。谓信。住。行。向。地。以一一位中。自具于十。故名为复。([云楼曰]位各一位为单。一位具十为复。干慧之单。次以信住行向之复。复后。次以四加之单。单后。次以十地之复。复后。次以等觉之单。乃至妙觉。故曰重重。方尽妙觉者。此十二数。尽于妙觉也。诸解唯长水为妙)第十二位。即是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无上士者。更无过者。如十五日月。圆满无缺。故云方尽妙觉。成无上道。体即大般涅槃。三德具足。名秘密藏。
(△[吴兴云]信住行地[昏]十为单十。十回向为复十。等妙为二)。
(△[温陵云]十二者。干信住行向暖顶忍世地等金也)。
(△[张无尽云]行人修止观时。破单四见。复四见。单复四见各各十二)。
(△[私谓]如上诸解。天如并举吴兴温陵。竹庵独宗海眼。今谓吴兴解单复为倒。温陵立金地为枝。无尽破四见为僻。取衷于长庆长水可也)。
(△[中川云]。单复。指观体。十二。指位数。观谓信前三种渐次。是单修奢摩他。入信已去。齐修空假。则名为复。庄严经论曰。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谓奢摩他等。以止观为体故。又曰。善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一分非一分。修有单双故。一分为单。非一分为双。即单复也。言位数者。经论判位不同。唯瑜伽十二住。与此文合。菩萨善戒经。亦同此说。是谓单复十二。方尽妙觉等)。
(△[私谓]圆觉二十五轮。单复绮互。天台云。如来观知十界性相有成熟者。未成熟者。应单应复。偏圆相入而成熟之。此中单复。即圆觉单修复修也。重重。即绮互之义也。瑜伽十二种住。正合此经十二位。前文已具之矣。中川新说。颇有根据。故度取之)。
([○@●]三结依行成位三)。
([○@卍]一结用行)。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疏】指前五十七位。故云种种。于一一地。皆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诸法。若行若智。一切断证。皆如幻。炎。水月。虚空。响。城。梦。影。象。化等事。故云十种深喻。(大品中十喻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斯则始而渐次。终至佛果。皆由首楞严王。即观之止。即止之观。破无明惑。起行修证也。毗婆舍那。止观双运也。故荆溪云。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象果圆。清凉云。(引古德偈)修习空花万行。安坐水月道场。降伏镜象天魔。证得梦中佛果。皆此意也([中川云]释成观义。谓诸地智断。皆有金刚喻定。名金刚观察。奢摩下。结诸地观法也。杂集释见道位观法。谓世第一无间。所得三摩地。由无分别奢摩他毗婆舍那为体性故。十地论云。第七地于一念中奢摩他毗婆舍那。二行双修。八地智慧。应知但是修奢摩他毗婆他道。彼处成就故。此诸地用诸观法之文也)。
(△[贺中男曰]上文只陈列位次。此段直指下手通修法门。彻前彻后。只用金刚如幻三昧观察。观察根尘如幻。便入干慧。观察干慧如幻。便入十信。乃至观察等觉如幻。便入妙觉。故曰。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总而言之。全是首楞严大定。是奢摩他。种种地中。差别观察。曰毗婆舍那。所谓微密观照也。下自凡夫。上至等觉。皆可通修。但于自性定中。用此微密观照之法。任运增进。直抵萨婆若海。故曰。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私谓]此文于圣位成就。结示观门。一经教观。束归于此。言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正所谓于奢摩他。微密观照也。此中盖有多义。以止观双运。奢摩他圆定中。具足毗婆舍那圆慧。无别体故。以奢摩他体。即是首楞严大定。观慧具足故。以起信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止即是观故。以奢摩他三名九行。俱足正定。观察。平等。摄持故。以是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正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故。于此结示诸地观门。实以结答阿难启请。得成菩提最。初方便之义也)。
(○[引证][瑜伽云]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以何为果。善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从初菩萨地。乃至如来地。于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生杂染障。乃至第十地中。对治不得圆满法身证得障。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细烦恼障。及所知障。由是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知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
([○@卍]二结位次)。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疏】增进。即渐次也。故前文云。从渐次安立圣位。五十五位者。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干慧耎顶忍世第一为五。菩提是果。即等妙二觉也。五十五心。名之曰路。由此能到菩提果故。即菩提之路也(吴兴判干慧非真。妙觉非路。及温陵别立金地。已经料拣。不复结弹)。
(△[海印云]华严不立信位。唯云。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与今经从三渐次。安立圣位义同。彼以十二因缘。元是如来普光明大智愿海。一念信心。即得安住。因果同时。唯说称性法门。横周法界。即得菩提。不说断证。此经意在逆生死流。竖尽一心。故曰安立圣位。斯为别耳)。
(△[贺中男曰]此经宗要。全在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及因地发心。与果地觉。名目相应而已。常途先断见惑。次断思惑。次断界外尘沙惑。次进断无明。方许分证真如。此经直下。便以如幻法门。入流亡所。伏还元觉。便得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故未入信前。第三渐次。便得无生法忍。如初生月。便含初月。所谓因地全异也。常涂地上。然后分断分证。此则从初地至妙觉。泯绝证相。圆满因地初心。如望夜月。曾不出于初月。所谓名同实异也。前前位中。每摄后后。如信位加以住名。则以信摄住。于八信名以回向。则摄十向。住位第二。名以治地。则摄地上。乃至四住。同于华严四地。八九十住。同彼八九十地。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初八以后月。遍在初三月中。此即华严圆融门。一摄互摄。不妨行布者也。近德如交光者。沿孤山之讹。以三渐次强配十住。以无生为初住。以十信为初住开出。影响圆教。擅更佛语。贤首家执同华严。都无甄别。智者请详辨之)。
(○[引证][十住疏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决定。而大悲为首。故举其愿。十信通信此三。等觉此三等佛。故知菩提心。是诸位通。依)。
([○@卍]三结邪正)。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疏】行人若能依此修证。不断而断。无到而到。此则名为真修行者。若言都无位次。但尚理是。斯同邪见。拨无因果。故名邪观。仁王经中。亦此料拣。说地位竟。即言若言越此而成佛者。即同魔说[永明]千年闇室。一灯能破。无始结业。实观能消。实观者。即是正观。正观者。即是观心。故云。若自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直解云]谓决定由奢摩他路。见法实相。清净修证。方名正观)。
(△[私谓]此如来结示观法之总文也。金刚心者。金刚定也。干慧者。金刚干慧也。金刚如幻三昧。即首楞严大定。究竟坚固。修奢摩他止观之总相法门也。如来于一真法界。标出金刚心大定妙慧。为破除生死。进趣觉路之真门。故说真实法句曰。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而观自在文殊。互相证明。一则曰。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一则曰。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而如来又总结之曰。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从干慧心。至等觉已。地位遥远。观[纲]交罗。只是一金刚心。初终贯彻而已。初文云。我今示汝奢摩他路。此文曰。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故知奢摩他路。的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舍此则为邪定邪慧。错乱修习。所谓除诸法实相。皆菩萨魔事也。如来说地位竟。吃紧告戒。克定正观邪观两门。且以悬示七趣五魔。勘辨之法镜。呜呼。凡我行人。可不念哉)。
(○上来明地位竟)。
【科】(◎长水科经大文第五出圣教名殊。尽本卷二十五二十六二纸)。
(○【疏】上来诸文。依解起行。修行渐次。由因克果。一期周毕。此之法门当流后代。须建经名。若无其名。何以召体而流布耶。故此文来)。
([○@●]文二。一文殊问)。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疏】文殊智德。此会率先。阿难遭难登伽。佛令持咒往救。大众茫然失守。亦为旁问见元。诸圣各说圆通。如来敕其慎选。洎今解行圆毕。因果克周。故问经名。以流后代。一会能事。归此人也。
(○二如来答)。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疏】此下五名。今是一也[资中]大佛顶者。如来无见顶相。放大智光之所说【疏】以佛于无见顶。放光化佛。说神咒故。此表一心。具体相用。大。体也。佛。相也。顶光化佛。即是用也。([融室云]大是三摩地体。尊极于佛。名大佛顶)细释配法。即开题中。
△[资中]悉怛多等。相传云是白伞盖。喻如来藏。性本无染。遍覆有情也【疏】藏心无染曰白。遍覆一切曰伞盖([介甫云]白以实相纯净为义。伞以圆成荫覆众生为义)。
(△[融室云]准一字轮王经。佛顶有五。谓大佛顶。白伞盖佛顶。高佛顶。胜佛顶。光聚佛顶。今经大佛顶。同彼第一。悉怛多等翻。白伞盖。同彼第二。无上宝印。即高佛顶。又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即胜佛顶。我今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即光聚佛顶。此皆密教之佛顶也)。
△[资中]法王实相。楷定众圣。故名宝印【疏】实相智慧。是尊重法。楷定正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名无上宝印([温陵云]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即如来藏之心印也。证佛心要。必印于此)。
(△[智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实相故言常。寂灭相即大涅槃。但用一印也。此大小印。印半满经。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世文符。得印可信。当知诸经毕竟得一实相之印。乃得名为大乘了义也)。
(○[净名经云]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生曰。陀罗尼者。持也。若持实相不失。于诸天人魔梵之中。不复畏有不通之义。譬若正印为信。关津诸禁。莫能可留。果是印持所印之经。则无有阂矣)。
△[资中]清净妙体。照用无涯。曰清净海眼【疏】三世诸佛。以此明照诸法实相。竖穷横遍。具无量德。名清净海眼。([温陵云]照穷刹海。净绝纤尘。即烁迦罗之法眼也。开佛知见。必资于此)此上总约理智以立名也([融室云]白伞盖。即如来藏心。此经即是心之印。是心之眼也)。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疏】二也救护亲因。总标也。度脱下。别显也。得菩提心。发大乘意也。入遍知海。证圆常理也。此上约功用以立名也(前文云。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故能度阿难。得正觉心。入正遍知海)。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疏】三也。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密即因也。三世如来。以此法门为究竟说。故名了义。此即约人法以立名也。([孤山云]究竟显说非方便之谈故)。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疏】四也。旷兼无际故大。正法自持故方。称体而周故广。即三大义也。(此名即同华严)妙名不可思议。莲华喻开佛知。见出烦恼碍智碍。见佛性故。出水开敷也。又能于法自在。诸三昧首。故名为王。(此名即兼法华)生诸佛。故名母。([涅槃云]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吴兴云]所说咒。能生一切诸佛种智。故譬如母)持善遮恶。总摄功德。名陀罗尼。咒即诅也。此约显益。以立名也。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疏】五也。法王受政之明教故。名灌顶章句。([吴兴云]此经从灌顶部中流出。盖约密言耳。有诵持者。如来智水。灌其心顶。如刹利之受职也)此约教行以立名也。汝当受持。答次问也。但依前五名。如说而行。流至后代。令众开悟。即奉持也。([私谓]准方山华严论。释如是我闻云。已上阿难传法。并是三藏经中所说。此经则传教主伴。皆是神洞玄源。道齐智海。如文殊普贤。互为师范者之所为也。涅槃云。阿难所未闻经。弘广菩萨。当为弘通。非三乘所知。弘广菩萨。传教非缪。此经本阿难当机。而请问经名。流通大教。则文殊独荷其担。如来特敕之曰。汝当奉持。此经为弘广菩萨。传教弘通。即同杂华。有明证矣。智度论言。文殊师利。称如是我闻。以佛灭度四百年中。文殊犹在世间故。又文殊师利与阿难。在余清净处。结集摩诃衍藏。即知三身阿难。如论云同与结集。并是弘广菩萨。传教主伴也)上来明解辨行。由因致果。显位差别。问名请奉。一期周毕。斯则一会已终。合云。大众闻佛所说。作礼而去。已庆喜再有请益。时虽隔越。问且连环。故集经者。约问从义。合成一部。由是未结作礼而去。
(○上来结经名竟)。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