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星云大师心经讲解

发布时间:2019-07-15 17:11:38作者:心经全文网

星云大师心经讲解

《般若心经》的全名是《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意味着经典都是佛说的,不过现在有一些外道的经典也假借“佛说”,所以伪经很多,看的人要用般若的智慧去辨别。上卷就把经的题目分成“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来一一解说。

一、摩诃:大、多、胜

“摩诃”(m?hē)是什么意思?佛教唱诵的许多赞偈里,像“炉香赞”,最后三称是“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所谓“摩诃”共有三个意思。

1、是“大”的意思。“摩诃萨”就是大菩萨。那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大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大般若经》。

2、是“多”的意思,亦即丰富的意思,表示这部经里有好多的功德。

3、是“胜”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很伟大、殊胜、甚深的一部经,可以说是佛教的纲要。《般若心经》包含了《般若经》的思想,以它来代表大乘佛教的思想,是很殊胜、特别的法门。

二、般若:超越知识与智慧

“般若”,这两个字与我们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两个字一般会念作“bān ruò”,但是我们要叫“bōrě”。“般若”是音译,在梵文里面叫作“bōrě”,所以不可把它的音改了。

“般若”究竟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家时的名字叫作“悉达多”,那么悉达多的母亲是谁?大家都知道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就是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净饭大王的王妃。那么我要继续再问:佛陀的母亲是谁?

佛陀的母亲是“般若”。

我们可从经典里面的一句话“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来说起。所谓“三世诸佛”,人怎么会成佛?是什么把佛生出来了?佛是般若生的,至于人能不能成佛,就看有没有般若了。那么般若究竟是谁?般若不用到外面去求,也不是另有一个母亲,其实人人都有般若。

般若是什么?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现在的我是假我,真我是般若,我们人人都有一个真理般若。人所以愚痴、愚昧,就是因为不能认识般若,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来。

我们一般说,般若不就是智慧吗?不错,梵文的“般若”用中国的字来说明是“智慧”,但是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只能勉强地说般若是智慧。现在为了说明般若,我分几段来厘清,第一段讲般若与智慧有什么不同。

三、般若与智慧有何不同?

1、般若是绝对的善

智慧有时候有善有恶,而般若绝对是善的。科学家制造电话,让我们在几千里以外就可以和别人通话;制造电视,让几千里外的人就可以看到表演;制造冰箱、冷气、电脑,让人类的生活更为便利,诸如此类,科学家的智慧真是了不起。但是,科学家制造的许多科技文明,例如飞机,若是用来运输还好,如果是用来作战就不好了。甚至于摩托车、汽车的发明,有利益我们之处,也有害于我们之处。所以,科学所带来的文明是有利有弊的,而般若的智慧则是对我们有利而无害。

2、般若是不可说的

“般若”是不可说,无法说的,就是说也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等于瞎子摸象,一个瞎子摸到象的耳朵就说了:“你们知道大象像什么吗?我知道了,像芭蕉扇。”又一个瞎子摸到大象的鼻子,他说:“不是,不是,不像芭蕉扇,大象像什么?像个钩子,可以勾东西。”另外一个瞎子摸到象的尾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像什么?像个扫把。”还有一个瞎子摸到象的腿:“你们都不对,大象像什么?像根柱子。”

大象像什么?虽然他们都说对了一部分,但却不是大象的全貌。整头大象的形貌究竟如何?要开智慧的眼睛一看,才会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般若能打开智慧之眼,让人认识宇宙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没有般若就等于是盲人摸象,只能对这个世间的枝末、局部作猜测,对整个宇宙人生不能全然了解。

般若是不可说的。比方眼盲的人问:“月亮像什么?”你回答说:“月亮有光,它的光像蜡烛。”那么眼盲的人看不到月亮,就来触摸蜡烛:“哦!我知道了!月亮像什么?月亮长长的。”你告诉他:“不是呀,不是长长的。”那月亮像什么?你再说:“像盘子一样。”他又摸摸盘子:“哦!月亮像什么?盘子摸起来冷冰冰的,所以月亮是冷的。”因为他没有看到月亮,因此只能分别猜想月亮的样子,但那却无以涵盖全貌。

眼盲的人不知颜色差别,你告诉他白色就像百合一样。那么,把百合朝他面前一摆,一摸,百合动了一下,他就说:“哦!我知道什么是白颜色了,白颜色是会动的。”你说:“不是呀!白颜色像白雪一样。”他摸一摸白雪:“哎呀!好冷。”你再问他:“白色是什么?”他会说:“是冷的。”但都不对。

我们众生都是用各人的成见与见解去分别、认识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平常讲的智慧是从心外去认识世间,而般若则是从心内来认识世界。般若是往心内去探求,不是向心外去寻找。

3、般若是禅

般若如同禅一样。禅有禅机,禅机在哪里?到处都有,因缘到了,机缘成熟了,就像音乐一开,啊!突然间就开悟了。

般若也是一样。过去有一首流行歌曲这样唱:“蔷薇蔷薇处处开,蔷薇蔷薇处处在。”那么我们现在改过来说:“般若之花处处开,般若之花处处在。”般若的光到处都在,人若不懂,天天跟他讲般若,他还是弄不清什么是般若。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集合门下弟子,召开一次众会。六祖大师说:“我有一个谜语给你们猜一猜,看哪一个猜对了。”于是大家便认真地听六祖说:“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背无面,无名无字,你们说是什么东西?”六祖座下有一个很年轻很聪明的首座弟子,名叫神会,他说:“我知道,这是诸佛之本源、众生之佛性。”意思就是,这个东西不好用什么名称来说。

六祖大师一听,说道:“我跟你讲没有名没有字,你偏要说本源,偏要说佛性。假如你将来有办法,顶多也只是做一个宗教里的知识分子,不是宗教里的一个大修行家。为什么?你从知识上来认识,从分别上来认识,没有从无分别的智慧来认识;你从分别的智慧来说明,没有从无分别的般若来说明。”

我常有一个感觉: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反而是佛法——关键就看你有没有般若。比方我们穿着袈裟念经拜佛,样子是在拜佛,但是心里面却妄想纷飞,那么是佛法的也不是佛法了。我行布施救济,不过心里贪心,希望人家感谢,觉得自己很荣耀、很了不起,那么布施本是佛法,也变成不是佛法了。

又例如禅宗公案里,老师打学生,师父打徒弟,打人虽不是佛法,但是一打,他认错了,“我错了,我改过,我忏悔”,那么打人也是佛法。骂人不是佛法,但有时大声一喝,他警觉到“我错了”,回头向善了,那么骂人也是佛法。

我们看到历代禅宗的祖师,他们对学习者的教育有时候是违反伦常的。在禅宗语录里可以看到,有时师父跟徒弟讲话,徒弟上去就是一拳,而师父还哈哈大笑;笑过后,又给他两个耳光,徒弟又再拿个棍子打师父。我们看到,心里可能很吃惊:这成什么寺院?成什么体统?成什么师徒?可是他们在那儿打架,打的却都是佛法,那是最微妙的教育、最微妙的禅机,那是禅宗的“棒喝”教育。

四、般若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要了解般若,不能用一般的观念来理解,因为般若不是常识、知识;用常识、知识来测量般若的样子是测不出来的。因此,如何透露般若的气息,般若究竟是什么样子,是要透过真修实证,才能获得的。

般若,不能把它翻译成“智慧”,因为智慧有时是错的,知识是靠不住的;因为知识会害病,“知”识一害病,就变成愚“痴”了。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聪明、智慧是不可依赖的。

过去有一个长老名叫会觉老法师,我记得有一次在开学的时候,身为院长的他对着好多青年学生说:“你们要知道我有一个个性,我最讨厌聪明的人。”这句话耐人寻味。现在的父母都希望儿女聪明,都希望儿女考试成绩好,但这有时候是错误的,光是聪明是不够的。贪官污吏、做坏事的人往往很聪明,我们要设法使他在聪明以外还要有德性,也就是要有般若。

用儒家的三达德“智、仁、勇”来说,般若是大智慧,是智;般若是大慈悲,是仁;般若是大菩提,是勇。把智、仁、勇合在一起,把智慧、慈悲、菩提加起来,就叫作般若。

般若的大智慧,不是认识虚假的外在,不是偏见邪见,而是要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怎么样才能认识真相呢?

举例说,一个老婆婆经常到寺院拜佛,有一天她起得早,天还没亮就拜佛去了,走在寺院的丹墀里,一不小心踩到了一个东西。“不得了,我踩死了一只青蛙!我来拜佛是为了求功德,今天反而踩死了一只青蛙,罪过呀!”回家后,老婆婆天天不忘自己踩死了一只青蛙,“罪过呀!罪过呀!怎么办?”她心里郁结想不开,去找寺里的师父替青蛙超度,替她消灾解冤仇。

当她来到客堂,向知客师说明时,知客师先是惊讶:“什么?你怎么在我院子里踩死青蛙,在哪里呀?”“我带你去看。”一看之下,原来不是青蛙,是个茄子,老婆婆心里头的阴影、罪业、冤仇顿时通通都没有了。

所以,大智慧就是要去认识真实的情形。不认识真实的样子,就给外在的是非假相迷惑了,自己也就变得患得患失。人要有修养,要有不为苦乐所动的大慈悲。行慈悲,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别人对我好与不好都没关系,不需要别人来称赞我、来说我好话。

日本有一位有名的诗人曾说:“你们知道宇宙有多高吗?宇宙只有五尺高。在五尺高的宇宙里要容下我们的六尺之躯,怎么办?只有低下头来。”所以,我们在宇宙之间生活,要养成仁爱心,养成大慈悲心,从谦虚、忍耐里把自己扩大到无限,人格才能养成。还要懂得般若。般若是人间最微妙、最巧妙的生存之道、处世之道。有了般若智慧,就能看破、放下,什么都不计较,什么都不在乎。

般若不是消极的,般若是非常积极的,是大勇猛的大菩提。什么是大勇猛?就是对止恶向善,对断除烦恼、趋向解脱之道有很大的勇敢。

般若与智慧有什么不同?以佛法来说,般若是“胜义智”,智慧是“世俗智”。不过,要认识胜义智的般若,还是要从世俗的智慧开始。如何认识这个无分无别的般若,也是要从有分别的智慧慢慢学。

一、般若的种类

般若有几种?我认为可从“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方面认识。

1、文字般若

什么叫作文字般若?譬如有人要找地方搭捷运(注:捷运即为地铁),旁边的人远远看到捷运的标志,用手指一下,他就知道了,那么这个符号就是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凡是一个符号,无论它是文字、绘画、雕刻……能给人认识某一件东西的,都属于文字般若。

2、观照般若

什么叫作观照般若?般若没有观照,就不能认识事物的内在。所以,东西不是光在相上认识,还要去观照。

举一个例子说,麻绳,麻它本来不是绳子,可是把麻捻成绳子,就可以用来打水,可以捆包袱,但你看到绳子就会想到这是麻。不过有的人他不会去观察麻的功用,不知道它能做成绳子来捆包袱、吊桶子、绑东西,不认识这是麻,还把一条绳子当成了蛇。

把绳子看成是蛇的很多,把树看成是鬼的人也多得很。“有一个鬼,我亲眼看到的。”“在哪个里面?”走近一看,不是,是棵树。

像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杯弓蛇影”的故事。一个客人到朋友家吃酒,看到酒杯里面有一个黑影,心里就想:那个黑影是什么?谈话中,那个朋友拿起酒杯:“请!”这么一吃,黑影没有了,客人心里害怕起来:“不得了,刚才这个酒杯里好像有一条小蛇,我把它喝到肚子里面了。”

当时他觉得要对朋友说出事实显得没有礼貌,也就没有说。不过回家后,他却一直不放心,老想着:“糟了!我今天吃了一条蛇。”由于他每天想着肚子里有蛇,看什么医生也看不好,天天委靡不振,就真的生病了。

后来朋友知道了,觉得奇怪:“到我家来喝酒喝到蛇,我家怎么有蛇呢?”有一天,他也同样坐在那个位子上喝酒,看到酒杯里的影子,他终于懂了,原来那是墙上一张弓映照下来的影子。于是他又再邀请那个客人来喝酒,这回客人不肯来,不过最后在他再三的邀请下,不得已还是来了。

这一次,他还是给客人坐在原位。因为他知道靠讲没有用,还是要让他看到事实的真相。当客人坐在那儿吃酒时,又一次看到影子:“哎呀!不得了,这是一条蛇。”“哪里?”“你看!你看!”“不是!”于是主人把墙上的弓拿下来,酒杯里的影子也跟着消失了。这就说明,心虽然是虚妄的,而虚妄心却也有很大的力量。

佛教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的力量是很大的。过去有人为了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到牢狱里面找了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囚犯,告诉他:“你要死了,要被砍头了,砍头好辛苦,好凄惨哦!我现在有一个好办法帮助你。我是一个医生,我只要用针筒慢慢把你的血液往外面抽,就能让你一点都不痛苦地死去。你是愿意被砍头呢,还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呢?”

“当然是愿意不知不觉地死。”

“好。你躺在这里不动,拿被单盖起来。”于是他替囚犯打了一针,并且在床的旁边弄了一个自来水管,让它不断地发出“滴、滴、滴”的声音。他不时地在囚犯耳朵边上讲:“不得了,你的血流了好多,痛苦不痛苦?”“不痛苦。”“你听到滴血的声音吗?你听,一滴一滴,血都流走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囚犯真的死了,不过他身上的血一滴都没有流出来。

这就是心的力量。这还只是虚妄心,不是般若心,般若心比虚妄心有更大的力量。虚妄心尚且能以假为真,假如换作是观照般若,必定会对宇宙世间认识得更清楚。

3、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由文字而观照,由观照而实相,实相就是真实的样子。我们不知道宇宙人生的样子,就是不知道真实的样子,也就是看不出实相是什么。

举个例子,桌子是什么?在我们的常识里面,怎么会不认识?这是桌子。但是我说:“你说错了,这个不是桌子。桌子只是一个假相,它的真实样子是木材,木材做成窗子就是窗子,做成椅子就是椅子,做成梁柱就是梁柱,木材才是真实的样子,你说的桌子是假相。”不过,你这么一听,我再问这是什么,你会说这是木材。错了,木材也是假相。那它是什么?它是大树,树木是木材真实的样子。那么再问你:这个是什么?大树。错了!这不是大树。这是什么?这是种子、土壤、肥料、水分、阳光、空气,众缘和合所成。所以,实相是什么样子?众缘和合。你要认识“缘”,才能知道它的真实来源、真实的样子,认识到它的根本、其本来面目。

人人都有一个本来面目,或说真心、佛心、实相、般若、法身,看起来名称很多,实际上意义只是一个。例如,这是个房子,房子是假相,它真实的实相是由土、水泥、石子、沙、木材、人工等和合而成。

我们的内在都具备有一个真实的佛性,其中有很大的功德。只是这个真我,往往我们自己不知道、不认识。这是什么?这是花,那是衣服、手巾、茶杯、书,这个人是张三,那个人是李四,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假相,但是我们不能认识无相。无相才是实相,有相都是假相。《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有一个故事,太太向丈夫说:“今天难得我们两个都在家,就拿点酒来喝吧!我们缸里酿制的酒大概快好了。”于是丈夫就到地窖里拿酒。酒缸盖子一打开,丈夫忍不住无明火起:“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原来你趁我不在家的时候,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男人!”

太太直喊:“冤枉,没有男人啊!”丈夫不信,说:“有,我明明看到酒缸里有个男人。”“好,我到酒缸里去看。”太太一看,更是怒火中烧:“你这个没有心肝的东西,你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女人,怎么还说我藏了一个男人!”

两个人就在那里吵起架来。这时候,来了一个外道婆罗门,刚巧要来看这两个徒弟,发现两人在吵架。太太说:“师父,我先生在酒缸里面藏了一个女人。”丈夫说:“师父呀,我太太在酒缸里面藏了男人。”

这个婆罗门听了,就往酒缸里一看,这一看,不得了:“你们两个真不是东西,已经拜我做师父了,怎么另外又找一个师父回来呢?我不管你们的事情了!”他生气地走了。外道同样不能认识真相,而两个夫妻还是继续吵架。

后来一个出家比丘经过,正在吵架的夫妻俩于是请比丘来为他们评理。比丘一看酒缸:“原来是这样!”于是他拿起一块大石头对准酒缸砸去,把缸打破了,酒便流了出来。这时候,男人也没有了,女人也没有了,两人才知道原来这是假相,是不实在的,是错误的认识。

所以,佛法要从无相里认识实相,因为有相都是假相。

什么是无相?所谓“虚空无相”,虚空是什么样子呢?世间,任何东西都是虚空的样子。譬如这个长方形的房子里也有虚空,虚空因为房子是长方形的,所以它就是长方形的。茶杯里面也有虚空,虚空因为茶杯是圆形的,所以它就是圆形的。因此,虚空是无所相、无所不相。

因为无相所以无所不相,无所不相就是实相。执著就是假相,无相就是不执著,也就是实相。

二、般若的体相用

1、般若的相

般若本来只有一个,何必把它分成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呢?这是为了分别般若的层次:“正见”是凡夫的般若,“缘起”是声闻、缘觉二乘圣者的般若,“空”是菩萨的般若,“般若”是佛的般若。最高的般若要到佛的境界才有。

所以什么是般若?正见是般若,缘起是般若,空是般若,般若当然是般若。

凡夫的般若是初级的般若,就是要具有正见。例如一般人为了买股票,会买一大堆礼品到寺庙里去拜拜,祈求佛祖能让他赚大钱。明天涨停板了,赶紧买水果来礼拜,感谢佛祖保佑;跌停板了,就不肯再买水果、鲜花来拜。往往只是凭自己一时之见,对很多事情没有一个公平、平等的看法。其实,人人都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要正见因果的理则,不可以认知错误,错乱因果。

所谓“正见”,就是不管如何,我向道的信心都不被破坏,信仰都不会动摇。

2、般若的体

能有正见,就是拥有凡夫的般若智慧;能认识缘起,就是拥有小乘圣者的般若;能认识空,更是不简单了,要到大乘菩萨的阶段才能认识;而真正的般若,则是佛才能懂得。

好比学生读书,小学读历史,中学读历史,大学也读历史。般若的证悟也是一样的,在佛教修行的层次里,证悟是一步一步来的。文字般若就等于觉悟,观照般若就等于实行,实相般若就等于性体,本性的自体。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文字般若就是驾驶的船,观照般若就是驾驶的技术,实相般若就是目的地。以开车为比喻:车子是文字般若,驾驶技术是观照般若,到达目的地就是实相般若。

3、般若的用

般若究竟有什么作用?般若的用处很多。你赚钱做什么?钱能解决生活问题。你读书做什么?读书可以增加知识,将来可以成功立业。在世间做什么事都要讲求“用”,般若有什么用?

三、般若的用处

1、可以正信真理

要正信真理很难。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你信仰宗教,他也信仰宗教,有时候邪信却不如不信好,不信不如迷信好,迷信不如正信好。

有人说自己对信仰很虔诚,但是信错了,却是无比危险。也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不信没有了不起,不信不如迷信好。你看许多老公公、老太太在神明面前拜拜,他们虽然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迷信只是因为一时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恶因果观念,懂得去恶向善;不信的人,则如一个人不用大脑思考,不肯张开眼睛看世界,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认识这个世界。

当然,信仰宗教最终是以“正信”最好!正信不是凭嘴巴说的,正信有正信的条件。首先是信仰对象的条件:信实在的,信有能力的,信有道德的。我们现在信佛,佛是否合乎信仰的条件呢?

正信实在的。佛是实实在在的,他有生养他的父母,有生养他的国家,在历史上也有他修行的经过,所以他确是实实在在的大觉佛陀。

正信有能力的。佛陀是有能力的,《佛遗教经》说:“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我虽是良医,知病与药,你若不吃我的药,过失不在我医生;我如善导,导人善路,你若不照我的路走,不能怪我,因为我确实是有这方面的能力,只是你不愿奉行。

正信有道德的。合乎正信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德,若我们所信仰的对象本身仍有贪嗔痴,烦恼尚未断尽,生死尚未解脱,又如何能引渡众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与否的最重要考验。

真理的条件是什么?

①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本来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并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的条件是什么?要具备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不是你说你讲的是真理,它就是真理,而要看你说的话是否合乎这三个条件。

比方佛教说“有生必有死”,这就合乎真理的条件。所谓“有生必有死”,古人生了要死,今人生了也要死,外国人老了要死,中国人老了也要死,这合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来如此,所以这句话是真理。

②具有合乎三法印的条件。佛教里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是真理。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法的三个条件。所谓“诸行无常”,世上无论什么东西,在时间里面没有不变的;“诸法无我”,在空间里面没有独自存在的;我们若能懂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就能认识“涅槃寂静”。

大海里面的水波涛汹涌,一个浪起,一个浪灭,一波推着一波,不停地变化,就在说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道理。假如我们能从波涛汹涌里进一步认识波,其实它就是水,水是寂静的,水是不动的。所以,从动乱里,也能认识一个静的本性来,也能看见它的本来面貌;从千差万别里,也能认识一个平等的样子来。因为无明的风起,所以水才会动,而其实它的本性是静的,即使是在动荡中,它的本性也还是静的,那就叫涅槃寂静。

人死的是躯壳,而人的本性不死。人人都有涅槃寂静,只是因为涅槃寂静里面起了妄动,所以才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解脱,我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生不灭,就是不动不静,就还回我们本来的般若、本来的面目了。

2、可以证悟般若

般若有什么用处?没有般若,就不能证悟般若;没有本来面貌,就不能认识本来面貌。好在我们有般若,可以认识我们自己。

3、可以明白实相

般若可以明白真实的样子。般若是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就能认识“缘起性空”,进而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够认识“缘起性空”、“不生不灭”的诸法实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种能透彻宇宙实相的智慧。

4、可以断尽烦恼

了解不生不灭,涅槃寂静,回到本来面目,何惧之有?何烦恼之有?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波罗蜜多”。

师兄在修行心经的过程中,是可以去多多的了解星云大师讲解的心经,这对我们自己体会心经说的是什么意思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自己体会到到心经对我们的帮助才会更加的大,而且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烦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