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慈悲胸怀
中国传统儒家精神以“仁爱”为本,因为“仁民爱物”既是君子修身、齐家的根源,也是王者治国、平天下的基石。而佛教在世间法的化民易俗之外,对一切众生尚有更深广的胸怀,那就是“慈眼视众生,平等如一子。”
菩萨以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犹如父母怜悯爱子,不仅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积极地以大悲心,于无量劫中帮助有缘、无缘的众生,毫无厌离。所以在心念和作为上,有三种层面的努力:一者,以慈悲心看待一切众生的苦恼相状,因此心常思虑而愿拔除其苦。二者,怜悯一切众生不知万法体空而迷妄为真,因此随其所欲而给予快乐。三者,忧恼一切众生不知诸法实相而来往生死,因此心欲令其得到诸法实相的智慧,使其获得究竟大乐。
菩萨见诸众生为烦恼病所缠缚,心生愁恼,好像父母见子遇患,心生悲忧,怜愍不已;直到众生离苦得乐,方得安慰,就如同父母见子安稳,心生欢喜。这即是菩萨慈悲的广大心量。
心存慈悲 菩提自现
一个人能够心存慈悲,自然能真诚和气、和颜悦色,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亲的菩萨法界。也就是说,消弭了自己的嗔恚,即是远离憎恨、对立。境由心生,外面的境界当然就能清净、平和。小至夫妻亲子、兄弟朋友、婆媳妯娌的家庭关系,大至团体社会、城邦国家,甚至与大自然的关系,都和我们这一念慈悲心息息相关。
所谓“此能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慈心的涵养,不但化解了自身的嗔毒之害,也利益了一切有情众生,更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地本行!(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