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慈悲忍辱的善行。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要谈的是第二种人,在唯识学对治的瞋恚,是对治一个修行者的瞋恚。因为修行者本身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对道理了解得多,但是他往往会把他所知道的道理,除了照自己,也会拿来照别人,造成我相、人相的对立。
一般脾气特别大的人,个性都比较清高,放逸的人不敢有脾气,因为放逸没什么资粮。很努力修行的人,资粮力够又特别清高,烦恼欲望淡薄,就容易发脾气,看谁都是放逸的境界。佛陀告诉我们修自他交换,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他的业力。业力变现成果报的时候,都有他的位置和定位。人跟人之间,你是做母亲,你是做媳妇,你是做儿子,在一个家庭就有定位了,这是过去的业力,相逢就是有缘,过去生你们各种的缘结合在一起。
你做母亲,遇到子女跟媳妇,你要想,其实他讲一句话触恼你,不是故意要触恼你,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他只是站在他的位子,认为这样子做,对他能够离苦得乐,你不能苛求,因为我们也想离苦得乐,想离苦得乐这种心态是同理心。其实每一个人只是想追求快乐,如此而已。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位置,也可能会讲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事情,因为我们想离苦得乐,此心相同,大家只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我们没有比别人高多少,只是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扮演一个长辈的角色。
自他交换消除人我的对立,人跟人最可怕就是,你用你的妄想,捏造出对立的我相、人相。你假设他想伤害你,你假设他是冲着你来。你只要把我相、人相拿掉,会发觉人跟人之间,只是诸法因缘生如此而已,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追求各自的快乐,如此而已,没有对立相。
佛陀大智慧,开出自他交换的法药,要你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的关系搞清楚了,其实他不是冲着你来的,他只是想要追求快乐,这一点跟我们完全一样。这样你的脾气就发不起来,他只是想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