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佛教和平之概述

发布时间:2019-09-19 09:38:30作者:心经全文网

佛教和平之概述

释振冠

\

时下的社会,人们不仅否认、忘却宗教的作用、也不屑于精神的探索。多数人孤独地承受着自身的苦难,或以别的方式为我们的社会所遗忘。战争带给人们难以估计的破坏和永恒的痛。现今,新式武器的生产和使用,其杀伤力显然超出我们的想象;无人敢猜测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星球和人类自身会怎样?而伴随着我们自身的问题和社会暴力,对未来我们又会如何展望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须要和平。我想是的,这是人类当前的首要课题了。正如我们所知,为了能够创造一个人类共生的环境、减少战争,今天世界上那些卓越的和平倡导者的努力和梦想,朝同一目标——和平。在本文,笔者将从慈悲、宽容、与净意三方面来谈谈佛教的和平观。

慈悲

佛教之慈悲精神为世人所知。其悲悯之内涵以不损害有情、不舍众生痛苦、以彼苦为己苦为宗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见证了佛陀以大慈悲心,从甚深禅定中起,行世济人;也见证了先辈们不辞辛劳地,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去弘法度众。当大乘佛教兴起时,这一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也成为佛教的中心要义。如《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T25.n1509.p0256.c16.)又说:“诸佛之心,慈悲是。”(T12.n0365.p0343.c02.)当然,佛教之慈悲观,不仅涉及了悲悯之要义,同时亦直述了幸福与和平之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罪;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T25. n1509. p0256. b15-20.)

此外,不杀,是大乘性戒。不可破坏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居住环境亦是佛陀的教导。这些都显示了同体大悲的精神;同时,也鼓励了人们的彼此关爱,和对动物的爱护,扬弃主体对客体的冷酷与漠视。这也是大乘佛教发展“慈悲不杀”的菩萨道,和不得储藏杀具、不得食肉的原因了:“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T24. n1484. p1005. b10-12.)所以,菩萨道是彻底的和平精神!

宽容

假若以中道的“不偏不倚”来看大乘佛教的教义,无疑地,我们会惊叹:它是那么的宽容,不带任何偏见和个己色彩!从根本上否认不宽容及专制的存在。可以想象,中道直观是调解当今之世上不同宗教、传统、文化冲突的很好平台!显然,要想致力去评论他山之石—评判不同的宗教重要价值、不同传统的根本性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佛教的中道观,使我们认识到宽容与共生,才是调和的根本所在,这不是所谓的评判。如性圆法师(Dr. Mun)说:“佛教从调和的角度出发,要求追随者们不可与他人为敌,而应共生共存。佛教教导人们如何与不同宗教、哲学、观念等共赢。这和其他一些已知宗教是不同的。佛教信仰者并不会去改变他人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不同信仰者保持其自身宗教的同时,也要善意地与他者合作。”(《佛教与和平:理论及实践》)

从历史来看,佛陀的追随者,作为人类共生的倡导者,亦从未与不同宗教有过冲突的记录;或是以真理持有者的姿态责备他人。这也是为何印度佛教之早期传入中国,曾一度与中国本土宗教有过小摩擦,而最终却能深入民心、得到国人的信奉,唐代(618-907)之后更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的原因所在了。这使我深思,佛教的宽容与儒家的学说,到底是有相通之处的。如《礼记.中庸》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使我明白了佛教研习不同宗教、传统和文化的宽容态度;也令我深信,佛教的宽容精神是各种冲突的和平之屋!

净意

我们随手翻开佛教经典,常会读到“业力不可思议!”这句话,根据这个教义,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佛教中,宇宙的生成由全体有情众生的共业而来;我们的意识、行为决定一切,而非其他。所以善业善果;反之,恶业恶果。如果我们希望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应当注意当下的念头和行为。因为,好的结果、和平的环境由善的行为而来!

可以肯定的,我们意识中的贪、瞋、痴,是一切恶业的根源,是痛苦的根本和社会争乱的初因。贪心使人不知知足,总想多多益善;瞋心使人暴跳如雷—当事物不合自心,他人不顺己意时;愚痴则令人无智,与觉悟之心背道而驰。假若这三者介乎于你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国与国之间,那么可以明确地说,仇恨与战争不会有停止的一天!和平亦是件不可求的事情。但若依佛教,人与人组成社会与国家。和平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那么,我们应当转愚痴为觉悟;转瞋心为慈悲;转贪心为布施。只有这样,人类对永久和平社会的追求才能有希望。

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去做,才能实现社会和平?中国禅宗认为佛与众生仅在迷悟之间,一念迷是众生;一念觉是佛。觉悟为人世间首要要务。此去三毒,则和平可得;净土当下可成,不许他求,如曹溪六祖大师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坛经•决疑品》)

相同的,佛在《维摩诘经》中也说,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居住的环境清静无染,那么应先把自心清静—“如是舍利弗。若人意清净者。便自见诸佛佛国清净。”(T14. n0474. p0520. c16-17.)相信,假设人人都能有个清静的心态,那么和平社会就在当下了,因为“善业不可思议”啊!

结语

从根本上来说——通过以上的叙述来看—佛教的和平观是可行的。和平要从慈悲、宽容、净意开始。中国儒家对此亦有相同的期待,如孔子在《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这一点,如果我们从道家的思想来实行,亦能如佛教,最终得长久和平之道!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