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学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脱烦恼,证得无上菩提,最为扼要的,首先就得亲近善知识。
古德说:“总摄一切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法华经》卷七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办。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半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佛是一个大觉者,如此重视善知识,可见,亲近善知识是多么重要啊!尤其是末法众生,亲近善知识,更为重要,何以故?《楞严经》云:“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确实如此,如现在流行的什么法轮功、香功等特异功能,他们都是打着佛教的旗号来诱惑信徒的。如果这时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去亲近这些人,不仅对自身无益,反而使你误入歧途,走向毁灭的深渊!末法众生,福慧浅薄,凭着自己的邪知邪见,一肓引众肓。结果,都掉入深渊里去了。
所以,亲近善知识,是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本。《华严经》卷六十四云:“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门,令我得入真实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来地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宝洲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识者,则是起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灯,令我得见夷险道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桥,令我得度险恶处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盖,令我得生大慈凉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见法性之门故;善知识者,则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满足大悲水故。”由此可见,一切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近因缘者,莫不是善知识。
所以说,善知识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他是一颗硕大而茂盛的菩提宝树。多少沉溺在苦痛深渊的迷途有情,在指路明灯的指引下,迈向无上菩提的光明大道。善知识既然如此重要,所以下面就本人的一点体会,浅显地来谈一谈我们的指路明灯——善知识。
一、何谓善知识
“能说法者,是善知识,生智慧故。”凡是能说法的,能使你生长智慧的就是你的良师。如《宝积经》云:“以智慧为先,而后菩提心,能成就真实菩萨。”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有了智慧,才能断烦恼,证真实,继承如业家业。所以能弘扬正法,利乐有情的法师,就是你的好模范,也是真善知识。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识,增长善法故。”虽然在家与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萨道,但在家人为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识。出家人没有家庭生活纷扰,可以专心地增长出世的善法。所以,能劝化他人出家,使人远离世俗知识,而专心于佛法的就是善知识。
善知识有正知正见。《圆觉经》云:“善男子,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有正知见的人,他才能教导众生,远离一切恶法,修行一切善法,能够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善知识自己不杀生,他就教化众生不杀生;自己不偷盗,也教众生不偷盗;自己不邪淫,也教化众生不邪淫;自己不妄语,也教化众生不妄语;自己不两舌,也教化众生不两舌;自己不恶口,也教化众生不恶口;自己不绮语,也教化众生不绮语;自己不食,也教化众生不食;乃至自己有正知正见,也教化众生有正知正见;自己修行菩提,也能如实地教众生修行菩提;自己能够持戒、布施、多闻、智慧,也能够如实地教众生持戒、布施、多闻、智慧。如果有人能够这样,才是真正的善知识。
善知识有善法行。他所作的事情,不要求自己得到快乐,常常为众生做种种快乐的事。如佛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又如地藏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善知识也是如此,一切功德事业是为众生而作。他不见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的长短和是非。如古德云:“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善知识亦复如是。《涅槃经》卷二十三说:“善知识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乐,常为众生而求安乐,见他有过,不讼其短,口常宣说淳善之事,以是义故,名善知识。”
在《涅槃经》卷二十三又说,真正的善知识——即诸佛菩萨。如经中说:“善男子,第一真实善知识者,所谓菩萨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种善调解故。何等为三?一者毕竟软语;二者毕竟诃责;三者软语诃责。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即是真实善知识。复次善男子,佛及菩萨为大医故,名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诸佛菩萨能够知道众生病患,然后应病与药,对症下药。诸佛菩萨就像良医,善能知晓风病、热病、水病等等。风病的人,就教他吃酥油;热病的人,就教他吃石蜜;水病的人,就教他喝姜汤。他知道众生病的根源,开的药方都不会有差错,正因为如此,所以诸佛菩萨名为良医。
诸佛菩萨还知道一切凡夫众生的生死大病:一者贪欲病;二者嗔恚病;三者愚病。如贪欲重病的人,教他修白骨观;嗔恚重病的人,教他修慈悲观;愚痴重病的人,教他修十二因缘观。因为这样,所以诸佛菩萨名为善知识。
诸佛菩萨“又像船师,善能渡人过河江海”。诸佛菩萨也是这样,他能够渡一切众生,解脱生死大苦海,证得无上佛果,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涅槃经》卷二十三说:“善男子!譬如良医,善八种术,见诸病人,不观种性,端正丑陋,钱财宝货,生慈悯心,悉为说法,众生闻已,烦恼病除。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名善知识。”
在末法时代,修道人少,证道的人更少,凡夫肉眼,很难辨别谁是善知识。因为有的善知识,不执一切外相,他虽在尘劳烦恼中,但是他的身心内外,却常行清净。这就是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所谓无相善知识,并不是什么毛病都没有,甚至于比一般人更多。但是,假如仔细地观察他的行径,也许会发现,他的戒律严净,教导众生讲人格修养,守规矩,守戒律,示现种种清净律义;然而,有时他也会发脾气,贪执钱财,有妻子儿女,示现种种过患。换言之,没有一个标准相。诸如此类很多。这种善知识,不能关从外相上去衡量,假如从外相衡量观察,很有可能会当面错守。如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尔巴大师。密勒日巴去求法,没有财物供养,马尔巴大师不传法,只是叫他建房子,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复复,连续修建了九次,甚至骂他、打他、呵斥他,给他种种难堪,种种折磨。然而他是真正指导密勒日巴成就无上菩提的大善知识。《圆觉经》云: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不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以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最典型的无相大善知识——维摩诘居士,《维摩经》卷上说:“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又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与,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获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这段经文,足以显示无相善知识的妙境,此非凡夫众生所能想像。凡夫肉眼,无法观察善知识的真相,但不管仪表如何,只要他所说的佛法符合三法印,对我们有启发作用的,我们都把他当做善知识。
二、善知识的种类及德相
关于善知识的类别,在经论中所说,有各种不同。据智凯大师的《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善知识、同行善知识、教授善知识。从德相来说,又有具八德善知识和具十德善知识。
(一)、外护善知识
外护者,泛指僧侣以外的在家人,像族亲、檀越等等,为护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给僧尼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种种资身财物,来助其安心修行办道,或尽心尽力爱护佛法之弘通等。也就是世人用权力、财富、知识或劳力等,来护持佛教,并能扫除种种障碍,利益传播道业。如佛陀在世间时,著名的外护者,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须达长者等;佛陀入灭后,在印度有阿育王、迦腻色迦王、戒日王等;在中国有魏孝文帝、梁武帝、唐武则天等,都是著名的护法者。
出家修学佛法,如果没有外护善知识,想修行证果,那是非常艰难的。所以佛教提倡报四恩,饮水思源,知恩报恩,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为什么呢?若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众生,谁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故佛在《梵网经》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在这个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不同的角度帮助过我们。我们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食的饭菜等等,都是他们付出的辛勤代价,给我们方便。这些都属于外护善知识。《摩诃止观》卷四(下)说:
“夫外护者,不简白黑,但能营理所须,莫见过,莫触恼,莫称叹,莫汎举,而至损坏。如母养儿,如虎衔子,稠和得识,行道人乃能为耳,是名外护。”
也就是说,作为外护善知识,他不说你的是非,你所须的一切,他都会尽力帮助,绝对不会触恼你,就像慈母养育儿女一样,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毫无怨言。
(二)、同行善知识
同行者,就是好的同事、同学,或是同参道友。你有病苦的时候,他会设法拔苦;你犯戒时,他会劝你改正;你迷茫时,他会设法为你引路;你成功是坏分子会为你祝福、赞叹、鼓励,希望你俩更上一层楼。在修学佛道上,他能以种种善巧方法来促进你,让你努力精进,早成道业。
《摩诃止观》卷四下说:“同行者,行随自意,乃安乐行,不必要同伴;但是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一定需要好的伴侣,更能互相策发,不会睡眠,也不会散乱,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齐志,像同乘一船。又能够互相恭敬尊重,如视世尊,是名同行善知识。”
(三)、教授善知识
教授者,指精通佛法,能够演说般若的法师,能够指示我们正道、非道,以及内外方便通塞防障能够解决;能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使你能够解决生死大事,独立自行化他。经云:“随顺善导学,得见恒沙佛,是名教授善知识。”
《华严经》卷五十三,则说有十种善知识:“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善知识。何等为十?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密善知识;令解脱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辨才善知识;令不著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是为十。”
总之,从开始修行至成佛,教导我们的善知识,是非常多的。我们的父母师长,就是我们的第一善知识。
(四)、具八德善知识
学佛的人,亲近善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时代,相似善知识,到处都有,如果不说明善知识应具有的德相,便去亲近善知识,对行者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学者寻求善知识时,在未亲近和依止之前,可以尽量观察其有德无德。
关于德相,在经论中有不同的说法,通常所说圆满的善友,必须具足八种德相。《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于所受学的所有学处,不亏身业,不亏语业,无缺无穿,如是名为安住禁戒。
2.具足多闻,即于如来教法,多所听闻通达,于诸求法者,有多法宣说开示,能令众生得无量信解,精进修行大乘正道。并且在讲说时,于文字义理善巧,于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语言善能通利,意善寻思,见解善能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
3.能有所证,即能证四禅八定,常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又能证慈悲喜舍,或预流等,六种神通、八解脱等。如是名为能有所证。
4.性多哀愍,即对于他人有常起悲怜之心,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性多哀愍。
5.心无厌倦,即于弟子善能教导,于弟子善知,善能赞叹鼓励,勤行精进,为大众宣说正法,不感到疲倦;如是名为心无厌倦。《菩提道次第略论》云:“断疲厌者,数数宣说,不生疲倦,能忍宣说之难行故。”就是说能详说、中说、略说等等,具不疲倦。
6.善能堪忍,他骂不报骂,他嗔不报嗔,他打不报打。于诸逼迫苦事,自推己过,以业之成熟为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如是虽遭轻凌毁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无改变,唯常于彼有情,思为利益。又能于修道时,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等苦;如是名为善能堪忍。
7.无有怖畏,处大众中,宣说正法时,心里没有怯劣,声无战掉,辨别时没有误失,腋不流汗,身毛不竖,不为诸畏怖之所逼切,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8.语具圆满,即成就极美妙的语言,以显了的语言,容易悟解的语言,众生乐欲听的语言,善于辩才,善于宣说,如是名为语具圆满。
(五)、具十德善知识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说,具足十德为圆满的善知识。论中说:“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除惑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防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此中十德,全为《瑜伽》八德所摄,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如寂静、除惑、觉真,可以摄入《瑜伽师地论》八德的能有所证中,这些都是善友的圆满德相。
如果成就以上所说的圆满德相,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识,值得每一个学佛者的亲近。但是,像这样的善知识,在正法时代,还容易求得到,在末法时代,要想得到一个圆满的善知识,真是极为希有难得。然而,修学佛法,求证无上菩提,不能没有善知识。没有善知识为修行的指导,在修行上很难成就。这应该怎么办?在管种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某个善知识,对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就不妨如法亲近。如《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妙尊趣注法,大辨勇忏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
具有全德的善知识,固然最极理想,但若有师不具全德,能有半德,或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功德,还是可以亲近的。如果一德无有,能否亲近呢?这就成问题了。因为按道理来说,我们应该亲近一个胜于自己的善知识,假使依劣于自己的善知识,不但不能使自己精进,反而使自己的智慧退失。《亲友集》云:“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由此可见,亲近善知识,选择其德相,还是很重要的。
三、亲近善知识的功德
(一)、听闻正法
亲近善知识,现前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听闻正法,树立正知正见,然后才能依教奉行,迅速达到成佛的目的。
为什么要听闻正法呢?学佛行者,亲近善知识,归依三宝之后,首要的事,就是应该多多听闻正法。唯有多闻正法,才能趣入佛道。因为要无倒了解一切至教,始能?上菩提大道。现有许多不解佛法的行者,以为归依了,大事已毕,什么都凭三宝安排。或者有的以为入佛门之后,如法修行就好了,还要听闻佛法干什么呢?这是他们最大的理由。就像阿难尊者,被尊称为多闻第一,结果还不是陷于摩登伽女的淫难?闻法有何用呢?殊不知阿难一向只知多闻,未能从闻中完成自己的道力。如果能从闻而思而修,以完成自己的道业,闻法有何不好?所以在小乘的圣典中,佛陀处处告诉学人,要想修学佛法且得成就,必须多闻佛法。正因世尊谆谆叮嘱,婆心切切,所以中印祖师大德们,无不是从多闻正法而战败外道邪论,使佛教发扬光大。假如不多闻佛法,不解佛法真义,你又用什么武器来战胜外道的错误思想呢?
其次,自行化他,须多闻正法,自行如不闻法,不知如何才是正道,化他如不闻法不知如何教授信众,如是怎能达到自行化他的目的?为住持佛陀的正法,为建立如来的法幢,每个归依的佛弟子,特别是负有弘扬佛法使命的出家众,非多闻不可。古代印度的大小乘论师,不单听闻学习一切内典,包括声明、因明等世间知识,也研究通达。如果不多闻,自己不能如实了解佛法,怎能为他宣说开示呢?弥勒菩萨曾说:“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胜者母中亦说:“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是以一切佛法,皆当听闻学习,如于一切道中,有一道不能知,就不能开示利乐一切众生。因此可知,亲近善知识,而听闻佛法的重要性了。
再说,凡夫众生,愚迷痴暗,对于善恶法认识不清,因此在做一切事的时候,于善不知取,于恶不知断,现前三业,多成颠倒过失;虽然以好心作事,反成恶行恶因。这都是不知法义的过失。如来在十二分教中,很清楚明白地开示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善法如何修,恶法如何舍;有漏法怎么断,无漏功德如何修证等等,皆详尽无余。学佛行者,为了断恶修善,舍有漏而取证无漏,必须清楚地认识善恶、有漏无漏。因此,行者必须多闻正法,分清善恶,然后依教思惟而修,使自己的所行成为正行而招感胜果。所以多闻正法,是成就佛道的必经之路。
(二)、亲近善知识有种种功德
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修善断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导师,恩德极大。如果能够依法思念其功德和恩德,则能引发我们对善知识如法亲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承事的坚定意志。否则,虽然遇到具德的善知识,不如法亲近,自己的善法功德亦无由增长。因此,于善知识念恩、念德极为重要。《华严经》卷七十七云:“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坠恶趣。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由善知识养育,不智减菩萨法。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这就是说欲求成佛的人,当勤求善知识,当应恭敬,勿生过失。作为一个依止弟子,假如以寻求过失的心去观察善知识,只能见师长的过失,覆障其清净信心,而于善知识之敬信退失,自己的善法功德亦不能增长,所以应该恭敬承事,尊重供养善知识。如此,才能成就一切功德。
《华严经》卷六十九说:“令知亲近善知识,能生诸善根。增长成熟;所谓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修助道具;令知亲近善知识,能起勇猛心;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作难坏业;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得难伏力;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入无边方;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久远修行;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办无边业;令知亲近善知识,能行无量道;令知亲近善知识,能得速疾力普诣诸刹;令知亲近善知识,能不离本处遍至十方。”又云:“由亲近善知识,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由亲近善知识,能速疾出生诸大愿海。由亲近善知识,能为一切众生未来劫受无边苦。由亲近善知识,能被大精进甲,于一微尘中说法,声遍法界。由亲近善知识,能速往诣一切方海。由亲近善知识,于念念中行菩萨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由亲近善知识,能入三世一切如来自在种力诸庄严道。由亲近善知识,能常遍入诸法界门。由亲近善知识,常缘法界未曾勤出而能遍往十方国土。”
学佛弟子,所得一切功德胜利,都是善知识所赐予,所以我们应该以虔诚之心,请求亲近善知识。如此,修行就能步步上进,近诸佛位。依经教说,成佛,须积三大阿僧祗劫的福德智慧资粮;然依了义,即在末劫中,一生可成佛。假如不知依止善知识,则于成佛道路尚无从知,况云成佛?再则,若无善知识,不能真实种成佛正因。故云敦肱吉首云:“万德,师为根本。”盖世出世间功德恩,皆由师来。能如法依师。则世出世间一切功德可得。
《密部相续》云:“谁何功德与功能,使我一时证三身。”此即赞依止师之意。如果能如法产近善知识,得诸佛欢喜,为什么?因为诸佛的事业是说法度生,众生若不亲值佛,即不能亲闻佛说法,故赖善知识为佛代表。敬佛之代表,即是敬佛。佛对众生,如母忆子,能敬师信师,善法增长,亦如子能上进,自然得到母亲的欢喜。故无论供师何物,虽未供佛,亦与供佛无异。如《文殊本生经》云:“彼能教化众生者,我即住于彼生中,而受众生所有供。”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应极恭敬,依止亲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闻善法故成善意乐,作纯善故,能令自他不起忧恼。由能随顺护自他故,能满无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所受诸业,于现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恼,或于梦中而领受者,亦能引彼令尽无余。又能映蔽供事无量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胜利。”
所以应该依止尊重善知识,这是最胜的功德资粮。由于功德资粮具足了,一切业障尽能消除,身心都能得到清净。如此,自己的善法功德亦能增长,能随愿成就无上菩提。
四、不亲近善知识的过失
(一)、远离善知识的过失
学佛行者,如果远离善知识,一定会亲近恶知识。亲近恶知识,造诸恶业,其果报如何呢?于现世中,遭受种种疾疫非人损恼,在未来世中,当堕地狱,经无量劫,受尽诸苦,不堪设想。
若不亲近善知识,一定会毁谤善知识,招感无量果报。如《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阇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诸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金刚手,就是大势至菩萨,他是密教部主,他问佛陀:假如有人毁谤自己的师长,将来感得怎样的果报呢?佛告诉大势至菩萨说:如果说这个问题,天上人间的人都感到害怕,只有勇敢的人才能听受,一般的人听了,会吓坏的。我说无间地狱,就是这些人所生的地方,而且所住的时间不可计数。所以,告诫一切佛弟子,不要毁谤善知识。毁谤善知识,招感的恶果不可思议。如果无法与某善知识实在无法相处下去,只能自己离开。因为一切都有因缘,自己福薄慧浅,因缘条件不够,等到自己福德资粮具足时再来亲近,这是保护自己的最佳办法。否则,轻易毁谤善知识,遭至无穷痛苦,这是非常不合算的。
《五十颂》云:“毁谤阿阇黎,是大愚应遭,疾疠及诸病,魔疫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罗叉盗贼,非人碍神等,杀堕有情狱。终不应恼乱,诸阿阇黎心,设由愚故为,地狱定烧煮。所说无间时,极可畏地狱,诸谤师范者,佛说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静论师所造《札那释难论》中,亦引经云:“设唯闻一颂,若不执为尊,百世生伏中,后生贱族姓。”假如毁谤善知识,就会变成大愚痴人,在现前就会遭受世间所有一工痛苦以及所有的坏事。此报受毕,死后又堕落大地狱中。所以,修学佛法者,应该以真切心请求善知识住世,如普贤十大愿王中,第七愿就是请佛住世。请佛住世干什么?就是为了教化一切有情众生,使这能够早脱离生死苦海,转迷成悟,转凡成圣,早成就无上正觉,故必定要尊重善知识。不要说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识,必须恭敬,就是在哪里听到某人说了一个偈子,如果不尊重他,不把他看成是佛的话,将来要坠落狗身,此报受完,转生贫穷下贱的种性。这是诸佛菩萨悲心切切,金口玉言,因此我们应当时时警惕。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回头又是百年生,那未免太冤枉了。
《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云:“若彼于师生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者,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 ,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这就是说,不但对自己的阿阇黎不能恨,就是对其他说法的比丘们不恭敬,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师长一样,你想得到功德是不可能的,已经得到的一切善法,想不退失,也是没有办法做到。轻师都不可以,更何况对师生嫌恨心呢?佛说轻师,即是轻佛。为什么?因为师即十方诸佛之代表,师即诸佛总聚体,不过对于行人现凡俗相而已。
《密集金刚相续部》云:“虽造五无间重罪,依金刚乘可得悉地。惟轻慢师罪,虽依金刚乘,亦不能灭。”轻师的罪过,比造五无间罪更重。又《密集续部》云:“谁何轻慢师,而勤修经教,等于修地狱。”《夺吉领波金刚心要》说:“谁于亲近教授师,不如法事起轻慢,依其教授昼夜修,等同修习地狱因。”意谓因慢师罪性关系,凡有所作,皆成地狱因。《事师五十颂》云:“谁若轻慢师,此生病灾等,不如意事缠,直至于命终。”可见,远离善知识,或轻师、慢师的罪过深重,不可忽视。
(二)、亲近恶知识的害处
前面已说远离善知识,或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以及对善知识生轻慢等,罪过无边。但如果去亲近恶知识,又会招致何等果报呢?能使你所有的功德渐渐损减,一切罪恶渐渐增长,所生起的一切亦不是你所欢喜、欣乐的,同时一切坏处都由此而生起。
《念住经》云:“为贪嗔痴一切根本者,谓罪恶友,此如毒树。”可以说恶知识是一切罪恶的根本。因为他自己还在无明当中,却告知你这个、那个,这就像毒树一样,被风一吹,碰到身上就会中毒。恶知识就是如此可怕,故应远离。再说,对于恶知识,不仅我们凡夫要远离,就是菩萨也要防备恶知识,就像醉象一样。象在当时的印度被视为国宝,平时不会伤人,一旦醉了,非常凶猛。假如是森林中的野象走过来,老虎见了也要躲开。可想而知,野象都如此厉害,如果是醉象来,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这可怕极了。但菩萨防备恶友,远远超过防备醉象,为什么?因为醉象伤害你,最多只能把你这一生的生命送掉,如果是恶知识,不但会送掉这一生的生命,而且把你的法身慧命也连根铲除,让你到三恶道去受极痛苦。
《亲友集》云:“无信而悭吝,妄语及离间,知者不应亲,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人近非应亲,由彼过成过,如毒箭置囊,亦染无毒者。”恶友没有净心正信,一天到晚,无事生非,挑拨离间,什么坏事都干,整日里在烦恼中打滚。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与恶友在一起。因为跟恶人在一起,虽然没有作恶,但总被怀疑为恶人。如此,你的恶名逐渐增长,就像毒箭放在口袋里,你被毒气熏习而中毒。故善知识敦巴云:“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这就是说,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如果能跟一个有智慧的人学习,就能变成中等智人。如果一个大智慧的人,整天跟愚痴无智的人在一起,不久就会和他一样愚昧不堪。
所以,诸佛世尊,处处告诉我们,要想增长善根,成就佛道,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这是佛陀苦口婆心的指示和悲羽的流露。我偿一定要刻骨铭心,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五、学者对善知识应有的态度
(一)、应恭敬随顺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扼要地说,要恭敬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切莫违逆师命,就算是师长有所呵责,也应欢喜受责,不可生嫌恨心、恚恼心等。怎么能使师长欢喜呢?一、要随力供养种种财物;二、为师长服务劳作;三、照着师长的开导教授而依教奉行,这是最令师长欢喜的一点。《庄严经》说:“坚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欢喜。”又《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佛法的恭敬,完满地表现在“尊师重道”的精神。
所以,作为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以虔诚的态度,恭敬供养,随顺善知识。
(二)、应忆念善知识
亲近善知识,有广大功德,那么我们应该思念善知识说法等之功德及恩德。正法难闻,人所恒知。据《藏须请问经》云:“说法之恩,一字一劫,报之不尽,何况吾师为我开示整个佛法?其深恩广德,更尽穷劫莫报。以前人为求一句一偈,备行难行,或舍弃王位,或身施罗刹,或以身燃灯,种种苦行尚所不惜。”如《玛尔巴传》云:“自往求法,见山如木立,无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兽毒蛇,不知如何穿过。因恐后生视求法为畏途,故不备哉。”又如唐朝义净法师求法偈云:“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遥碧空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若人如不错斯诣,往往将经容易看。”我们今天不费钜劳,而值遇善知识,是多么有幸啊!我们以往所造恶业,犹如误食毒药遇良医为我们吐之泻之,化解其毒而为甘露,此医之恩赐为何如?我们所作不善,由善知识教导之忏悔而修善,此不仅能获得长寿受福,而且能种后世利乐之恩。我们过去所积的有漏善业,由善知识教化而转入大乘无漏业,此恩德之重,何能比拟?
如《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善知识故,犹如巨海,受大云雨,无有厌足。作是念言:善知识教,犹如春天,生长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识教,犹如满月,凡有照及,皆使清凉。善知识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诸恼热渴。善知识教,如芳池日肾开一切善心莲花。善知识教,如大宝洲,种种法宝充满其心。善知识教,如阎浮树,积集一切智花果。”
又《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云:“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法种性故。善知识者,犹如严父,广大利益亲属故。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其深波罗密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治种种烦恼病故。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智药故。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识恐怖故。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众生大瀑流故。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善知识对于亲近弟子有大恩德。所以,作为修学行者,应当恭敬承事善知识,如法亲近及忆念善知识的功德。
(三)、应发廿一种心亲近善知识
作为一个依止弟子,对于亲近善知识的发心相,如《华严经》卷七十七说,应发二十一种心亲近善知识。如彼经云:“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有所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童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故;应发如除粪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辖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度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这二十一种心,足以显示弟子对亲近善知识意志之坚毅、诚厚、任劳、无动。这是因为自己彻底了解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机时生、而长、而住、而圆满,因此发起承事的意志来亲近善知识。但还应该知道,这是指对于具足圆满德相的善知识而说的,若不是一个具德的善知识,我们就不应当毫无观察和选择地尽弃主宰而任其支配。
总之,作为修学行者,应以如上所述的态度去亲近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早成道业,早得解脱。
(四)、观善知识即佛
观善知识就是佛,这种观想,完全在行人心理上起作用。凡夫观人,各各看法不同。若看法得其正,自然不难观师即是佛,如果以观过失的心态去观人,对的也观成不对,如此,则无有贤人了。如果从功德方面观察,养成一种习惯,自能洞见善知识的功德,不见彼过,犹如白天不能见月亮一样,日光盛故。世间人每于怨敌不见其善,而于已身就不觉有何不对,以此例子观善知识是佛,不难通达其理。
善知识就是佛,是金刚大持所许。善知识本来是佛,只不过我们劣机缺乏认识而已。学佛修行,就在修此认识,不是说善知识本来不是佛,应勉强观他为佛。如《父子增上经》云:“不空成就问佛,若佛涅槃,恐无人教化众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而利诸有情。于时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若现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现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摄众生,汝等须知即我,勿以其为俗相而生悲痛。”故我们须依据经教而信圣言,是真实语,以此来认识善知识才对。
善知识所作即佛事业,譬如一月在空,江河湖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现月影,水无量,十方诸佛之空乐不二智慧,如百川归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现在法界法性中,等同一味。然而应机不同,而随类示现亦不同,或现菩萨身,或现声闻,乃至魔身。他对我们所现凡俗师相,也是适应我们机感的缘故。我们对善知识,应该知道是诸佛三业所化现,而作度生的事业者。就像彩笔作画,或方或圆,形各不同,而色彩是一。我们的善知识,早非一人,皆为佛现,其理正同。又萨迦班智达有云:“佛如红日当空,师如聚火之镜。日光虽盛,非假镜不能燃物。佛力虽大,非假上师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业,今师亦能作,师宁非佛耶。”我们的业力深重,距佛遥远,不能亲承佛度,则自应假上师以钩钳,这道理是一样的。
总之,我们业障深重,不能亲蒙佛度,现值善知识,指示成佛道路,善知识助佛度生,故观善知识即佛,其理是非常正确的。
(五)、对善知识生六种观想
学者在听闻正法时,想得到殊胜的利益,对于善知识与其所说的法都应该起恭敬心,才能得到真实听闻利益。首先,就是对于说法善知识的心念。这在经中有多种说法,但一般认为有六种观想:
一病想。病是每个人都曾患过的,不论大病小病,轻病重病,都得求医治疗。世人只知身体上四大不调所产生的病,至于生死大病及贪嗔痴病,却从来没有想到。殊不知吾人从无始以来,为贪等三毒重病所逼迫,而生八万四千烦恼痼疾。现实身体上的各种病,皆由生死及贪嗔痴等而来,如是大病吾人竟然不知。如噶当派格西迦马巴云:“无而谓有,固是颠倒,今有三毒重病,而且极其猛烈,曾无所知,岂不更不颠倒?”因为众生颠倒无知,所以,佛在经中告诉我们:“众生身有三病(老病死),心有三病(贪嗔痴),如来为此而出世。”所以,我们在闻法时,首先要想道自己是病人,闻法是为了治病。《华严经》卷七十七说:“善男子,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假如在听法时,不将自己作有病来观想,那么,闻法决定不会真切。古德云:“如于行法不能亲切,应自作病者想,且应于己作真病想。”《入行论》说:“虽遭寻常病,犹须依医言,况复贪等罪,百病恒逼逐。”所以闻法时,把自己观想为病人是很重要的。
二医师想。世间的医生,只能治身病,很少能治心病的。我们的无始习气,烦恼重病,不但不是一般人所能医治,就是其它宗教师也无法治疗。能治此重病的,唯有无上医王——大善知识。
《华严经》卷七十七说:“于善知识,生医王想。”能亲近大善知识,不但要生无限欢喜,而且对善知识所有的教诫,要百依百顺。《菩提道次第略论》说:“吾人若患风,但等重病,势必寻求良医。既得良医,起大欢喜,随言而听,恭敬承事。于说法师亦当如是,访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所以,求得善知识,就得听从善知识的开示,告知你的病在哪里?应服什么药?你要依教奉行。应当在医师的面前,摧伏自己的我慢,尊重恭敬医师的指教,否则,生死大病无法解脱。
三作药想。《华严经》卷七十七说:“于所说法,生良药想。”要知道,医生治疗吾人身上的疾病,不仅指出什么病,而且还得开药方,告诉我们应怎样调养,怎样服用,我们就得遵照医师的指示,每日按时服药,身体才得恢复健康。廉洁奉公的善知识也是如此,开示教导修行方法,是要我们依著法药去服用,才能治我们的身心重病。否则,只看药方,而不去取药服用,那有什么用呢?如《三摩地王经》说:“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己不实行,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身病。”
四疗治想。如果生理上有病,看医生之后,还要长期服药,大病才得痊愈。如果仅服一两次药,是无济于事的。但任何重病,没有比生死大病来得更重,亦没有比生死重病来得更久,真是痛苦不堪。今天有幸遇良医妙药,也要久服法药,才能获得生死解脱!可是有些学众,一心要求速成,希望立即见效,所以初修时非常勇猛精进,等到久久不见生死重病解脱,于是在修行上逐渐冷淡下来,甚至于放弃不再修习。这样成佛还有希望吗?忏赞云:“心于谛理恒遇痴,病根长夜相依附,譬彼恶瘌断手足,仅服少药有何益?”所以,我们对所听闻的正法,应痛下决心,恒时修持,以佛法来对照自己心里的贪等烦恼。如《中论》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听闻佛法,是为了治心中的烦恼病,来解脱生死。故《华严经》说:“于此修行,生除病想。”
五作正士想。听者对于善知识作正士想。经云:“随念说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说法者如医士说药方,故观之为薄伽梵。应该要常常思念其功德,而生恭敬尊崇之想。这不但是对善知识的开示要作如来清净正士观想,就是对于说法的正士,亦应作如来观想。正士,就是标准之义。于佛作正士想,因为佛本身从降生至成道所示现,皆可作标准,依着他所说的道理而修行,必定能成佛,无欺无谬,生起决定性。如是生起恭敬心而闻法,才符合此说。
六作久住想。正法久住与否,要问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众是否如理。无论是说法的人,或听法的众,如果将身心置于余处,如此不与法合,那么这时说法的人不管说出什么样的法,对听者毫无利益,因此必须为自己身心抉择而听。譬如,你想知道自己脸上有无污垢,必须照镜子才知道,如此方能除去脸上的垢秽。自己所造的过失罪恶,用法镜来对照,才知道自己过恶。想除去此种种过失,修种种功德,必须随法行持。如《本生经》说:“我之恶行垢,法镜能照澈,于意生热恼,我当趋于法。”
结 语
综上所述,关于善知识的种类,善知识的德相,亲近善知识的种种功德,远离善知识的种种过失等等,我们就很清楚地知道了。亲近善知识,对我们修学佛法,甚至成就佛道都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没有善知识,我们即使懂得发心修行,也难免盲修瞎炼。故出家学佛,欲得圆满佛道,避免走弯路,非得亲近善知识不可。如《华严经》卷七十七说:“一切佛法,如是由善知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所以,作为一个学佛弟子,亲近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亲近善知识是如此重要,今后就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发愿,如法恭敬、尊得、供养、承事修学中的指路明灯——善知识。(信息来源:摘自《闽南佛学》)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