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创于唐朝前期,盛于唐末、五代,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以其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修习,因称禅宗。又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之本源为其主旨,因而亦称佛心宗。印度只有禅而无禅宗,禅宗纯粹是中国佛教的产物。相传创始人为南天竺菩提达摩,于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泛海来到广州,继而到金陵与梁武帝问答,机缘不契,乃渡江到洛阳,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得弟子慧可,付以正法眼藏,授予袈裟为法信,慧可成为二祖。可传三祖僧璨,璨传四祖道信,信传五祖弘忍,遂有东土五祖之法系。
达摩传至道信,其徒法融横出一枝,在金陵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茅茨禅室,讲演开法,世称其法系为牛头禅,传数代而绝。而弘忍居黄梅之东山,聚徒讲习,会下七百余人,世称东山法门。自此,禅宗历史逐渐明朗。
五祖弘忍门下有上座神秀,于师死后,为武则天招请至长安,亲加跪礼,闻风来拜者日盈数万。中宗尤加礼重,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之称。门人普寂、义福等,在长安等地盛传其禅法,有凌驾南方慧能一派之势。
神秀有同学慧能,虽曾受学于弘忍,并得秘授法衣之遇,然则实际在南海印宗法师处落发出家。后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弘扬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遥遥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自此中国始有禅宗。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称禅宗六祖,溢“大鉴禅师。”
慧能虽创顿门,然其宗至其徒神会始盛。慧能将入寂时,秘传法印,嘱神会到北方去。天宝初,神会入洛阳大弘禅法,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论定达摩一宗的法统,树立南宗的顿悟法门。又于洛阳著《南宗定是非论》及《显宗论》,楷定宗旨。自此以后,神秀的门庭寂寞,慧能的宗风独尊于天下。而南宗、北宗之名称由是肇始。神会后往洛阳荷泽寺,其法统称菏泽宗,传承约四代一百余年。
慧能的嗣法弟子中,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支法系到唐末特别繁衍。怀让世称南岳大师,有弟子马祖道一,八世纪中叶居住洪州,敷扬让之教旨,开创“洪州禅”。后因弟子百丈怀海之力,遂形成洪州宗。一时与荷泽宗、牛头宗三足鼎立。怀海创立禅院,并制定“禅门规式”,即后世所称“百丈清规”。自此禅宗完全建立起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怀海传黄檗希运,希运传义玄,义玄于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滹沱河畔建临济院,门叶极其繁荣,成为一大宗派,即是临济宗。怀海另一弟子灵祐,独栖潭州沩山(在今湖南省宁乡县境),后创同庆寺,禅侣辐辏,传法四十余年。弟子中有慧寂,具传其心印,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大仰山接化,师资相承,别开一派,世称沩仰宗。
青原一系起于行思,住吉州青原山静居寺,弘扬禅法,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传良价,价与其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山县洞山、吉水县曹山,举扬一家宗风,世称曹洞宗。希迁原为行思同门,初事慧能,慧能逝世后,禀遗命往从行思,著《参同契》、《草庵歌》,时人称石头和尚。其徒道倍以下,经过崇信、宣鉴,到义存,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建广福院接化,弟子有文偃、师备等五十六人。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院,发挥独妙的宗致,自成一派,世称云门宗。师备以下有桂琛,琛传文益。文益住金陵清凉寺弘化,特立独行,另树一帜,卒于五代周初,谥法眼禅师,故其法系称法眼宗。
唐末五代间,慧能以下南岳怀让一系所派生之沩仰、临济二宗,与青原行思一系所派生之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凡五家禅。到北宋时,临济宗又分出两支,一是黄龙慧南之黄龙派,一是杨歧方会之杨歧派,合前五家,号为七宗。前五宗,在宋代或至衰微,或归湮灭,仅有临济一宗尚且昌盛。但曹洞一宗,绵延至宋末,忽臻兴旺。临济宗下黄龙一派,数传即绝。杨歧一派乃复临济旧称。各宗递流至晚近,只临济称盛。曹洞仅存其未坠之余绪。而今日禅宗是我国佛教的主要流派。
达摩来华传播大乘佛法,以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弟子,主张“理入”和“行入”并重,把对宗教理论的悟解同大乘禅学的实践结合起来。“理入”是凭借四卷本《楞伽经》的启示去悟入自觉圣智的内证,深信一切众生同一真如本性,只因客尘所蔽,不能显了,应舍伪存真,修习专注一境,观心如壁之观法,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遣荡一切差别相,与真如本性之理相符,寂然无为。“行入”即根据这个道理发起行动,进行修禅,泯冤亲爱憎等苦乐得失,无所愿乐,无所贪求,安心无为,任运与法性之理相称而行(《续高僧传》卷十六)。从达摩到弘忍皆以《楞伽经》递相传授。二祖慧可对《楞伽经》照取自由解释的态度,不拘文字,专附玄理。三祖僧璨继续持《楞伽》以为心要。但他“口说玄理,不出文记”,“萧然静坐”(《楞伽师资记》)。传言他著有《信心铭》,实是后人托名之作,不足为据。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建立“东山法门”,仍以《楞伽经》为立足点,以“籍教悟宗”,“内外相称”,理行不相违。但又稍变重视《楞伽经》之风。其核心则主张“一行三昧”,把唯心念佛和实相念佛相结合。并强调明净之心和实相之悟,把《楞伽经》如来藏佛性与《般若经》般若学说予以构通,还提出“直任运”的自由放达的修禅方法,尤为后世禅学界所重。弘忍虽以《楞伽经》为基本经典,但他常劝僧俗持《金刚经》,显现出向《金刚经》逐步转移的趋势。
凡此种种,均表明禅学思想已有显著变化,预示着禅学新局面的到来。但是,总起来看,“东土五祖”乃以达摩禅为其基本修禅方式,他们均主张“渐修”,没有顿悟的内容,也没有否认坐禅的要求,因而本质上仍是印度禅的移植。六祖慧能虽然继承达摩学说,与达摩禅在思想上有某种渊源关系,在法系上也是一脉相承,但是慧能是在吸收并扬弃达摩禅的基础上建立起不同于传统佛教的新的思想体系。其佛教思想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乃是顿悟成佛说。这一学说的思想根基就是心性本觉。所谓本觉,就是一切众生本有之觉悟,有此本有觉悟,本来就具佛性,就是佛。从此出发,成佛便是现实问题,就看能否体认这一事实,能否摈除一切邪见烦恼、遇痴迷妄,显了本有觉性。而显了本觉心性之关键。只须对“自有本觉性”的刹那体悟,一旦突发领悟,便是成佛之时。由此顿悟成佛之说引发出一系列新的观点:传统佛教重视诵经,“籍教悟宗”,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当令自悟。”传统佛教提倡布施、造寺等功德行为,慧能认为那只是“修福”,并非“功德”。传统佛教主张念佛往生西天,慧能认为心性不净,念佛往生难到,“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传统佛教强调坐禅用功,慧能提出在所有时间内,行、住、坐、卧,常行“直心”,即把修禅贯彻到一切日常生活及活动之中。传统佛教提倡出家修行,慧能则主张修行不一定出家,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慧能佛教思想特点大凡有三:其一,自心即佛性,成佛即顿悟自身本具的佛性。其二,慧能禅宗提倡自由任运的生活方式,使僧侣生活平民化、人间化。其三,慧能广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使禅宗焕发出勃勃生机。庄子追求自由精神之作,玄学家豁达放旷、纯任自然之举,儒家性善之论及孝悌之说,皆为慧能创新禅理提供了营养。人们不难理解,后世禅宗僧侣创制大量论孝之著,出现一批举世瞩目的“孝僧”,是不足为奇之事。总之,慧能以其所述《坛经》为宣言书,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成为一个土生土长适合中国特点的佛教宗派,在我国佛教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慧能以下,禅宗迅速繁衍,枝叶横生,异花竞放,极其兴旺,如前所述,形成“五家禅”,成为中国最发达的佛教宗派。但是,禅宗各派别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教理上的分歧,它们均皆继承慧能的佛教思想,以《坛经》作为自身所依最要典据。其所以各立门户,是由于接引学人的方法、态度、思想风格及禅门宗风的不同。曹洞宗敲唱为用,即徒敲师唱之谓。其受《参同契》中“回互”说的影响,重视真如本体(理)与现象世界(事)之间的关系,从理事交涉的关系上,建立各种“五位”学说,以此接引、勘验学人。接化徒弟的手段极为亲切,宗风堪称绵密。临济宗接引学人,有三玄、三要、四料简等施设,其语句作略,机锋峻峭严刻,行“五逆闻雷”之喝,如铁击石,火光闪闪,机用乃现。自古有“临济将军,曹洞土民”之说,表明两家宗风的迥异。云门宗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之三句,号称“云门剑”,语言亦极锋利。其接引学人手段常用“一字关”,孤危耸峻,人难凑泊。沩仰宗则方圆默契,如谷应韵,似关合等。其想生、相生、流注生“三种生”之论,乃是慧能所倡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学说的具体发挥。法眼宗主要特色认为“一切现成”,即理事圆融,并非人为安排,而是本来如此。其接化学人方法,初则语句平和,终则激发,渐服人心,疑难冰释。
上述禅宗思想发展之脉络,均囊括于各代禅师的著述或语录之中。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度著述极少。但后来亦重视文字宣传,撰写不少独具一格的哲学著作和其它著述。(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