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兴盛,众生的安乐,是我们每位佛弟子所应关心的份内家事。而弘法者发心的优劣、素质的高低、方法的对错则直接决定了佛法是否能够得到有效传播。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弘法所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作一探讨。
一、弘法必须发心纯净 我们发心弘扬佛法,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动机。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当中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也就是说一件事是善是恶,并不取决于其外在的形相。换句话说,即使表面是一种善的形象,但只要内心的动机不良,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恶法。因此,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样的发心才是合格的弘法发心。 (一)、真情回报恩德 作为一位三宝弟子,我们都懂得要报恩,那么对我们恩德最大的是谁呢? 从出世间方面来讲,如果没有上师三宝的出现,我们连解脱的名词都不会听到,更不用说走上解脱之道和获得解脱的喜悦了。世间的喜悦、幸福的生活,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如果能有人让我们脱离物质的贫乏,疾病的困扰,并赠给我们富足的生活,快乐的心情,对这样的人,我们会感恩戴德,甚至可以以死相报。这些世间的安乐,比起上师三宝所带给我们的出世安乐,却又是那么微不足道,上师三宝所赐给我们的证悟人无我、法无我等等的这些安乐,很多是我们没有听过,甚至连做梦都想像不到的快乐。这样的大恩大德,即使是肝脑涂地,也报答不尽的。 在世间上,大家知道,除上师三宝之外,对我们最慈悲的,就是我们的母亲了,从十月怀胎,到抚养我们长大,母亲付出了难以想像的辛劳。虽然小时候母亲的辛勤照顾我们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但从别的母亲照顾孩子的情景,就可以知道我们也曾经受到过多么大的爱。长大后,大家都感受了这个世界的人情冷暖,当这个时代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时,只有母亲对我们的爱没有任何改变,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无论我们处境奸坏,她总是在深切地关注着我们,我们有快乐,她就由衷地随喜,绝不会嫉妒,我们遇到挫折,她就替我们着急,绝不会在一边看我们的笑话。对于母亲来说,这种爱是天性的流露,并且每个人都感受过或正在感受着这种无私的关爱。 这种关爱我们不只是这一生才感受,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我们都曾感受过许许多多母亲的爱,换句话来说,给予我们这样感天动地的爱的母亲有无量无边,但是为了抚育我们,她们在付出辛苦的同时,也造下了很多恶业,和其他众生积下了很多冤仇。就拿现世的母亲来说,为了给我们衣食的保障,她们要努力工作,在工作中造下了妄语、偷盗等很多恶业: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她们—次又一次买来活鱼、活鸡,亲手杀死后烹饪给我们吃。正因为种种这些因为我们而造下的恶业,使得她们一次又一次地沉沦在恶道中。 这些过去宿世的母亲现在在哪儿呢?她们就在我们的周围,比如我们身边的亲友,同事,擦肩而过的路人,包括那个自己总是看不顺眼的人,尽管变了模样,但她们对我们曾经付出的那片真诚,和现在的母亲一模一样。这些暂时还算处境不错的,而更多的母亲,则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地狱、饿鬼和大海深处,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各种苦难和恐惧。 对母亲的巨大恩德,我们要给予真心的回报,而亲爱的母亲正遭受苦难,我们更应该马上加以救护。 这也是上师三宝最喜欢做的事业,上师三宝所致力的,完全是救度众生的事业,因此,这也是我们报答上师三宝恩德的最好途径。 (二)、最殊胜的报恩是弘法 我们先来看已经成就了的佛陀,他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救度他们过去世的母亲一一我们这些众生呢?如果佛陀把自己的圆满福报布施给众生,会使所有的众生衣食丰足还绰绰有余,但众生福薄,福报到了眼前也显不出来。所以佛陀所采取的,正是给众生开示正见,传授方法,引导众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轮回的泥潭,登上极乐的涅槃城. 再从历代成就了的祖师大德来看,他们帮助母亲众生的方法,也是通过弘扬佛法,来引导众生一步步获得心相续的转变。 弘扬佛法的利益不可测度。就以因果正见为例,如果学法者在学习了有关因果的公案、道理、教言之后,心中改变了原先的错误观念,生起了坚定的因果正见,那么这种正见给他带来的利益远远不是让他得到一亿块钱可以相比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给他一亿块钱,只能利益他的今生,不可能利益他的来世:只能利益他的肉身,不可能利益他的法身。但是这样的因果正见,能让他进入断恶行善的善道,由此他的色身、财富、外在环境等等,不但在今生,而且生生世世中都会不断增上,再在这个基础上受持三乘戒律,就能产生更殊胜的戒定慧功德。 不但如此,而且在一个人受到佛法的加持,感受佛法的真实利益后,他就很有可能会将自己的亲身体会介绍给亲朋好友,并以自己的正见和善行影响有缘的人们,让他们心中也生起因果正见。这样辗转传播,佛法的甘露就会呈放射状地传播出去,对世道人心的教育,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的稳定强盛,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使他们种下佛法的解脱种子。 因此,弘扬佛法,是报答上师三宝和母亲众生最究竟、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办法。 那么是否要等我们成佛之后才能开始去弘扬佛法呢?从诸佛菩萨的开示与示现上可以看出,我们在自己对佛法有所认识、把握后,就应该尽力地去把自己学到的佛法传播给有缘的那些众生。 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建立喇荣五明佛学院,并培养了大量的法师,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弟子在自相续得到提高的同时,就能作狮子吼,作弘法利生的大事业。 大恩上师法王说,寺院里的建筑是无常法,前几十年寺院遭到了破坏,庄严的寺院、佛像变成了土石、瓦片,近来寺院的建筑虽然恢复了,但是如果没有讲法、没有闻思修,只会一些念诵、打鼓,这表明佛法还没有复兴起来,因此寺院里要恢复讲经说法,要建造闭关房,有些地方如果暂时没有讲法的法师,学院可以派那些学修有成的法师去。对于派去的法师,要认识到这是回报母亲大恩的好机会,认识到这是代表了五明佛学院去弘扬佛法,要严格要求自己。 有的寺院的当家师认为讲法不需要,重要的是修行。对于当家师自己,有可能在过去许多世中已经经过了闻思阶段,现在可以直接安住于法性之中。但是寺院里所有的出家僧众中不可能都是当家师这样的根基,寺院旁边的群众也不可能都是这样的根基。对于那些暂时还没有能力安住于法性中的人,还是需要从闻思开始,这一点很重要。 即使一个寺院不存在了,僧众们各奔东西,也可以带领出家僧众修学,可以为在家的群众开示,让大家断恶行善。一方面凡夫不可能做到像圣者那样的宏大事业,但很多国家的总统、首相,想来也应该是凡夫,他们也能成办很多事业,可见只要我们有决心,肯下功夫,大家发心广大、众志成城,也一定能真正利益自己和母亲众生。 (三)、弘法要有明确目标 无论做世间还是出世间的事情,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汁划和目标,否则容易迷失方向,下面我们来看弘法需要定下什么样的目标。 弘法的目标可以分为远期、中期、近期三种。 远期目标,是使一切有情都获得佛陀的安乐,以回报上师三宝赐予法身慧命的出世恩德,以及众生母亲哺育色身的世间恩德。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自己要立下坚定的誓愿,不但在这一世,在今后的生生世世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地利益众生,永不放弃。这是我们学习了大乘佛法后,所应该立下的一种广大、深远的目标。 中期目标,就是在这一生当中,或者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当中,应当至少在哪些方面护持、弘扬佛陀的圣教。各人因前世习气的不同,机缘的差异,在法门的选择上会各不相同,每人应在掌握了佛法的修行次第后,选择适合自己根基的法门,长期一门深入,首先转换自己的相续,同时发愿帮助其他的众生共同提高。 定好了远期目标、中期目标之后,还要确定近期的基本目标。比如在近一两年中,主要帮助的是哪些道友,帮助他们生起的是哪方面的正见,获得哪方面的体悟。为实现这个目标,自己还需要在什么地方努力,着重作什么内容的闻思。并且,平时要多祈祷三宝,多积累功德,清净业障,尤其要注重祈祷三宝总集的上师,每天安排专门的时间修习上师瑜伽,所有的这些功德,都要回向到顺利地弘法利生的事业上去。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能够从目前最切实的地方做起,不断积累提升,最后广大、深远的目标就一定能达到。 弘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违缘,这时我们应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榜样,思维佛陀在因地漫长的菩提路中,甘愿舍弃自己头目脑髓的种种伟大行为,感念佛陀的传法恩德,学习佛陀为法捐躯的精神,鼓起勇气,克服困难。 (四)、弘法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弘法者应该意识到自己肩负了很重大的责任,什么责任呢?就是要尽量使听者的心中生起,并且增上佛法的正见。世间医生救死扶伤,可以说责任重大,而法师们是在拯救众生的慧命。如果每位讲法者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从让—个听者得到收获开始,发展到让几十个人,几百个人甚至千千万万的人生起佛法的正见和体悟,这样,我们的佛法就会兴盛起来,末法时代就会转为正法时代。 尤其在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深重,佛法也日渐式微,做为一个佛弟子,不能眼看着佛法隐没、众生的相续越来越染污,心里无动于衷,而应当有—种献身圣教、终身弘法的心愿才对。 我们应当常常这样思维,圣法比这个比肉身尊贵无量倍,自己只要有一分能力,就要尽心尽力地讲修、弘扬。只要能以自己的口宣扬四句佛法,即便舍弃任何物质享受,都心甘情愿,因为能把圣法传入众生的相续,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如果讲法者没有很强的使命感,责任心,只是凭一时的兴趣,甚至夹杂着一些私人的目的,这样就不可能如理如法地来作弘传,所获得的效果就不会好,佛法的讲闻也就不会兴盛。 具备了强烈的弘扬佛法的责任感,就会极大地督促自己,使自己专注在法义上,反复思惟,这样自己会不断提高,对别人也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帮助。比如讲解《因果的奥秘》时,如果讲解者本人责任心强,那他首先就会尽力学习书中的法义,认真阅读各种讲解因果规律、列举因果事实的经论,在反复思维后,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信念把法义讲授给别人,这样就能让听者增上对因果的信心。 (五)、弘法要去除名利心 在传法,或作佛法上的辅导时,如果弘法者内心是为了获得现世的名声、地位、利养、恭敬,那么这只会增上自己的贪嗔痴,造作恶业,结果是使自己堕落恶趣。 就拿念经修忏超度亡灵来说,本来经文、仪轨都是具有殊胜加持的金刚句,但是如果念修者本人的相续不清净,只是想以做佛事这个方法来获取钱财,那么对他来说,这种念诵就会成为一种很下劣的恶法。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口里讲的是非常殊胜、清净的佛法,心里追求的却是大法师的名声,以及千万信众的供养,那么这样的讲法只会成为增上烦恼、堕落恶趣的因缘。假如这时来了一位更优秀的法师,吸引了原来在自己座下的信众,嫉妒心、嗔恨心就会强烈地生起,会做各种毁谤,造下走向地狱的恶业。《百业经》、《贤愚经》等等的经典中,讲了很多这一类的公案。 比如《百业经》当中有一则公案是这样讲的: 佛世的时候,有一天目犍连尊者以神通来到地狱,看见一个众生,身体有几由旬长,正在无间地狱当中受苦,很多狱卒把它的舌头拖出来,铺在烧红的铁地上钉住。有时候,他的整个舌头和身体都被烈火烧尽,过不了多久,又复活过来。很多农夫在舌头上耕地,耕牛和农夫的脚踏下去又抬起来,每一步都有一个兵器出来,把舌头割成一块一块的碎肉,这个众生痛苦得辗转翻滚,大声地嚎叫。当时,目犍连尊者入定观察它前世的恶业因缘,但是神通力不够,就回来请问佛。 佛说:“这个众生曾经造了极大的恶业。过去无失心如来出世的时候,在王宫中,有一位三藏法师,受到王宫上下和内外城民的恭敬供养,衣食富足。后来有一位阿罗汉带了五百位眷属,在王宫里住了—段时间,然后搬到王宫外面住。这位阿罗汉,相貌很好,又具有圣者的德行,所以很多人都对他有很大的信心,做了很恭敬的供养承事。这样就引起宫中三藏法师的嫉妒。他在很多人面前诽谤说:‘那位法师已经破了根本戒,他行持的不是佛法,是外道的法,所传的都是邪知邪见,你们千万不要依止他,对他恭敬供养没有什么利益。’听到这些话的人都信以为真,在这之后,很多人不再恭敬供养罗汉法师。圣者阿罗汉的心里当然明白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就离开了这个地方,以免三藏法师造下更多的毁谤恶业。王宫当中的三藏法师很高兴,他的名闻利养又恢复到象从前一样。但是,他死后堕入无间地狱,就是现在你看到的这个地狱众生。因为他无因诽谤罗汉比丘,从无失心如来一直到现在我的教法之下,都没有得到解脱。” 目犍连尊者又问佛:“他在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 佛说:“在将来正觉师如来出世的时候,他才会得到人身,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在他证果以后,也会受到众人的诽谤。因为他曾经无因诽谤了罗汉比丘,所以生生世世都会受到很多人的诽谤。”大家都是发了大心来弘扬佛法、护持圣教,希望能以这位三藏法师为鉴。三藏法师的堕落,是因为耽著名闻利养,当心中生起并在增长这样的贪欲时,后面的结果都会相应地产生,也就是见到别人的圆满心里生起嫉妒,在所求得不到满足时,又引起嗔恚,接着由烦恼的推动,通过语言而造下极其严重的毁谤大德的恶业,结果堕入了无间地狱。 这个公案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如果讲法本身会让我们下地狱,那不如不讲。但这不能归咎于佛法,原因完全是传法者最开始的动机不清净,不是怀着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心,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恭敬承事。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们弘法的动机象这位三藏法师一样不清净,那等待我们的也是象这位三藏法师一样的地狱恶果。因此,每个人应当从内心深处发愿: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借传法的名义求取名闻利养。 (六)、弘法要发长远之心 弘扬佛法的工作任重道远,因此应当发长远心,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这样才能对自己,对众生,都产生出真实、广大的利益。 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在生死轮回当中颠倒执著,以至相续中的恶习积重难返。因此现在的转变也需要有个过程,不能希望只听几节课,相续就能有大的改进。应当耐心在闻思修的每一个环节上,帮助他逐步改变过去的习惯,渐渐使他的心习惯于听闻法、思维法、串习法,变成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比如一个人本来对三宝、对因果没有真实的信心,要让他生起信心,这需要花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帮助他遣除疑惑、邪见和无知。在产生信心之后,要使它进一步增上、成熟,还是需要时间。其它方面,比如培养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智慧,都是如此。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众生相续的改变就象一颗树种的成长一样,需要阳光、雨露、土壤、时间各方面条件的聚合,需要长年累月耐心的养育,最后才会真正获得丰收的硕果。 过去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素质远远超过我们,连他们还要通过多年的闻思修,最终才获得成就,而我们相续当中所串习的烦恼是这样的深重,怎么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当中就彻底解决呢? 过去的高僧大德精进弘法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唐朝的清凉国师,他是华严菩萨再来,一生讲《华严经》达几十遍。西藏近代有一位宁玛派的大德叫邬金丹增洛吾,他在一生当中总共讲授了《入行论》两百多遍,《中论》25遍,《入中论》19遍,《大乘庄严经论》38遍,《辨中边论》7遍,《辨法法性论》8遍,《戒律根本颂》1遍,《三戒论》38遍,《俱舍论颂》5遍,《量理宝藏论》1遍,《如意宝藏论》9遍,《大圆满心性休息颂》13遍,《大幻化网根本续》20遍,《功德藏》40遍。在这之外,还讲授过各种经论、修法引导等等。 佛法上的修行、弘扬,不能急功近利,这种千秋事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事业是渐渐积累、发展而壮大的,佛法的学习和弘扬也不例外,我们应当首先打好基础,有了稳固的基础后逐渐深入,以长期的精进努力作保证,日久天长,对佛法的理解和修行自然会越来越深入、稳固,而且越往后,修行的功德越大,对众生的利益也越大。 上面我们讲述了要以纯净的发心来弘扬佛法。弘扬佛法除了有纯净的发心作为前提之外,还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进行,这样才会使在弘法的过程中顺缘具足,违缘减少。这个氛围需要讲法者和听法者的共同努力,总共需要在三个方面引起重视,这三个方面,也就是大思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所有的四众弟子所教诫的三条基本要求:第一、团结和合、第二清净持戒以及第三、闻思修行。这三点做到了,能使大家的思想和行为不超越轨道,保证良好的弘法氛围的形成,使弘法利生事业得以顺利地开展。 二、弘法应重视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团结和合 团结和合,在当今时代,着重需要做到的是各个法脉、各个传承的佛弟子,都能打破凡夫的狭隘情见,抛开门户观念,共同把佛法弘扬开来。因此,首先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1、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圣法原一味,无偏应普弘。”但现在的人对待佛法的态度上不大严肃,容易在没有多少根据的情况下,随意地作出各种评论。对于我们初入佛门的人,在对于整体的佛法产生完整正确的认识之前,极有可能因这种习气的诱使,而对圣法这个严重的对境,生起很多贪嗔分别,造下舍法、谤法的深重罪业。 比如说,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究竟意趣是一致的,但所用的方便不尽相同。如果—位藏族弟子没有深入学习过汉地的佛教,就妄评禅宗、净土宗、天台宗,那就会因为无知造下大的罪业:同样,一位汉族弟子对于在藏地弘扬的佛法如果没有深入地学修,就随意进行评述,也容易造下极严重的罪业。其实,只有依止了善知识,经过学习、思惟、实践,在自己通达之后,才有能力分辨佛所安立的法门,否则就象盲人评论五彩斑斓的景色一样可笑。所以当前极为紧迫的问题,就是要帮助佛弟子建立起一切佛法圆融无碍的认识,从根本上消除来自佛教内部的种种纷诤和对立。 为什么说一切佛法都不相违呢?因为显教密教、大乘小乘所统摄的一切圣法,它的源泉,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慈悲。假如一个人的智慧和慈悲不够,那么他所传的法中有可能部分是清净,部分有垢染:或者—部分能利益众生,另—部分会损害众生。但是佛陀已获得了究竟的智慧和慈悲,他所说的圣法,不可能会有矛盾之处,表面上看起来相违的地方,实际上并不相违,而且对待不同的众生,确实也需要宣说不同的法门。 比如,为了有效治疗人们的各种疾病,一个大型的医院会开设外科、内科、妇科、儿科等等科室,在每一科当中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开药、做手术等。如果只有一种专科,那就不能对病人提供全面服务,如果只用一种药方,也不能治疗一切疾病,所以,治疗的方法和药物多种多样,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必需的。同样的道理,众生的根性千差万别,心中存在的烦恼病也是多种多样,针对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具有圆满智悲力的佛陀自然会宣说八万四千种对治的妙法,这些法门都有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作用。 《法华经》当中说,佛是为了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佛所说的法都是引导众生成就佛果的方便。在一切佛法当中,必定不会有一种是成佛助缘,另一种是成佛障碍的相违之处。 其实,一切佛法都是在诠释心,在这个“心”上就能圆满含摄一切佛法,比如说,一切基道果都是在心上安立的。轮回和涅槃是建立在心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心,一丝一毫轮回涅槃所摄的法也不可能找到。一切因果缘起的法则无非是心的规律,一切缘起的显现无非是心的现相。所谓的空性、如来藏、圆觉等等,无一例外都是指心的实相,种种法相都完全是心的相状,三乘所摄的一切道无非是心的不同层面的智慧,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无不是从心中显现的。既然都是无误地显示“心”,怎么可能一者应理、另一者非理呢?之所以有人认为有相违,除了本人对自己的心不了解之外,再没有其它原因。 再从法门的前后次第来看,真正进入了上上道,一切下下道自然会含摄在里面。以十二缘起和十业道因果为例,十二缘起当中完全含摄了十业道因果,而十业道因果内在的规律,就是十二缘起,这两者没有什么相互矛盾的地方,认为其中一个正确,另一个不正确的,完全是凡夫的错误理解;又比如对于空性,佛宣说了人无我和法无我,这只是对空性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解说的不同,在空性的法义上不会有任何相违的地方:或者谈到缘起,有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等等,也是后后完全含摄了前前;或者有些法着重于解说显现、有些法着重于解说空性,并不是学习了空性就会毁谤显现,也不是承认了显现就要否定空性,空性和显现本来是无二双融的,没有任何相违的地方。 避免谤法、舍法的最好办法,就是抱着一个开明、谦虚的心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懂一点,就宣说一点,不要不懂装懂。对自己不了解、不通达的地方,先不做评论,要发愿早日通达。如果在这些方面做到了,自己的认识会越来越全面,对于佛法各不相违就会产生越来越坚定的信解。 2、团结护教 我们静下心来思惟,自己是一个佛弟子,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无量无边的圣教法。作为—个善良的人,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应当珍惜,而不是去破坏。就像对于花草,不能只爱护几种自己喜欢的花,而对其它的无数种花都摧折掉,这样一种排斥、破坏异类的心态,显然只是恶劣的嗔心。 对于微小的花草都应当同样爱护,何况是对待世间中最殊胜、最希有、最能利益众生的圣法呢?正确的想法,应当是从慈悲的立场出发,只要是能利益众生的法,就要希望能广被弘扬,而且祈愿和这个法有缘的众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大家把自己的心放大一点,看问题要从整个人类、整个众生界的利益出发,这样才会比较客观。尤其在当今时代,每个佛弟子都有责任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人类未来是兴盛还是毁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彼此之间的态度。如果能够求同存异,彼此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共同为人类的和平幸福努力,那人类的前途将会是很光明的。如果因为彼此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就互相敌对,这样只会造成无法解决的冲突和矛盾,凭这种贪嗔的执著,最后带来的只有痛苦的结果。 求同存异的方式是:只要彼此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这样一种方式,是教我们从因地就要远离贪嗔的执著,避免恶性的诤论,由此才能做到和平共处、同心协力,才能把一切正面的力量发挥出来,最后使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如果一开始就以烦恼心打击对方、贬低对方,结果也只能是得到对方同样的还击,这样相互斗争,对双方都没有任何利益。 从全人类的利益来看是这样,在特定的佛教范围内,更应当这样行持。虽然各种佛教宗派在见修行果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是我们不能互相攻击,而是应该团结起来,携手共进,集中正面的力量来共同振兴佛教。彼此不同的地方,可以互相交流探讨,暂时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保持不赞不谤的心态;而在观念一致的地方,应当共同努力,让这些良好的观念在人们心相续当中树立起来。比如说,因果的观念、断恶行善的观念、慈悲的观念、出离轮回的观念、皈依的观念、依止善知识的观念、空性的观念,这些理念是佛教所有宗派所一致认同的,而又是目前人类迫切需要的,如果佛弟子能在这些相同点上,共同发心来弘扬,就有希望复兴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即使对一根焦木也不能生起嗔心,何况是对待宗派不同、传承不同的神圣佛法呢?如果佛教徒之间彼此针锋相对,互相斗诤,这是佛教毁灭的恶相,因为佛弟子自身都处在一种贪嗔迷乱当中,内心和圣法的广大、平等、清净、慈悲完全相违,这不是灭法又是什么呢? 我们在因果上不能糊涂,不同的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比如对一切佛法,如果是以随喜赞叹的方式来赞叹他宗,那得到的也会是对方的赞叹,如果是以一种毁谤、攻击的态度,对方也会还击,这样恶性循环,最后会造成两派之间强烈的矛盾,彼此都会造下堕落地狱的罪业。 我们看世间一个团体,如果每个成员都各司其职,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能与别人配合、为别人提供帮助,这个团体就会兴盛,会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相反,成员之间彼此内心不和,这个团体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甚至会因此而灭亡。 佛教的团体应当是这个世界中最重要的一种团体,比别的任何一种团体的意义都要重大。所有佛教的寺院、经论、法门、修行者乃至各种佛教的形象,都是释迦牟尼佛事业的体现。我们都生在佛的家族中,各宗派的佛弟子互相之间象兄弟一样团结和合,这样佛教才会兴盛。 比如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在一起和睦相处,这个家就会兴盛发达。如果彼此之间互相诤论,这个家很快就会衰败。同样,我们对待一切佛教的宗派,都要尊重、护持、平等皈依,这样才能把佛教护持好。 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应该学习、实践自他交换,应当从他人的角度出发,以他人适合的方式来帮助他,对一般的众生都需要这样做,何况是对待同在释迦佛教法下的各种佛教团体和修行人,更不能有破坏、制造违缘的心,应当心里常常希望一切佛法都能兴盛广大,修学任何佛法的人都能按他的因缘得到最大的利益。 在《普贤行愿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乘菩萨恒顺众生的伟大行愿,普贤菩萨对待一切众生,不论是哪种生类、哪种族姓、哪种相貌、哪种语言、哪种意乐,都是同等随顺,就像对待父母师长、声闻缘觉、诸佛菩萨的态度一样,我们对待众生都需要这样,更何况对待帮助众生解脱的珍贵的佛法僧三宝和三宝的所依形像呢? 下面再把范围缩小到我们的显密学会。我们组织了各地的佛弟子共同来学习佛法,这种集体共学的形式能够持续多久、能取得多大的成效,关键是看大家能不能彼此团结和合。如果能做到团结和合,那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克服困难,而且学佛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假如道友之间出现了矛盾,甚至互相攻讦,那么这种良好的共学形式将受到很大的破坏。 所谓的团结和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第一要各尽其责,每个学会的负责人要服从显密佛教交流中心的统一安排,每一组的辅导员要服从负责人的安排,而每一组的学员要服从辅导员的安排。这样整个系统就能有效地运转。 第二就是各学会、各组、各学员之间要同心协力,互相配合。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好不好,其中一个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和别人配合。大恩上师在《胜利道歌》当中说:“言行恒时随顺友”,不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能随顺道友,这就是贤善人格的体现。 怎么配合呢?首先要认清大家一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学习佛法。有利于这个目的事,要积极去做,对这个目的有害的事,要坚决放弃。 其次,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佛法融入到我们的心相续之前,我们在说话、做事的心态、立场、方法上,会有很多自以为是,很多不恰当的地方,如果在和道友们一起学习时,每个人都不知道控制、改变自己的习气,只希望人家做出让步,而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每个人将会是带刺的荆棘,团体内势必矛盾重重。 说到这里,有人会发愁,我的坏习气养成已经几十年了,怎么可能说改就改了呢。大家都知道佛法是智慧,佛法里就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是自他相换,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换位思考。以前我们说话、做事容易一意孤行,容易伤着人,是不是我们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接受程度?如果我们用自他相换,先设想如果我是他,我是否会希望听到这句话,孔子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可见这一点,不但是我们学佛人理应做到的,也是世间人做人的基础。这样考虑之后,自己的言行就会在很快的时间里得到改变、提高。 有了上面这两点认识之后,我们就自然会考虑到别人,主动和别人配合。他人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都会主动帮助,这样,妒忌、两舌之类的不如法行为就会慢慢减少了。 要保证一个团体的清净,关键是团体当中的每个成员要学会观清净。怎么观清净呢?就是看其它道友都是佛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能这样观想,心里就不会增上烦恼、口里也不会谈过失,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好处。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每个人能常常反观自己的过失,那就没有时间去呵责别人,每个人心里没有是非、口中不说是非,整个团体就会清净。 大家有福德因缘组成学会,共同在一起学习佛法,这样一个共同学习的团体和每个学员都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自己能做到团结和合,这个团体就会成为快速积累功德的对境,如果在这个团体当中闹矛盾,道友之间不说话、不配合,也会造下极其深重的罪业。佛在《三摩地王经》当中说:如果道友彼此之间互相嗔恚,这种异熟果报不是以戒律能救护,不是以禅定能救护,不是以住在静处能救护,也不是以布施供佛所能救护。我们很多道友,都入了密乘,有些是同坛灌顶的金刚道友,都有誓言,如果和金刚道友发生矛盾,那就会造下堕入地狱的极为可怕的罪业。《本事经》当中说:如果僧众和合,佛法会大兴,如果不和合,就会损坏佛法。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学会上同样适用,如果每个学会中的学员们能相互团结,那我们的共学就会越来越广大兴盛。 大家是为了法而聚在一起,不是为了名声恭敬而相聚的,所以应当一心依止正法,在清净的佛教团体当中不能搞人我是非,不能拉帮结派,谁这样做,就是破坏团体共学。如果每个人都以佛法的见行要求自己,那就能真正出现团结和合、共同闻思修行的良好现象。 (二)、清净持戒 大恩上师强调的第二点是“守持清净戒律”,守持好戒律,对于讲法者来说,一方面以身作则,作了行动上的示范,培养大家把佛法落实在行动上的习惯,另一方面,清净的戒律也能使自己具有威望,使听法的人信服。对于听法者来说,清净地守持戒律不但是学佛进步的基础,而且还能保证学法者团体的清净,促进大家团结和合。 1、为什么要受戒: 我们都希求解脱,能让我们获得解脱的因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在三学当中,持戒是禅定和智慧的基础,这样就知道:没有戒律,一切佛法的功德都不可能产生。所以,龙树菩萨在《亲友书》当中说:戒律是一切功德的依靠,就像一切有情和无情都必须依靠大地一样。 从修道来看,具不具有戒律,受持戒律的多少,对于功德的积累有很大影响,戒律持守得越多、越清净,功德就越超胜。比如,我们平常念佛、放生,布施、供养等等,如果自己具有清净的戒体,善业的力量会成倍地增长。《杂宝藏经》当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古代在罽宾国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其他的阿罗汉施展神通都没办法把它赶走,后来祗夜多尊者来到毒龙旁边,只是弹指三下,恶龙就乖乖地迁单了。祗夜多尊者和其他阿罗汉,在获得漏尽平等法身这—点上没有什么不同,他能具有更加超胜的威德力,是因为他从凡夫时起,一直都很精严地守戒,以戒的威力,所以能轻而易举地驱逐恶龙。再从为众生祈福超度来看,如果自己的戒律清净,加持的能力就很大:若从弘法利生来看,戒律清净,教化众生力量就强,利生的事业也会兴盛广大。 戒律就象双脚一样,只有依靠三乘的戒律,才能走向善趣、走向解脱、走向成佛。具体来说,有了五戒十善,才能得到人天善趣的身,进一步,只有守好以出离心为根本的别解脱戒,才能真正趣向出世间的解脱,只有守持以菩提心为根本的菩萨戒,才能成就佛果。如果想趣入密乘,修学快速成佛的道,它的基础也是三昧耶戒,只有守持三昧耶戒,才能现前密宗殊胜的功德。大恩上师在《忠言心之明点》当中说:“犹如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 在佛临近涅槃的时候,阿难请问佛:在佛涅槃之后,比丘们以谁为导师。佛说:“以戒为师。”《佛遗教经》当中,佛也说:“你们比丘在我涅槃以后,应当尊重别解脱戒,就像黑暗之中遇到光明、穷人获得宝藏一样,要知道,这是你们的导师,如同我住在世间一样没有差别。”圣教的根本就是别解脱戒,要想使佛法住世,一定要守好戒律。 《阿含经》上说:“持戒具有五种功德:一者所求如愿:二者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如果能守持好戒律,以戒律清净的力量,这一生睡也安乐、醒也安乐,内心一直都处在清凉当中,远离身心的热恼。到了临终,回顾自己的一生,所作所为都和戒相应,这时内心没有忧恼悔恨,很安祥地去世,不会有一般人四大分解的痛苦。从名声利养方面来说,内在成就了戒德,自然美名会传遍整个世界,白法方面的护法神都会日日夜夜聚在身边恒时保护,一切邪魔外道都无法干扰,不必要历经艰辛凡是心中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 尤其在目前五浊深重的末法时代,持戒的功德远远超过在正法时期和在清净刹土持戒的功德。佛在《三摩地工经》当中说:在恒河沙数的大劫中,一直在无量的诸佛面前,以众多的幢幡、明灯、花鬟、饮食等供物不断供养,而这样所获的福德,比不上一个人在正法失坏佛教将要灭亡的时期,一日一夜持一分戒的福德。因此,今天能够精勤持戒,一天之中就能积累无量无边的功德。 2、破戒的过患: 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但是破戒的过患也很可怕,因此我们要十分谨慎,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破戒会导致哪些过患。 《比丘珍爱经》当中说:“或有戒为乐,或有戒为苦,具戒则安乐,毁戒则成苦。”受戒的结果可以是安乐也可以是痛苦,如果受戒后毁坏戒律,只会感召今生和后世的痛苦。 失坏了戒律的双足,就无法生到善趣之中。佛在《大般若经》中说:“由于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必定会堕落到地狱、旁生、饿鬼之中,感受剧烈的痛苦,而且长久在生死中轮回,难以得到解脱。”不必说破戒,即使轻视学处、失坏威仪、不恭敬法衣,也会堕入恶趣。 《律本事》当中说:“破戒有十种过患,就是:被导师佛陀呵责;被诸天以盗贼等恶名呵责;被持梵净行的同参道友呵责:如理作意时遭到自己的呵责;理应受到护法呵责;臭名远扬四方八隅:不能听闻未曾听过的法,曾经听过的法容易遗忘;产生不了地道证悟功德;在追悔莫及当中死去;死后堕入恶趣。”破戒的人就象破碎的瓶子不可能成为珍宝容器一样,不能产生善法功德。以破戒的罪业力,内心忧恼不安,无法现前禅定,不能照见四谛十六行相和三十七菩提分的法性,即使修持密法,也得不到成就。 如果不重视戒律,作最多的闻思修行,也没有实际利益,最后还是会堕落恶趣,感受痛苦,这是佛在《三摩地王经》告诉我们的:“虽通一切法,恃闻不持戒,破戒堕恶趣,多闻无力救。” 托嘎如意宝说:本来圣者们对待—切众生就像慈母对待儿子一样慈爱悲悯,恒时垂念,但是自相续染上了破戒的严重过患、不辨别取舍的道理,就好象体内没有了心的愚痴者,因为被严重的破戒过患障蔽,将会导致在无数劫中不能面见圣者的尊颜,一切圣者以及继承护持、弘扬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恶的诸事业护法神,也会远离、谴责他们,而得不到他们的救护。 如果一个人舍弃生命,只会毁坏一生,但是如果破戒,则会百千万生沉沦恶道。所以,佛教诫我们:宁可舍弃生命也不能三门放纵违犯戒律。 3、如何守戒: 受了戒之后,戒体并不是像金刚一样在相续当中永远存在。我们凡夫通过仪轨所受的戒律是个有为法,其自性是会无常迁变的。相续中戒律清不清净、戒体存不存在,完全取决于守戒的状况。那么怎么做才能守持好戒律呢?首先需要知道犯戒的因素是哪些,对治的方法分别是什么,然后谨慎奉行,这样才能避免失坏、破损戒律。 通常,我们说犯戒有四种因,就是无知、放逸、不恭敬和烦恼炽盛,下面我们来了解对治这四种因的方法。 (1)、无知的对治:须依靠学习戒律的学处,心里对学处有清晰的了解。 (2)、放逸的对治: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牢记在心:第二,以正知观察自己身口意三门的状态,觉察自己正在转入善的方面还是转入恶的方面:第三是知惭有愧,就是依靠自己的善根力,或者运用佛法对照、反观相续,发现恶行后,以此为耻,这是知惭,害怕别人的谴责,内心羞耻,这是有愧;第四,畏惧恶行的异熟果报,心怀恐惧,由此不敢放逸造恶。具足这些条件,平时摄持好自己的身心,不违越戒律的规定,就能对治放逸的毛病。 (3)、不恭敬的对治,就是对戒律,以及对道友心存恭敬。 (4)、烦恼炽盛的对治,就是发现自己哪方面的烦恼强,就针对这方面的烦恼努力修习对治,这样在持戒违缘现前的时候,就有力量压住或者断除这些烦恼,守护好自己的戒律。 受戒容易守戒难,平时要修好上面这四种对治方法,关键时刻才用得上。如果不下功夫学戒,在境界现前时,十有八九都会失坏戒律。这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同样的道理。 阿底峡尊者的传记当中,记载了尊者当年受持三乘戒律之后,随时随地小心防护自己的心念,不让身口意三门违越戒律的规定,偶尔有一些小的违犯,也一定以忏悔仪规及时地忏除清净。尊者自己说:“我自己入了别解脱门后,细微的过患也未染上过:入了菩萨乘,对于菩提心的学处出现过一两次的过失:入了密宗金刚乘,虽然出现过很多过失,但是每一次都立即忏悔,从来没有不忏悔而让罪业过夜的。”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样,出现恶分别念时,马上取出一个木制的曼荼罗,立即作忏悔。我们应当以尊者为榜样,严谨地护持自己所受的三乘戒律。 (三)、闻思修行 有了团结和合、清净持戒这个基础,闻思修就可以顺利开展起来,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闻思修三者的关系。 提到闻思修行,我们很多人的习惯是重视修,而轻视闻思。但是这三者是阶梯式的关系,有前后的严密次序,并不可以轻易超越。 “修”是闻思修三阶梯中最后一个台阶,但在修之前,首先要知道修的是什么内容、修行的具体方法、以及通过修行要克服掉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对这样的方法,自己能不能运用得起来,以及能不能通过“修”,产生出“修慧”来。如果能够运用起来,并产生出相应的修慧,那么对于他个人自身来说,其实已经获得了闻思所要产生的功德,也就是说已经跨过了闻思的阶段,不需要再从闻思中求得什么。 如果知道方法,但是无法运用,产生不了修行的功德,这就说明心里的未知、邪知、怀疑并没有被去除。如果一直僵持在这种状态,很多问题会随之产生,比如,遇到不好的因缘,就会增长邪见,或者是修了一段时间,不见效果,就会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止步不前的状况呢?这就需要用到修学佛法中的第二个重要方法一一思维。 思维是运用佛法中开示的殊胜的方法,如理地进行观察,通过如理的观察所获得的正确认识,就叫做“思慧”。 就拿修出离心来说,如果对于出离心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就要观察轮回中万法的本性,通过观察、思维,可以认识到轮回中的一切法的自性完全是痛苦,这种认识,是学习出离心所获得的“思慧”。然后我们安住在这个“思慧”上,使它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这就是“修”,不久心中对轮回就会产生厌离之心,这种厌离之心,就是“修慧”。 又比如修行空性,上根利器可以直接证悟空性,而一般根基不高的人,对于空性无从下手,这时就要借助于佛法中的方法,对万法进行仔细的观察,经过反复地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对空性会产生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时就知道如何修了。也就是说,这时可以安住在对空性清晰的认识上,这个阶段是在分别念上的“修行”,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原先的实有习气就会渐渐减弱,分别念越来越轻,最后,会突破分别念的束缚,产生出“修慧”,像上根利器一样,直接证悟空性。 由此可见,“修慧”要依靠“修”来获得,“修”又以“思慧”为前提,“思慧”从“思维”中获得。 那么怎么来如理地思维、观察呢,这就要借助于修学佛法的三阶梯中的第一个阶梯——听闻。 听闻是广泛地学习佛菩萨智慧的一个过程。听闻的目的,就是把佛菩萨的智慧装到自己的脑子中,替换掉脑子中原先的凡夫错误观念,也就是产生出“闻慧”。 对于闻思修三者的关系,弥勒菩萨在《辨法法性论》中有明确的阐述:“谓于大乘法,说胜解决定,及圆满资粮。”即修学的过程共有四相:从听闻(说)产生闻慧(胜解),再依次产生出思慧(决定)、修慧(圆满资粮)。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弥勒菩萨同样作了阐述:“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意思是先依靠听闻、生起如理的思维,再按如理的思维修行,产生真义境智。 可见,对于引生修慧来说,闻法极其重要,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教诫我们说:“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比修行更重要的是闻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也作了同样的教导:“若离智慧无余因,能断烦恼所知障,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闻故闻最胜。”也就是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话,只有依靠智慧,而智慧又是依靠听闻才会生起,所以闻法是最为殊胜的。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说: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习禅定之前,应当安忍寻求多闻,因为没有多闻,就不会知道静虑以及净除烦恼的方便。 对于不是最高根基的人,闻思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反过来说,闻思也是提高我们的根基,使我们能最后直接修法的过程。通过闻思修的这三个阶梯,佛弟子可以顺利、稳健地生起佛法的功德,直到获得解脱的安乐。 在弘法中,有了正确的发心,有了良好的氛围,基本保证了弘法利生事业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同时注重方式方法,则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三、弘法应注重的方法 1、运用佛法转变自己和他人 不论是讲法、听法还是修法,都要用心来做,对照经论,时时反观自心,解决自己和听者的烦恼,如果只是为了积累学问、炫耀口才,或者为了获得赞叹、恭敬,那就会成为增上烦恼和恶业的因。 实际上,佛法最重要的是落实在每一个人的相续中,如果心里没有忆念法、没有安住在法义上,佛法和自己的距离还是很远。不论在哪个时代、哪种区域,正法是住持还是隐没,完伞看佛弟子的心中有没有受持法义。心中能记住一句法,能实行一个法,正法就会有一分住持,否则,仅仅做很多外表的行为,自己的心没有依法而住,都是所谓的影像,没有实质,照这样下去,佛法就会逐渐衰退,最后消失。 首先,自己懂得什么是法的内涵,在传讲方式上才能到位。如果把佛法理解成一种外在知识,那不论讲法听法都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懂得法的内涵是修心,是转变相续,对于讲闻双方就能起到实质性的利益。 人类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而佛法正是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 对于法师来说,能不能在不背离佛法真实内涵的前提下,契合现代众生的根机意乐、生活环境,为众生讲解能实际运用、行之有效的佛法,确实是很关键、也很迫切的问题。 打个比方,我有一种病,找厂名医吃了一年药,但是痛苦一点没有减少,这说明没有效果。如果找另一个医生,才吃了一个月药,就有明显的好转,这说明治疗万法好,我也会信赖这个医生,想长期吃他的药。同样的道理,不是在外相上衡量一种讲法是否成功,最关键是要看能不能通过传法让听者掌握佛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听者学法之后,能减轻烦恼、获得安乐,这才是真正作到了利他。现在的时代,不论是出家在家,身心上都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能针对烦恼而开示对治的方法,就能把握到关要,这样的讲法才有力量,才能长久持续下去。 怎么以讲闻转变听法者的相续呢?最初的重点要放在转变观念上,只有首先在观念上发生深刻的转变,行为才会产生变化。怎么让听法者转变观念呢?方法归纳起来,有下面四个:第一是要用诸佛菩萨的教言和祖师大德的语录,这些是成就者的谛实语,既容易使大家接受,又具有特别的加持力:第二是要运用理论,使人从道理上完全相信而受持,这一点是最花时间的,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第三是要运用具体的现象和比喻帮助听法者理解。比如在讲解中观时,经常会遇到“泡”和“影”这两个比喻,大家虽然都见过“泡”和“影”,但是在听法时脑海中的回忆,远不如现场看到时感觉强烈,边给大家演示“泡”和“影”,边讲解空性的特征,能大大加深大家对空性的理解;第四是要有实际的体验,结合实际体验的讲解,往往是生动的、形象的、活泼的,对大家的帮助也最大。 在观念转变后,接下来就要让他在这种新形成的观念当中串习,串习到一定程度,一定会从根本上转变他的心态和行为。这样才是转法轮。所以,讲法一定要符合正规,才会产生转变众生相续的效果。如果不按规矩,只是随自己的分别念信口开河,那就容易引起过失,有可能把法义解释得让人哭笑不得。 教育别人的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佛陀常常说,没有调伏好自己,就不能调伏他人。这就对法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法师不但要正确地理解佛法的意义,还要首先把佛法融入到自己的相续中。法师要避免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避免成为只会空谈的佛学家,而是要将佛法人格化,将自己的生命变成法身慧命。 2、讨论、观察与背诵的重要性 经论讲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讲法的圆满完成。要使讲解的效果能够产生,并且不断增长,还有几个后续的事情要做,这些事情更多地是组织性的。 第一,组织大家讨论。在听法时,不少人是被动地跟着说法者的思路在走,听完后感觉似乎已经听懂了,但实际上理解得还不够深入。在讨论时,大家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也有发言的机会,这时就会主动地去思考,寻找前后文的内在联系,挖掘内容深层的含义,找出与现实生活和自身的联系。别人的问题、心得,又会帮助自己从新的一个角度去理解经论的意思。我曾听到过很多道友的反映,讨论对他们在理解法义上起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第二,引导并督促大家将学到的法义结合生活实际反复思维。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思维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有人认为:修行不需要观察与思考,只要相信就可以。对分别念复杂的现代人来说,不通过如理地思维,很难真正生起对佛法的信心。对于佛法的很多义理,我们都是很陌生的,如果没有做如理观察,一般很难从内心深处生起不可动摇的胜解信。信心没有生起、增长,那以信心为因才能出生的欲、精进、正念等等的善根都很难开发出来。这样虽然学佛多年,结果还依然还停留在一个初学者的状态。 第三,督促大家复习和背诵。不少人在听法时觉得茅塞顿开,为佛法所折服,但几天之后,就对曾经感动过自己的法义,没有什么印象了,不但如此,而且原来所学的内容也已模糊不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原因是众生无始以来所熏染的烦恼习气很重,而刚刚熏习起来的佛法习气则很淡薄,两者一交锋,烦恼习气很容易就占了上风。因此,在帮助他人了解了佛法的内涵后,讲法的人还应该帮助大家培养刚刚熏习的佛法习气。怎么培养呢?可以要求大家不断复习,并适当背诵一些经论,比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显示寿命无常的悦耳道歌——瀑布妙音》等,每一次的背诵,其实都是对自相续的一次教导,并且在平时遇到相应的对境时,这些法宝里的金刚句就会呈现在脑海,指导自己如法地进行处理。 上面我们对弘法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了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共同振兴佛法,救度无边无际的众生。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