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线讯 关羽,本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名大将。严格地说,关羽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大意失荆州”、“走麦城”是他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人们世代香火供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忠义”二字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涵。关羽一生所作所为正概括为“忠义”二字。被世人广为传诵的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表现出他的“忠义”。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被俘,曹操“礼之甚厚”,拜为偏将军。后来又帮助曹操斩杀了大将颜良、文丑,封其为汉寿亭侯。但是当关羽得知刘备的确切消息后,尽封曹操所赐之物,修书拜辞曹操,义无反顾地回归刘备。
后人之所以把关羽当神一样供奉起来,就是尊崇他的“忠义”思想。讲道义,不背叛朋友,生死同心,患难与共。关羽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义待友,几乎兼备了中国封建社会“大丈夫”的全部美德。因此,关羽所表现出来的“忠义”思想,统治者需要,平民百姓也需要,宗教同样需要。
作为最高的封建统治者皇帝来说,它所需要的人才第一条标准就是要对他无限忠心,所以历代帝王便以关羽为楷模,备受尊崇。宋代本来是重文轻武,但因边患不断,便对关羽一封再封。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封为“忠惠公”,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再封为“义勇武安王”。再后来,一些帝王感到仅仅封关羽为公、王,还缺乏号召力,只得提高规格。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成为统治三界的神帝。到了清代,统治者虽然是异族,但因民族斗争异常激烈,为增强汉民族的亲切感和认同感,顺治也采用了加封关羽的办法,不仅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而且每年致祭,以示尊崇。
中国老百姓之所以信奉关羽也有其文化上的渊源。首先,关羽的重义气、讲信用非常符合封建社会自然经济中的小生产者的心理需要。农民是小生产者的主流。他们的生产生活是不安定的,除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之外,还有各级衙门的横征暴敛、百般欺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企盼有仗义救危的善神来保佑,于是面如重枣、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就成了这样的神。商人虽然生活在城镇,但在封建社会里仍属于贱民阶层,因此,他们希望有个轻财仗义、公正信义的人能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关羽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旧中国老百姓信奉关羽还有一层原因,就是他们承认皇帝,认为受过“皇封”的人(神)一定灵验。关羽多次受封,自然成了他们心目中威灵无比的天神。关羽显灵的那些神话故事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宗教虽说信奉神仙、迷信上帝,但它毕竟是一种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社会性的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皇帝尊崇关羽、老百姓敬奉关羽的情势下,儒、释、道三界也不怠慢,道教封他为“关圣帝君”,并有《关帝觉世真经》、《关帝明世经》等经文传世;佛教则把关羽列为伽蓝神之一,多是在十八罗汉旁塑关羽像供奉。
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也像许多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并不是没有争议的。就是关羽的“忠义”思想,历来也不乏微词,至少他的结义兄弟张飞就不怎么买他的账。就是大家褒奖有加的降曹之事,尽管关羽自己辩解说是“降汉不降曹”,可在张飞眼里曹、汉是没有区别的,以致在古城相会时,逼令关羽斩杀了蔡阳才相信他。但也应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忠义”思想,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讲到“忠”,往往是和爱国相联系的。“义”也是不能丢弃的,讲究诚信,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明娟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