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三十年心得:
昔人学佛,首需五年学戒,此是佛陀教育新生训练,遵守老师教诲,福慧双修。修福即是为常住作务、护持道场,修忍、修定;修慧即是依止明师,依教奉行,不得违失。
亲近善师, 必须要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才能出离毕业,开始参访游学,增广见闻,成就圆智。当然,比起华严经中善财童子,明心见性后,才离开老师的能力,是相差很远。不过,能够有一点辨认佛法正邪的能力,已经是相当难得。因为有此学习基础,才可以涉及各种经论,上求下化,自利利他,根境相接,不致迷惑颠倒。如果没有忍、定、慧的基础,即从广学多闻入,其结果正如清凉大师所说:;增长邪见。须知佛法的修学,不同世法,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求世间的学术是可以广学多闻,增长知识;修行人则是求日日减少烦恼习气,远离妄想执著,培养清净心。清净心起用,即是四智菩提。否则,像现前世间有些人,学佛就像学世法一样,所求只是增长佛学常识,无益于三学。佛法修学的目的是三学:;戒、定、慧,但是真正的目标,是在;智慧,智慧就要从甚深的禅定中求得,可是禅定又要从戒律上栽培。所以,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有了智慧,一切生死,六道轮回等问题,都能够解决,可见修定的重要。修定就是老子说的;为道日损,把我们的妄想、执著、知见舍弃掉。如同般若经说的;般若无知,心经所讲的;无智亦无得,自心恢复本净,真智自然现前。我们今天;有知、;有得并不是究竟法,真正的究竟法是;无知亦无得。
基于此,古人修学不论在家出家,都应遵守五年的基础教育。教下基础教育,多由读诵大乘入门。读经、背诵经典就是修慧。像沙弥律仪就著重福慧双修,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是自己生活行为守则,实践力行的规范。除道场作务之外,就是读诵主修经论。如华严宗,就必须要读诵华严经;天台宗,读诵三大部,如果五年还不能背诵,就不能算有成就。背诵的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圆修圆证,因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无智亦无得。
背诵经典何以是三学圆修呢?当知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大乘戒。我们读经时,心里不起任何妄念,就是;诸恶莫作。经典是佛陀从真如自性中,流露出来的真言,是善中之善,读诵正是;众善奉行。又念诵时要专心致志,不能心有二用,这就是修定。念经时自始至终念得清楚分明,没有念错、念漏或颠倒,这就是修慧。所以说读诵经典,即是戒定慧三学同时圆修。然读诵时不必求解,思惟经义。因为一落入意识——分别、执著、妄想——戒定慧三学全被破坏,就跟一般人念世间书是没有两样。要知道,;经典是没有意义的,没有讲法的,是活句。如果有意义、有讲法,就是死句。经典在应用时,必然是活活泼泼,依之生起无量智慧,所以读诵时,是用它来修清净心、平等心,戒定慧三学的,无需急急求解其义也。若是真的开悟以后,再看看各家注解,会发现每个时代地区适用之无量义,自有体悟处,这就是;般若无知、无所不知的真实义。;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实智,;无所不知是;权智,也就是在应用时无所不知。悟入之后,经典展开,可依听众的程度,深浅长短的讲,没有不自在的。这就是依释迦牟尼佛的言教,引发自性的智慧,而不是解释经典的字句名相,这样自己他人才能真正受益。如果说,没有经过这种基础——根本智——的训练,拿到佛经,充其量也不过是世间书。所讲解的纵然依照古大德的注解,也是讲到皮毛,因为古德的心得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又怎么会晓得呢?由此可知,基本训练实在太重要了。
有一些同修听到要背诵经典,都很害怕。可是不用这个方法,我们的根本智、戒定慧又到那里学呢?华严经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读经是圆修,戒定慧一次完成,这是圆融的修法。在生活方面是有次第,戒定慧依序的完成,这是行布的修法。但是不管用何种法门,用什么经典,所谓;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求戒定慧、求解脱,求明心见性。而读经既然是圆修的方法,所以经典的选择,份量要适中。例如;心经一遍才三分钟,时间太短,就达不到效果。古人多半采取;法华经、;楞严经,念一遍大约五、六个小时,以此摄心,效果就很大,积以岁月,功夫(心身清净是工夫)当然不可思议。但我们生在工业社会时代,不论在家出家,生活都很忙碌,要选择大部经典来读诵实在有很多困难。若能每天读经两小时,放下妄想来修;戒定慧,已是很难得了,所以选择经典是入门第一课题。确定了经典,每天至少从头到尾要念一遍,一直念五年,其它的经论暂时放下,;心才能真正的定下来。五年以后,再看一切经论,自然能明了,因为定能开慧,这就是佛法的基本教育。我们今天没有受过这种训练,心里永远是乱糟糟的,看一切经论都很茫然,即使努力勇猛精进,一生仍然不能成就。
若发心专修净土,后学恭敬介绍读诵;大乘无量寿经。夏莲居大士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梅光羲(李炳南老居士之师)称之为无量寿经九本中最善之版本,又说:;欲宏佛法于今日,必须提倡净土;欲弘净宗,必先弘此经。果能人人持诵,则因果自明,身心自洁,劫运自转,太平自至。盖统摄二谛,未有明备简要若此者也。以其份量适中,不长也不短,大概念一遍要一个半小时,念熟了只要四十分钟。在海外深盼侨胞子弟能读诵此经,因有(一)不忘国语,(二)不忘中文,(三)熟悉文言文,(四)通达佛法等四大殊胜利益。念经就是念佛,经中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阿弥陀佛殊胜功德,说得很清楚。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经就是忆佛,心里不起念头则已,起念都是西方极乐境界,这就是相应,就是一念,就是一心。从前善导大师,教我们念佛三个要诀:;身专礼阿弥陀佛,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业若是专修,一百个人修一百个往生,一千个人修一千个往生,万修万人去,没有会遗漏的。相反的,若是杂修,也就是念佛以外又参禅、又学教,又持咒、又拜忏,又做法会;心不能专注,大师说这种修法,一万人中难得有二、三人往生。我们晓得,在传记中说,善导大师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他的话,就是阿弥陀佛亲自跟我们说的,不容许丝毫怀疑。而且,无量寿经所提示的修学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跟善导大师所提倡的专修,正好不谋而合。
佛法的修学,不管任何宗派,一定要具足理论、方法、境界三个条件。如此修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我们就以本宗(净土宗)来说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提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的经训,可见专修的重要。至于;专,前面说过,就是身口意全部摄在阿弥陀佛的境界上。而发菩提心呢?蕅益大师在要解中告诉我们说:;发愿求生西方净土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样的说法,古来的祖师大德从来没说过,而蕅益大师却一语道破。;要解,印光大师曾赞叹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来,为弥陀经重作注解,亦不能高出其上。真是赞叹到极处,由此可知,要解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留意。再仔细的观察,蕅益大师说的到底有没有过分呢?我们翻阅大乘经典来研究,就会发现他说的非常真确,因为;无上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求生西方净土,就是;一生成佛,也是名符其实的;即身成佛。可以说,西方净土所成的是圆教;无上正等正觉。可见蕅益大师的话恰当好处,一丝毫都没有疑惑。现在方向、目标都明白清楚了,这个法门究竟在佛法中是什么地位?若能阅读所有大乘经典,一定会发现,佛说一尊佛的教化区,是一个;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人说是银河系,有人说比这还要大,但是不论如何说,都是很广大的区域。可是阿弥陀佛的教化区,不只是极乐世界,而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讲阿弥陀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这种事实必须清楚,就会感觉到阿弥陀佛,就像诸佛世界里面的一所佛教大学的校长;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是阿弥陀佛派到各地招生的负责人,劝导十方众生同生极乐世界,一生圆成佛道的使者。所以,阿弥陀佛实在太伟大了,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刹土。并且,西方世界是很容易去的,不像其它诸佛世界的条件很苛刻,想去也未必去得了。这样一想,有谁不想求生西方呢?
诸位善友,我们十分庆幸,得遇此第一无上法门,誓愿见佛往生,发心专修专弘。深体彭二林之言:;此实无量劫中,希有难逢之一日也;然则遇此经者,可不宝诸。今日缘熟,敬以此法虔诚供养与会四众,普愿同修同弘,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证圆满无上菩提!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