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说;人身难得,既然得了人身,却不了解因果、心性的道理,起惑、造业,就枉费了这一生。儒家说:;罔念作狂,克念作圣。强调这一念心的重要性,与佛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善去恶 慧日朗然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作学问是累积而来的,是一个加号,如儒家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学海无涯,所以要博学多闻,活到老、学到老。修行则是一个减号,经常检讨反省心当中的无明烦恼,有了过失马上改过,烦恼化得干干净净,清净心、无为心现前了,就是净土。虽然是两条路,但不相冲突。
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智慧。知识是学来的,如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它的知识,不管学多少,这些都是后天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时间一久,不复习,就忘掉了,无论科学、哲学、医学,都是一样的,这是属于知识的层面。
一个人能判断、能觉悟,知道是非善恶,了解人生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就要靠智慧。打坐时,就是要反省检讨,把心当中的烦恼化掉,这就是智慧。有了过失,知道检讨、反省、改进的这一念觉悟的心、觉照的心,就称之为智慧。所以,知识是后天学来的,智慧的这一念心则是本具的。
昔王阳明贬至龙场驿,悟到格物之道,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的心有体、有用。以用来说,起善念就是功德,起恶念就是罪过。;知善知恶是良知,知道现在起的是善念还是恶念,这个心就是觉性,就是良知良能。;为善去恶是格物,把心中的杂念、妄念统统沉淀下来,这是用功的一种方法;心作用了以后,不作用想,归于菩提、涅槃,这就是体,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念心一念不生,心明如镜,这就是道。
背尘合觉 格物致知
一般人都是到外面找刺激,身心才感到快乐。佛法提到,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始终在物质的追求当中。眼睛要看好东西,不看好像没有依靠;耳朵要听好听的声音,唱歌、跳舞,歌星来了,造成轰动,万人空巷,为什么?不看、不听就很难过。鼻子喜欢闻香的东西,就在身上洒洒香水。舌根要求最好的味道,讲究酸甜苦辣。身体也要享受,坐要坐好的;睡要睡好的,睡弹簧床、盖蚕丝被;穿要穿好的,冬天要穿貂皮大衣,为什么?一是追求美感,一是触尘,要求穿得很舒服。意根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不想就感觉无聊,无所事事。这些都属于众生境界。物质的追求当下好像很快乐,等到刺激过了以后,身心劳顿,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儒家所说的;格物,就是把心当中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种种垃圾去掉。打坐时澄清当下这一念心,就是在;格物。菩萨向五明处学习,第一个是内明。内明,就是要格物,要检讨反省,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要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就是用对治的方法,化掉心当中的烦恼,这就是;格物。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不管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人生就很枯燥,只在烦恼中过日子,认贼作父,在虚假的物质生活中打转。修行是以寂静为乐,菩萨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我们听闻佛法,打坐时一念不生,这就是我们的粮食,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做到了,就入于贤位、圣位。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