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我们娑婆世界有种种苦,极乐世界但有众乐
【娑婆实实苦不堪言】◎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婆娑(即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
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
至劫,莫能解脱。(正)与陈锡周书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著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初机净业指南序)
【第八苦五阴炽盛,乃一切诸苦之本】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
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
【靠自力惑业净尽甚难,专修净业求生极乐则易】修道之人,
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
则惑业净尽,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
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
生苦。
【极乐世界但有诸乐】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
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正)与陈锡周书
【极乐世界譬如虚空,无所增减,不生不灭】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初机净业指南序)极乐世界,乃
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正)复冯不疚书摘自《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1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