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从医学和心理学来看情绪,它是自然反应,那么佛法是怎么看待的呢?
答:情绪可分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情绪。所谓健康的情绪,就是享受、欣赏、欢愉,这是一种快乐的感觉,也就是赏心乐事。
通常若有人说到:‘你有情绪啊!’这多半是指不健康的情绪,包括怒、怨、恨,或是讨厌、疲倦等都是。因为不健康,所以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身心受了影响便会影响到家庭、事业,甚至跟朋友之间相处的关系。
凡是以自我中心出发的,都叫做情绪。人为什么要做好事?大家总是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希望做好事以后可以得到回报、可以升天,能够在人间享洪福,这些希望都算是人的情绪。
从佛法的观点来讲,有造恶的情绪,也有修善的情绪。上述这些做法与观念,对一般人而言是好的,但是以佛教的立场,福享完了以后还是会受苦,并不是彻底的解脱。最好还是能从自我中心得到解放,得解脱之后就没有情绪,只有智慧和慈悲了。
问:情绪有能量,是否可以转负面的情绪能量成正面的?
答:情绪能量是可以转化的。在佛法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精进’,还有一个关于参禅者的名词,叫做‘大愤心’,也就是大愤怒心。大愤怒心是发愤图强的意思,‘愤’也可以作‘奋’,即是奋斗、精进的意思,是指痛下决心,自己非得要完成不可,这本身是一种情绪,但这个情绪是正面的,是往好的方面去发展。
如果一个人没有‘发愤图强’这种意志力的情绪来支撑,做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都可能虎头蛇尾、浅尝即止,不可能把一桩大事完成,也不可能有始有终,所以人还是需要有正面的情绪。
然而正面的情绪还是自我中心,仍是以‘我’为出发点想要完成某件事。至于想要成佛,就必须要有精进心。事实上,精进心是一种净化了的情绪,它不伤害人也不伤害己,只是在修行的路上一直往前走,好象是一种能源、能量,如果没有这种能量的话,修行就修不成了。
所以佛又称大雄、大力、大慈悲,能够得大解脱。大解脱即是大智慧,这个‘大’的意思,就是从精进心产生的。
问:法师说我们有造恶的情绪,也有修善的情绪,那‘精进心’就是修善的情绪吗?
答:修善的‘善’有两种,一种是自我中心的修善,一种则是为众生的修善。为众生的是慈悲,为自己的则是以自私心修善。
若是希望以后得到回馈,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心态来行善,这是自我中心的善,希望得到利益,这算是好事,一般来说我们也鼓励。
另外一种善是绝对的善,也就是超越自我中心的善,心中只有众生没有自我,愿意为众生而受苦受难。这种善是清净的善,我们称为‘慈悲’,称为‘菩提心’。
问:当情绪正在酝酿但还没有升起时,有没有方法察觉,并且化解?
答:这很不容易!有修行的人比较可能做得到。所以平常要练习打坐或是静坐,透过这样的修炼,能够觉察自己的心理反应。
通常,人没有办法发现自己的心理反应,当觉察到心理出现某种反应,还不知道这就是情绪。还有一种是自己心里已经不舒服了,即使嘴上没说,脸上可能已经有表情了!对于这些情绪,是可以用方法来避免爆发的。
面对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是体验呼吸,觉察呼吸从鼻孔出和入的感觉,或者用念佛号的方式来改善。听到一句令自己不快乐的话、见到一件不喜欢的事,或发生了一桩不幸的事件,就念‘阿弥陀佛’!不要只是念一句,要持续不断地念下去,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够化解情绪了。
当知道自己心里不舒服,藉由不断诵念‘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来化解,是很有帮助的,听着自己念阿弥陀佛,想象阿弥陀佛就在面前,这样,情绪自然而然就会平复下来。至于其它的宗教如基督教,则可以念‘哈利路亚’。
当问题来了,不要用脾气来解决,而是要用理性来解决,以这样的方式训练自己、帮助自己,让自己安静下来,就可以把事情处理得更加圆满。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