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大安法师:什么叫发邪心_1

发布时间:2019-11-13 09:37:27作者:心经全文网

什么叫邪?发邪心,立邪愿的相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这是第一种。我们读这些文句,都要把它作为一面镜子,来照照自己,我们自己的发心在这八种里面对号入座,属于哪一类?那么这第一种是邪心邪愿的相状。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想走修行的道路,所以他也发心修行。但是他发心修行,一向以来的修行是什么?不了解佛法的真理。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学说如孔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人,都是为己,为己不是说自己的己,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都是为了明明德,做这样的学问。孟子也讲做学问是“求其放心”,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这是在做学问。“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儒家的圣人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那么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我们大小乘经典,千经万论,都是在“悉明唯心”,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地。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他都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心是什么状况,每天心猿意马,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每天打的什么妄想,一概不知道,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为什么我们要大家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你去念佛。佛号就是实相,借托万德洪名,来显我们的自性,单刀直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开佛知见,这就在究明自心。但你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就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所以有这么一种修行人,他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驰骋在外面,跟没有学佛的人没有多少差别。

所以“但知外务。”外务有几种呢?这里列出了四个对象:

\

第一是“或求利养”,财利的供养。一切众生都以财物作为他的外务,这是众生贪欲的一个重要的对象——财色名食睡。他虽修行,但他还贪这些利养。我们也看到,很多修行人,包括由修行人所组成的所谓的机构,大多在开庙店,一进去,商业气氛很浓,烧支高香要多少钱?抽个签要多少钱?开个光要多少钱?他整个的就是求利养。这样就使佛门的形象受到很大的伤害。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比丘,如果他真心办道,一定不会饿死的,佛菩萨会给他四事供养的,一切有信心的信众,四众弟子,居士会给他供养的。然而他对这些信不及,他一定要自己去求供养。当他的心去求供养的时候,他就不能究明心地,不能安心在道业上,那整个的他就成了一个公司的职员、老板,是这样的状态。在南方的一些寺院,称寺院的负责人就叫老板,成了一家公司性质的。这是“或求利养”。

第二种是“或好名闻”,好是好乐,他还离不开虚荣。希望到处都知道他的名声,要知名度。这都是虚荣心在作怪。于是他就会搞一些新闻炒作,让很多报纸刊物来登自己的光辉形象,谈自己做了什么什么事。做点小事,都要登报。这都是“或好名闻”。有的修行人可能不好利,但是好名。利放下了,对名的渴望就更大。

第三种“或贪现世欲乐”,贪现世五欲的快乐。要知道五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啊!色声香味触,都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他看不破这些,放不下这些,而且挂着修行人的名义,还要去贪这些世间的快乐。有的人就更讲排场了,出门都要坐名牌的车,如果不坐宝马车,都丢不起这个脸。这是贪世间的快乐,不能淡泊明志啊!他因贪这些,不能淡泊明志,不能少欲知足,他那颗心就安定不下来。世间五欲快乐的滋味很浓,但是他的道味就没有了。

第四个“或望未来果报”,他修行是想得到来世的人天福报,或者下辈子做人,能做大官发大财;或者修行想得到上天堂的快乐。 这些都是邪的发心。当我们看到这些文句的时候,真的有点感慨啊。现在很多学佛的人,可不就没有摆脱“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的范围。很多到寺院去的,到佛教团体去的,你去问问,有几个真的是为了求解脱,求了生脱死成就佛果而来寺院的。很多人都是求福报,求保佑自己。甚至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学佛了,怎么才能表明你学佛得到利益了呢?一定要身体比别人更健康,钱要比别人挣得多,官要比别人当得大,才说明你学佛就有利益了。这些观念还很有市场。于是很多人就振振有词:我要积极勇猛地得到这些东西,我考上博士了,当上部长了,证明我学佛有贡献,有利益了,别人就会来学佛了。他要做表范。甚至得了病,我一学佛就必须好,这才能说明我学佛很有利益了。我们听到这些都胆战心惊,这可是指错了方向,发错了心,这些都是邪的东西啊。佛教对世间这些五欲的快乐,来世的福报,怎么去看待它?佛教对我们人生当中,遇到种种的逆境、障碍,怎么去看待它?这要用智慧,用佛的知见去看待。

净土十要》里面有一篇文稿《念佛直指》,是元代的妙叶大师写的。《念佛直指》中的第十七章就讲的是“十大碍行”。妙叶大师非常慈悲,他知道末法时期的行人,一学佛法,他的魔障就会起来。魔障起来时,往往透不过这个逆境魔障,就会退失自己的道心,使无上甚深的佛法在他身上得不到利益。所以出于这样的一念悲心,他就写出十大碍行来,让一切行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障碍逆境里面,使这个障碍逆境成为修行道业、得到解脱的逆增上缘,这样障碍反而容易得到通过。如果障碍得到通过,这就是以八苦为师,就能够使一切障碍逆境都增强念佛的信心,使净土的莲华更为光明灿烂。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点,即使你在一个顺境当中,也会退堕。他这个十大碍行充满着辩证法,真是把众生的状况描述得非常的确切。这十大碍行也不是妙叶大师自己创立的,他也是依据佛经里面来的。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其中几个碍行,看他是怎么阐释的。比如对生病的问题,他说“念身不求无病”。我们修行人不要求无病,有病是好事啊。为什么呢?“身无病则贪欲乃生”。你身体没有病,非常强壮,这时候你的贪欲就上来了。大家想一想,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不是贪欲就会下降。如果身体营养非常丰富的时候,你什么都来了,要干这个事业,要得那个享乐,贪欲乃生。特别对比丘来说,你不要身体太强壮了。古人说:比丘常带三分病。如果他强壮得像蓝球运动员一样的,道心又上不来,那就麻烦了。下面就是“贪欲生必破戒退道”。这个贪欲心上来了,他降伏不了,他就会破戒。一破戒,他就成了佛法戒海的一个死尸,就会被抛弃,他就会退失他的道业。所以,一个修行人要用智慧观照这个病,病的性是空的,知病性空,于是这个疾病就不能对自己产生恼害。不产生恼害,这样的疾病正好就是我们修行道业的良药,“以病苦为良药”。所以还要去求无病吗?有点病是好事啊!

\

再看下面:“处世不求无难”。你处在这个世间不要求没有苦难,没有厄难。如果在世间你没有一切厄难,你骄傲的心,奢侈的心就会起来。太顺利了,那你就像独生子女一样,象骄傲的公主一样,你骄奢的心就会起来,你就会欺负人,居高临下,就必然会欺压其他人,欺压一切。所以要体会到人生的苦难,苦难的本性也是虚妄业力产生出来的,叫作“体难本妄”。所以这苦难也伤害不到我们。你知道它是虚妄的,就不会被这个虚妄的苦难所伤害。就像梦中你遭遇水难火难,你知道水火灾难很痛苦,但你知道是梦中的水火灾难,也不会伤害到你。“难亦奚伤”。所以以患难为解脱,这患难正好就是你解脱的增上缘。你在这种患难里面,正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在患难当中修行,你将死在安乐当中啊。

再看下面:“谋事不求易成”。你做某件事业不要去求很容易成功,如果事情太容易成功,你心里就会生轻慢的心。轻慢的心上来,你必定会想“我多有能耐,多有能力”,这个傲慢的心就会起来。我们要用智慧观照,一种事业是不是能成功,是成功还是失败,这完全是我们宿世的业力所决定的,并不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多的是,为什么他做不成。赚钱的人都想赚钱,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赚到钱呢?所以事情成功,不是因你的能耐。所以“以事难为安乐”。这个事情很难,你把它看成是安乐的事情。这是“谋事不求易成”。

再看:“被抑不求申明”。就是被别人冤枉了,诬陷了,这时候常常是:哎呀,我被冤枉了,我要到处来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一个学佛人,你不要到处去申明自己是如何的清白。如果你被冤枉就到处去申明的话,你就人我没有忘掉,人我是非就来了。你存人我是非,这时相互之间的怨恨会更加增长滋生出来。所以你在被冤枉的时候,你能忍得下来,忍下来,谦卑下来,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时间会说明问题。佛经上讲,一个人诬赖别人,就好像吐痰,吐向虚空,最后这个痰落下来,还是污了吐痰人自己的脸。过一段时间知道了他是那个诽谤的人,他有什么意思呢?这时候你不去申明自己,人家反而会觉得你这个人很了不起。所以“以受抑为行门”。受到别人诬陷的时候,你不去辩白,这就是你修忍辱波罗蜜最好的行门,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罗蜜。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如上等等这些逆境的。生病、苦难、事情很难办成、被人冤枉……,但是在这些逆境当中,你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修道的逆增上缘,明了世间这些真相的苦空无常,你就不是具有佛的知见,具有智慧了吗?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反而一天到晚念佛,就一定要身体健康,一定要做事没有障碍,一定要考上什么博士学位,都把学佛念佛用于追求世间的东西去了。这是不正确的。大陆很多念佛人都停留在这个观念当中,突破不了。所以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省庵大师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都是邪的范围。

我们看到很多的人学佛都为求人天福报,都摆脱不了这些名闻利养,世间五欲的快乐,来世的人天福报。这都是很可怜的,都离开了学佛正确的轨道和正确的目标。那么正确的发心是什么呢?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跟上面正好相反,一个大乘的行人,他不求名闻利养。名利是世间的动力机制,是轮回的根本,我们要离开这些东西。也不求现世五欲的快乐,这些五欲的快乐全体都是苦,没有什么乐可言。来世的福报也是三世怨。你以今生持戒、念佛、修善的福德感得下世人天福报,但得人天福报的时候,你就迷惑颠倒,又去造恶业,第三世就堕下地狱了,这不是三世怨吗?所以这些都要放下。发心只为了生脱死发心,为成就无上菩提发心,这样的发心就叫“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