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人性、佛性和心性,先从几个关键的字说起,第一个是人性,人性是定语,性是中心词,性是属性。心性,是心加性。人、佛、法、法性到底是什么关系?
东方、西方都谈人性,因为大家都谈,而且观念不同,就会有所谓的人性论。人性论就是对人性有多种多样的观念。
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儒家的善跟佛家的佛性理解起来有相同之处,人和人看起来有差异,但是善的本性没有差异。因为后天有不同的环境,对每个人的影响会不同,所以我们要好好教导子女。
孟子认为,心的本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假修饰的属性,绝对是善的,所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讨论人性本善,比如“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你的心里就会有恻隐之心。看到小孩要掉进井里,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会伸出手救他,对不对?
所以孟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之所以成为人,要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才能成为人,也是人先天具有的。孟子进一步讨论认为,仁义礼智信是人的根本,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这种善性就是“赤子之心”。我们佛教也有,有些菩萨修到没有私心杂念的时候,就称为文殊菩萨法王子,有童子一般的没有污染的心。我们修行也是,不会被外界所左右,没有非分之想。
荀子的主张就不一样了,他主张人性本恶,他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 等等都是先天而来的。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贼和混乱。
基督教有原罪一说,它指人类生而具有的,洗脱不掉的“罪行”。人有两种罪——原罪和本罪,原罪是始祖所具有的而后代与生俱来的,本罪是个人所有的。有点人性本恶的味道。
所以,持性善说有孔子、孟子、佛家,持性恶说的有荀子和基督教。那么,佛家属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会涉及到心性、佛性的问题。
有了善就有恶,这是二元对立,佛教是非二元对立的。佛教也不同意与生俱来的原罪。其实人、心、佛、法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你认为人和佛是两个概念你就错了,人是能觉悟的主体,法是必觉悟的,佛是觉悟的果。在哪觉悟?在心。
世界上一切都不能看成不变的,人性、佛性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其实是一种状态,是心的不同的状态。所以佛家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有的佛都是凡人修来的。
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的呢?本性是本来的心。讲善恶就有了二元对立,其性都是空的,所以佛家不讲善恶,而是将心性本净。
六祖坛经有句话很重要: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在禅宗里把人的本心比成一杯清水,清水相当于清净的心,是人的本心。
禅宗讲每个人都有清净的心,才能映照事物的本来面貌。用清净的心关照事物,才能看到本来面貌。但是很多人认为我们没有清净的本心。禅宗的清净本心就像孟子的赤子之心,本来都有的,只是被遮蔽得太深了。
善心、佛性、本心就像太阳,红尘就像乌云,乌云遮盖了太阳,不代表太阳不存在。修行就是风吹云散,太阳出来。再比如,心有贪嗔痴,就像污染的水,迷茫。其实清净的水一点都没有少,禅修就是澄清这个水,让污垢沉淀下来,重现清净的水。见到本来的清净的性,用它关照世界,你就会觉悟、成佛。
纯净的水会映照事物,本来是什么就映照出什么,如实知,如实见。中文叫如来,英文很简单,叫see the things as they truly are。心如果清静了,会发现一切都是缘起的,性空的。高旻寺参念佛是谁?我讲谁都不是。如果执着有个我,那麻烦就来了。我的本来面目是无我,是空性。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