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净土仗佛愿力】窥基大师所开示: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三)
佛法就是最需要宣扬流布,经典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如果你常常看了许多经典之后,然后讲给人家听,你就会越来越有智慧。或许你会说:师父我不会讲。没有人天生就会讲经,师父也不是打从娘胎出生,我就会讲经。我还是慢慢的学习,一点一滴慢慢的累积。以前我对亡者开示的时候,我只能讲个三、五分钟。第一次我对亡者开示我很紧张,旁边茶杯拿起来一直发抖,不是我怕这个亡者,不是,我从来不怕死人。在我的心目中死人很可爱,活人才可怕。死人你怎么跟他讲佛法,他都不会跟你顶嘴,活人会。死人他就乖乖躺在那里听你讲,你怎么讲他就怎么听。活人不会那么乖,你讲个几句,他不愿意听他就走掉了。所以死人比较可爱。我紧张是因为,我里面没有什么东西。慢慢讲,越讲越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每天认真的研读经论,现在我不必做任何准备,只要让我知道亡者的生平事迹,你叫我对亡者讲佛法,针对他的生平事迹,讲个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我都有这一份本事,为什么?因为这是我助念一千多个人,开示一千多个人所累积的经验。像我这么愚笨的人,都有这样的本事,你只要肯用功,助念开示五百个人,你也不用准备,随便一个亡者的生平资料,到你手上,你绝对可以讲十个小时没问题。讲到亡者起来跟你说,好啦好啦,你不要讲了,我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了。
要度一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容不容易?不容易。尤其没有念佛的人,外道的人,他信仰基督教,我还听说有人什么教都不信,他信不计较,要度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更难。遇到那一种念佛念什么佛,赚钱最好的人,你要怎么跟他讲佛法,讲得让他接受,没有那么容易对不对?所以一句佛号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但是能够把佛号接受在心中,而一生老实称念的那可不容易。
窥基大师告诉我们,「弥陀本愿,誓度娑婆,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俱能决定,皆得往生」,窥基大师的话值得我们信受。
窥基大师是唯识宗的祖师,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修行点滴。请大家看讲义第二十二页,注释第二十六。窥基大师-法相宗初祖,法相宗就是唯识宗,最主要是以《唯识论》作为修学的根据。唐代京兆长安人,唐代的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俗姓尉迟,字洪道,俗称慈恩大师。其宗派则称慈恩宗。师貌魁伟,禀性聪慧。他长得很魁梧,生性很聪明,很有智慧,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大师弟子。年纪很小就知道出家,这一种根性,一般都是很了不起的,可能是佛菩萨示现的。一般人认为窥基大师,另有一个外号叫三车和尚,这可能是误传,所以这一段话师父没有写出来。但是他奉敕为玄奘大师弟子,这是有史实的记载。入广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大师学习梵文,及佛教经论。唐朝在唯识宗这一宗派,因为有窥基大师,玄奘大师的弘传,所以当时跟随着玄奘大师、窥基大师,学习唯识道理的弟子也很多。二十五岁参与译经,著述甚多,时称百本疏主,或百本论师。因以《唯识论》为宗,故又称唯识法师。以他所学的经论来对他称呼,表示对他非常的尊敬。永淳元年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葬于樊川北原之玄奘塔侧。
这么了不起的一位祖师大德,年纪才活了五十一岁。如果能够多住世一二十年,那教化的众生的力量就会很大。可是每一位祖师大德在人间度化众生的法缘不同,所以窥基大师很年轻,只有五十一岁就走了。
窥基大师与玄奘大师,他们修学唯识法门,是求生兜率内院,不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唐朝后来到了宋朝,也有不少人学习唯识法门,求生弥勒菩萨的兜率净土世界,也一样是清净庄严,三界外的净土世界。既然窥基大师,他目的是求生兜率净土世界,可是在《西方要决释疑通规》这一本著作,却是宣扬阿弥陀佛的本愿,第十八愿,「上尽现生一形下至临终十念」,可见得窥基大师也把阿弥陀佛,要救度众生的真实愿力,彰显出来。这让我们对窥基大师更为佩服对不对?
一般而言,人都会犯了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缺点,学习这一宗派就赞叹这一宗派,比较不会赞叹别的宗派。这一种心胸还不够伟大,如果学习自宗还能赞叹他宗,这一种心胸就很宽阔。窥基大师做到这一点了不起。
底下师父来讲几则念佛往生的公案,既然上尽一形的念佛,或者下至临终的念佛,都决定能往生,我们是平生之机,我们要上尽一形的多念。我们这一生活几年就念佛几年,每天认真努力的念佛。为念佛而生活,不是为生活而念佛,这两句话意义不一样
。我们活下去的原因一定有一个,让你人生主要追求的,为什么你非活下去不可?人生对你而言价值在哪里?你所追求的是什么?你要有一个目标,所谓人生规划。师父跟大家报告,我二十八岁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我就知道我这一生,人生的方向要怎么走。我二十八岁的时候,就清清楚楚了。我从二十八岁一直到现在,我都照着自己人生的规划,在往前迈进。有的人活到七老八十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在哪里,还不知道。我想你们一定都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在哪里。你的人生目标在哪里?西方极乐世界对不对?你这一生要依靠谁?阿弥陀佛,答对了一百分。师父跟你们赞叹。底下要讲的故事都出自于《佛祖统纪》这一本书,《佛祖统纪》这一本书是南宋志盘大师所编辑的,里面也记载了许多念佛往生的故事。志盘大师在《佛祖统纪》,说一个唐朝韦文晋念佛往生的故事。这一则故事很短,大家可以好好的听,然后体会其中的意义。他能做得到,你能不能做得到,你只要问自己就得到答案了。
韦文晋不清楚他的出身,在唐朝做官,官位做到观察使。当官的人能学佛那不容易,当官的人是有福报的。当国王,当皇帝,当总统,在《无量寿经》里面讲,这是过去世修福,今生才能当皇帝,当国王,当总统。这一位韦文晋官位做到观察使,这个官位就是负责审察所属部下行为的官员。如果以台湾的政治制度来说,观察使相当于,监察院的监察委员。这一位韦文晋建立念佛道场,这不容易。在唐朝就算在现在,能够建立念佛道场这不容易。你如果要效法他,你也不一定说,自己一个人的能力来建立一个念佛道场,集合大众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念佛道场一样,修这样的功德。这一位韦文晋他就是,专心于修学净土,这一点大家都一定,可以做得到的。只是你愿不愿意而已,你要不要专心念佛?这一位韦文晋专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的时候,跏趺正坐而往生。念佛念到坐着往生,那时候有异香充满在整个室内。
故事很短,说出他修行就是,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建立念佛道场。你们很多人也是这样做。师父在台湾建本愿山弥陀讲堂,你们大部份人都有出钱,你就是在修建立念佛道场。再来你专心一致的念佛,一心一意,只为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为别的,不求人天福报,人天福报自然具足。你求人天福报,就会不求生西土净土。水果树要结果,是先经过开花,请问你要花还是要果?当然要果谁愿意花,求人天福报是花报,求净土世界是果报。我们要的是果实,不是要果实之前的开花。所以很多人都颠倒了,求花不求果。
第二则故事,这一个在家人了不起,我看了这一则故事我吟味再三,我对他很赞叹。你们如果能够向他学习,他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也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志盘大师在《佛祖统纪》,记载宋朝一位王衷,是嘉禾人,嘉禾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建阳县,居住于浙江钱塘的孤山,钱塘就是现在浙江省杭州市。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就是西元一一一一年,到一一一七年这六年之间,王衷最初隐居闲逸之时,被推举为官,但是他不出来当官,要一心修学不出来当官,这不容易。后来只好出来当官到朝散大夫,他曾经跟随小本禅师参禅,但是参禅没有开悟。有一次在偶然的机会里,听到出家人诵《阿弥陀经》,心中有所感悟,于是专心修学净土法门,每天诵《阿弥陀经》超过七遍,佛号念一万声。这样经过十九年不曾间断,了不起对不对?我们跟这一位王衷赞叹。
为什么师父会赞叹他?因为以前刚入佛门,我也不是学习念佛法门,我也参禅,整天打坐参悟,我也没有开悟。这一位王衷也没开悟,可是后来遇到了出家人诵《阿弥陀经》,他就有所感悟,专心修学净土法门,了不起。每天诵七遍《阿弥陀经》,要用多少时间?诵一遍《阿弥陀经》,大概十五分钟,七遍《阿弥陀经》,大概一百零五分钟,算一百分钟好,一百分钟一个半小时,诵经用了一个半小时,每天念佛一万声,要用多少时间?如果师父现在念这样的速度,让你们听看看,让你们计算一下,大概念一万声佛号,要用多少时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念四字以这样的速度来念,一万声多少时间可以念起来?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以内可以念起来,不用两个半小时。因为这样念的速度不慢,如果像我平常在念的速度很慢,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我通常带亡者称念的速度,这样至少要两个半小时。
这样这一位王衷,一天用一个半小时,诵《阿弥陀经》,一个半小时念佛,很好。一天用三个小时用功,他用功了十九年,他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王衷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改为莲社,不论出家人、在家人,不论富贵贫贱的人,都可以来参加念佛。有一天身无病苦,自己沐浴之后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往生了。
了不起,我们再跟他赞叹。如果把王衷一生的修行,套在你身上,你用十九年的时间,每天用三小时,一个半小时诵《阿弥陀经》,一个半小时念阿弥陀佛,十九年后你可以身无病苦,自己沐浴之后很自在的坐着,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不要?要的人请鼓掌。
说实在一天用三小时的时间用功并不多,并不多。师父以前在用功,一天几小时你们知道吗?我一天用功至少都有八小时至十小时,现在因为到处讲经,所以我很多时间用在研读经典。如果说我为了我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讲经了,我一心念佛,一天念佛十小时,肯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位王衷他的修行就是专修,参禅没办法开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对不对?对。真正有智慧的人我们向他学习,希望大家将来都能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不好?好。
时间到了,我们下午探讨到这里。祝福大家,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