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如何求得如意眷属

发布时间:2024-09-14 01:04:07作者:心经全文网
如何求得如意眷属

一、一切从自身做起,断除邪淫

邪淫的罪报,是感召不良眷属,找不到称心如意的伴侣。药师七佛里有一尊名叫无忧最胜吉祥如来的佛,这尊佛发愿救度造了杀生、偷盗、邪淫的众生,我们如果想忏悔自己邪淫的罪业,想找到称心如意的眷属,可以多多称念这尊无忧最胜吉祥如来的名号。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第三个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杀盗邪淫,于其现身受刀杖苦当堕恶趣,设得人身,短寿多病生贫贱家,衣服、饮食悉皆乏少,常受寒热饥渴等苦,身无光色,所感眷属皆不贤良,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随所愿求,饮食、衣服悉皆充足,如彼诸天身光可爱,得善眷属乃至菩提。”

这个大愿的含义是:“愿我来世得证无上菩提之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其于现世就会遭受刀杖加身的痛苦,死后当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若再转生为人时,就会遭到短寿多病,生贫贱家,衣服、饮食悉皆缺少,常受寒热饥渴等苦,身无光色,所感眷属皆不贤良的报应,但若听闻我无忧最胜吉祥如来的名号诚心念诵,借助我的佛力的缘故,饮食、衣服悉皆充足,身色将如天人一般光明可爱,得善眷属直至成佛。”

出自《药师七佛经》

二、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选自《学佛群疑》圣严法师著

所谓感情,是指男女之间、亲子之间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亦即爱情、亲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没有父母,也不可能没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应有个人的配偶。佛把众生称为「有情」,也就是说脱离以上三种情,就不是众生。而且,学佛是由众生来学的,是由凡夫开始的,任何人之间的接触交往,都必须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讲离欲,则无法使一般人进入佛门;如果佛的教化没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难教化众生。

佛法所称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人称之为「爱」。爱除了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之外,也有「有我」和「无我」之别。佛菩萨的慈悲是无我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是有我的;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男女之爱和朋友之爱则可能是有条件,也可能是无条件的

。佛法是要从基础的爱来引导至无我的慈悲。

由于佛菩萨可以无我,众生不可能无我,因此要教导众生从有我的爱而渐渐进入无我的慈悲;也需要先从有条件的爱,而加以净化成无条件的爱。因此,佛教不能一开始就叫人离开感情生活。

至于佛教徒应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呢?家庭是感情关系的基础。家庭的基础从伦理上说是亲子之情,它的构成始于男女的夫妇关系,继而从家庭成员扩展到家庭以外的亲戚朋友。这都是因家庭的需要和社会的活动而形成友情的必要。中国有句俗谚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又说「夫唱妇随,白首偕老」。这些都是以感性的情为基点。如果没有情,就像机器没有润滑的油,随时都可能发生故障,也很容易因摩擦而受损伤。佛法目的不外为教化世间凡夫,诱导凡夫将矛盾化为和谐。因此,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智慧和慈悲。智慧是理性,慈悲是感性;以智慧来指导慈悲、运用慈悲,就可使凡夫的情感从混乱变为条理,从矛盾成为和谐。情感如果离开理性的智慧,就会泛滥成灾,自害害人。

有一部佛经,叫《六方礼经》,其中提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有一种宗教信仰,教人专门拜方位。如有一次佛看到一位叫尸迦罗越的青年,正非常虔诚地礼拜六个方位,便问他拜的是什么。那位青年说不出所以然,只回答这是父亲的意思,父亲在世时拜方位,他去世之后儿子也应照著拜。佛陀告诉他,佛教也拜六方,如其以孝顺父母为东方,恭敬师长为南方,夫妇互相体谅为西方,爱护亲友为北方,体恤仆从部属为下方,尊敬出家修行人为上方;同时并说明了父母对儿女、师长对弟子、部属佣人对主人以及修道的沙门对俗人,各别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责任。像这些都属于感情的范围,是人间的伦理关系。能够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而过正当的感情生活,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

《维摩诘所说经》的〈佛道品〉中,记载普现色身菩萨与维摩诘的一段问话。

菩萨问维摩诘说:「你有父母妻子,也有亲戚等眷属,还有部属和朋友,这不是很累赘吗?」言下之意是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答道:「我的母亲是智慧,父亲是度众生的方法,妻子是从修行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和诚实;我有家,但它代表毕竟空;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就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这一品涵盖了在家人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人事物,维摩诘不但不因有这些累赘而不自在,反以大智慧来运用大慈悲。他虽然过著与一般人相同的感情生活,但是自有其解脱自在的内心世界。

可见,佛教徒并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来指导感性;以感性来融合理性。能够以理性的智慧来指导感性的情感,生活一定过得非常丰富、顺利、左右逢源,而且自利利他。

所谓佛法的指导和智慧的原则,是教我们如何处理感情问题,而不是要我们放弃、排斥或厌恶感情。如果用情不当,会带来困扰;用情没有节制,也会造成灾难。例如:父母对子女固然要爱护,但是溺爱,反而害了子女;男女之间应该相爱,可是婚外情或婚前复杂的感情生活,不仅会惹来家变的麻烦,也会给社会制造纠纷。另外,对亲戚朋友以及师生之间、主仆之间等等关系,也都要基于理性而付出感情,否则徒生困扰。佛法,并非反对感情生活,而是要指导我们如何过合理合法的感情生活。

三、如何求得菩提伴侣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上的语句,这个窈窕的本意是内心恬静善良,姿容端庄雅致,德性贤淑高尚的意思,也就是一名女子所要具备的内在素养。

但是如何要求得一个这样的如意眷属呢?首先要仔细检点自己的内心,看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求,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还是为了家庭的道德,这个内心的出发点是决定你是否可以求得的关键所在。

求得这样一个女子,请菩萨来帮助我们,随时去约束自己,随时去监督自己的,怎么可以唐突和草率呢?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伦的根本,只有具备这样的心念基因,你才可以感应道交,念念得到相应。这样一个女子并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求得的。

在如今社会中,到处遍布着一些似是而非的道德观,尤其在这个网络之上,随处有披着艺术外衣而触目可见的不良信息,也有很多借着视频聊天、博客、小电影、婚外情、一夜情等等而诱惑人心的魔鬼。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地认识清楚,难免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救自拔。那你想求得一个很好的女子,你就一定先要做好自己。

一个人身心念头都不正,却要打妄想让上天赐给你一个端庄,善良,恬静,谈吐不俗的女子嫁给你,我想,你如果是上天,那你也一定不会同意的。

这种女子并非是以漂亮来进行衡量的,而是从内心到外散发出的一种气质所组成的,在她的面前,你起不了任何一个邪恶的念头,很多人会说,你是不是看小说太多,此人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这些都是虚写的吧!其实不是,这就要看你自己能否改变自己了。这样的好女子是有的。也是绝对可以求到的。

在这里分享一些观点和意见。

第一:首先要避免自己接触任何带有色情和淫秽的文字和电影信息,不去任何迪吧、舞厅、夜总会等乱人心智的地方。眼睛不看这些东西,不接触这些乱七八糟的所谓艺术。它会影响我们的心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内心里不要去渴求这些,攀缘这些,追求这些。有时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看这些黄色东西的人,脸和眼睛里都存在着一种邪气和让人不舒服的目光,气色发黑,发暗。这些都是这些东西的磁场所改变的。

第二:不要借着聊天,视频,博客等等满足自己的一些猎奇心和寻花问柳,或者抱着玩一玩又不是真的态度,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都会被上天所知,对网络上女孩子尚且如此亵渎和戏亵,那你又如何可以求得呢!尤其是对网络上任何的女孩子和有家室之异性聊天,要尽量地少接触,少说话,并且避免有各种暧昧和不道德的心理出现。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要尽量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一方面你想求如此贤淑的女子,而内心又渴望在外寻花问柳,满足自己的畸恋,我想你是无论如何都求不到这个缘分的。也是你用任何的财富得不到的。

第三:尊重所有的女性,检点内心是否对她们有尊重的行为,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能不能想到,才可以称得上是检点。如此你才会慢慢学习并且去珍惜你所求到的缘分,只有这样,在她到来的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尊重和感激,这样可以白头偕老,共度余生。并且在向上天祈求之时,要做到能够守住对这个女子的承诺,不会因为她容颜变老,而生出离弃之心和嫌弃之意。不消除这样一个心理,是无论如何都求不到的,甚至一点点这样的念头都不可以。

第四:自己总结了两自和两反,还有两防,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够时时刻刻做到自我反省和自我警惕,就是能够随时随地做到反躬自问和反躬自省,就是能够分分秒秒做到防微杜渐和防患未然。不要怕做错事说错话,只要能够做到改正错误不再做,就是很好,也就是君子所为了。一个好女子能够感动她的一定是你内在的磁场和意识,这些意识是自身需要培养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

现在大概总结了这几条,希望能够对佛教的学生有所启迪,也能够有所帮助,这样你才可以组建佛教家庭,如果大家真正能够做到这些,那你一定可以求到这样的女子,这样在受到外面诱惑或者心猿意马的时候,你心里自然能够做到随时揣量。

当然如果愿意真心去求,你就一定能够做到。如果不愿意去求这样的女子,那佛和菩萨也是没有办法的。姻缘都在自己的内心和真诚。

如果想问我有没有求到这样的女子,我希望我所求的女子是来帮助我改正错误和不正确的思想。从而能够认识、爱惜、珍重彼此的。菩提伴侣,是彼此真心感激,彼此真心感谢,彼此真心尊重,彼此有一颗真正感恩慈悲的心。携手同归西方佛国。

合十顶礼皈依十方三世常住三宝 善哉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