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宏海法师:为什么人们常说,佛法应当在恭敬中求呢?

发布时间:2024-10-18 01:00:33作者:心经全文网
宏海法师:为什么人们常说,佛法应当在恭敬中求呢?

宏海法师·讲述

- 心不在内也不在外,到底在哪里呢?-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在圆瑛法师讲《楞严经》的时候,就把这段话剪接在前面,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然后所有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那一段后,为什么呢?

圆瑛法师他觉得一问一答刚好丝丝入扣,把这段话加在后面,就觉得不伦不类,不前不后,有点突如其来太突兀了。依本人的理解,窃以为是说个人因缘,当然圆瑛法师也是用心良苦。

可是在此之前所有的大德包括蕅益大师,包括通理法师和《正脉疏》的交光法师等等,他们在做的时候都没有擅自移动经文。一般我们通常会理解,为什么?经文不可以乱改,纵然它可能是流传过程中弄错了,也许就这么流传下来,但是我们还是不要去动它,一动后就以为经文可以随意篡改,有这个流弊。

但是这一段在这里非常符合人之常情恰似其分,为什么呢?经文里在这个紧急关口,佛才说你所有都错了,我现在趁这个机缘巧合之处我才告诉你,真正有妙三摩提,就是真正有大定在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王,这个东西你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定境,为什么呢?

才此时此刻正好向你宣说,因为一问一答,所有你的病,我把脉都把到了,现在我要告诉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你还未必能够接受。现在我已经引蛇出洞了,我才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而且我可以把你的错误反驳为,就是让你知道你的错误在哪里,刚才已经把这段话,把他全部的错误露出来了,你的思辨逻辑上你的问题出在哪里,越说越错。

这个紧急关头,佛就打着七寸了,正好这时候才,说瞧你一错再错,现在正是时候才可以舒金色臂摩阿难顶。从这里我们才发现《楞严经》的契理契机。

为什么说它特别的接地气?它是一卯扣一环的,从阿难第一重误入淫舍的时候错在哪里?错在他道力未全是不是?第二重,阿难当初出家错在哪里?错在眼见佛相心生爱恋。爱,贪爱。第三重的病根在哪里呢?就妄识当做真心,还美滋滋在这里说心就居在身体内,正好启动了佛应病施药的机关,错认心了,越来越微细,越来越表现了。

虽然表现的越来越微细,可是他的错误显露的越来越明显。非常巧妙,所以这一段绝对没有错放在这里。正在这个时候冷不防才把首楞严说你错在哪里,正在你对心执在心身内的时候,才说起点就是你的病根,最要命的那个穴道。

所以佛才在这里言归正传,借此说有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都是依着这条路超出妙庄严路的,因为佛的果位叫做妙庄严海,所以成佛之路又叫做妙庄严路。

佛就给阿难把这个给点破了,并且说,汝今谛听,什么叫谛听呢?就是在这个紧急关头的时候,首先,谛就是你要每每的审查,详细的思维这个语义,我说的法义,一点都不能够漏失,这叫谛听,审详意,详细的审查的意思。

第二个,真实义,就是你要以真实的心来听,不要以我们的生灭心来听,因为你一直就用生灭心来听,这是给阿难说,就是我希望大家也能够用这个真实的心,紧扣法义。设身处地,以阿难自居来听听到底心在哪里。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说阿难,如你所说,先在堂中看见大众,又因门户开豁,所以看见外面的园林。佛就问阿难:如你所说的话,是否有众生,在这个讲堂中,看不见如来,而能见到外面的园林呢?有没有这样的情形呢?阿难就说,看不到讲堂内的佛,您这尊佛,而能见到外面的林泉,说怎么会有这个道理呢?你在里面都看不到里面的情形,怎么会看到外面的情形呢?

佛说,你就是这个样子的,你现在对一切的事情用这个心灵都能够分别了知,如果你的心确实在身内,那么这颗心就一定是如你所说,先看到身内之物再看到身外情形,是不是这样的?既然这样,你就应该先看到你的心在身内,看到你肚子里的心肝脾胃,纵然还有后面爪生、发长、筋转、脉摇,又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我们有离中知和合中知,有的东西要离开了才能看,纵然心肝脾胃,离你的能觉之心太近了,就像眼睛离眼睫毛太近了,看不见眼睫毛是一样的道理。但是眼睛总可以看到胳膊腿,这里的意思说,纵不能见你的心肝脾胃,那么你的指甲生,头发长,经络脉络等等动摇转动的时候,应该也能看得见,怎么看不见呢?如果不能见内而见外的话,如你所说,堂外不见如来有何分别呢?

如果你看不见肚子里的这些筋转脉摇,现在所能看见这个你的心在身体之内,就如同人在讲堂之内看不见如来,而看见外面的景色,这不是有违你自圆其说?如此说来,就说明你的心绝不在身内,第一重破心在身内。

可是这个一念妄心动,百千劫缠绕,如果不在内,我们的执着总是执着起这一头,就执着这一头就出现了,执着一百块的时候说明还有五十块这个二十块,它是同时就出现了,所以我们的一端马上执着升起。另一端就如影随形,你看既然不在内,那么他就一步错步步错,虽说了直心了,可是心还是不直,他马上要执着一定在外,内与外,相互对称,另一头执着就出现了。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又开始顶礼了而白佛言,说我已知悟到我的心的确不在身内,为什么呢?就好比说,点了一个灯,我们屋里不是点灯么,那么这个灯光,这个从屋里点,一直随着这个灯光先照到室内,最后又照到从门口窗户照出去,照到这个室外面遍及这个庭院的时候呢,一切众生不能够看见自己的身中,佛刚才不是说了我为什么不能看见自己身?就是由于我只能看见外面的事物呢,就是由于说就像灯光在外边一样,外边照着,那么只能见外而不能见室内,这个道理我现在觉得很明白不会错,给佛还信誓旦旦的表这么一番态,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那么佛就告阿难,顾左右而言他,先打比方,说什么呢?这些比丘刚才跟我到室罗筏城,也去循方乞食,抟食,这里所说的有一个概念叫做循乞抟食,抟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食有四食,有段食还有触食,比如有一些鬼神,他吃东西就是触这个风气,触一下就饱了,不用一口一口的吃,我们这儿一段一段的咬碎了吃,叫做段食,四食,还有这个鬼神这叫做触食,那么还有一些比如说这个色界诸天,他们吃东西叫做思食,思维就可以养这个色身。那么再上面像无色界的话它就叫做识食。就用意识执持他的禅定。养活他的生命过程。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都用的是段食。当时佛在他乞食的时候,他就是叫做抟么。抟的意思就是把他搅一搅这样搓成一个团一样。然后一口一口这样揪着吃。印度人吃饭,你看西藏的喇嘛什么的,西藏人现在吃糌粑不是也是这样的。那就是抟食的一种。那么佛这里就是说我跟他们一块去抟食回来,我已经用过斋了。那么你看这些比丘一个人吃饭众人肚子能够饱吗?结果阿难就回答说,当然不能饱。一个人吃饭其他人怎么能饱呢?哪怕这些人都证了阿罗汉了,但是他们的身躯性命是各个不相同的,怎么能这个人吃饭让大众饱呢,不可能呀。又上当了。

佛在这里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用吃饭代表身体,用诸人能不能饱代表心知。一个身一个心。就是说你的身体是身体,你的心是心。身体代表一个人吃饭,心代表众人能饱吗。打了这么个比喻。

那么他就问了说,如果你的觉了之心确实在身外,那么你的身和心是相离的。自然互不相干。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的心有觉知,你的身体肯定不能够感受,他是两码事儿。反过来,如果你的觉在身体之中的话。那你的心也不能有知觉。因为你的觉知在身体之中,你的心跟身是两码事儿。那么身觉的时候心又不能觉了。是不是这样的啊?

在这种情况下,佛就说我把这个兜罗绵手展示给你看。佛把他的手给张开。为什么叫做兜罗绵呢?这也是佛的三十二种相好之一,捏起来就跟海绵一样。印度西域有一种棉叫做细香棉。这种细香棉非常柔软,颜色白的就跟雪霜一样。

他把兜罗绵手展示给你看的时候,你的眼睛看的时候,你的心起分别吗?记住这时候,眼就代表身,心呢?你不是说心在身外吗?那么我的兜罗绵掌,你的眼根看见的时候,你的心有没有分别?阿难就说,我的眼睛看见你的手的时候,我的心就明了说这是你的手!佛就说了,既然你假如眼睛看的时候,你的眼睛是身体,那么心也能感知,你怎么能说心在身外呢?在这种情况下,如你所说能觉了心在身外还是不对。这就是七处征心,第一处心不在身内,第二处心不在身外。

觅心了不可得的过程中多么的累,心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祖师们说,要念佛念得没有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为什么参禅要参的不知有身,不知有世呢?为什么在诵经的时候印光法师说,诵经的时候根本不用考虑前一句什么意思,后一句什么内容,但看经一个字一个字地尽管阅去就能够开悟呢?

为什么祖师又说,佛法在恭敬中求呢?就是对于三宝为对境的时候,你是弟子礼恭敬到极致,就是忘我之际。为什么,这些密义深藏在哪里?诵经的时候不要依文度义,只要一味地诵就可以了,至诚诵就可以了。我们一般都知道说,世人知道依文解义为贵。不知道真义就在恭敬、专精、受持中。这就是我们的修行的意义,闻思修。

到底心在哪里呢?心之所在就在之求之不可得处。等你有一念求心生起来的时候。心已经就不在了。当你到处去找的时候就找不着。若言其有,不在内外中间,若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就是说哪儿哪里都是心的体现,你修因证果都在如来密因之中。不管诵经念佛,念念都在首楞严大定之内。

心就在,所以阿难不知道心在其了不可得之处,所以到处去找。一会儿说在内,一会儿说在外。以卜度思量之心去找心之所在,那等于痴人做梦一样。所以古人一听经闻法,顿见如来藏密因,彻证无生法忍。就是说一下子就找不着心之所在,咵的,把这遍法界心打开,而且悟证同时。就是经文里边不断的去说,有证阿罗汉果,有证初果,百万人天立码就证无生法忍,证三果,预流,二果三果等等不断地说。因为他咵地一下就悟到心之在了不可得之处,无心。

现在听法的时候就是越听越上心,执着的一听这个法义,马上就把这个条条框框给匡得死死的,他不匡自己他匡别人。所以在这种百般不得其解,找不着其心的这种困境中,我们末法时期的人都是困境中的人。就是不断地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连这个都不如,这种情况下才在末法时期,提倡修信愿持名之法。当下就用这个真信切愿之心,念念都在了不可得之上,随顺诸佛真实教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