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宗舜法师:问道——清明的追忆和启示

发布时间:2024-10-20 01:00:22作者:心经全文网
宗舜法师:问道——清明的追忆和启示

《问道--清明的追忆和启示》

凤凰网华人佛教原创节目《问道》的第三期,是谈清明节的相关话题,核心议题是“慎终追远”。《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何晏之《集解》解释说:“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这是说,对待父母丧的丧事和祖先的祭祀,要依礼尽哀、恭敬虔诚。终,指父母丧。远,指祖先。清明节祭奠先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孝道传统,是礼教的范畴。尽管这不是佛教的习俗,但是值得佛弟子提倡。我理解清明节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缅怀先人,感恩他们对我们的养育。
第二,正视无常,珍惜当下的每一段善缘。
节目因为时间等限制,很多东西没有办法深入说。我觉得有必要把一些问题进一步说明。

一、人死一定为鬼吗?
答曰:成鬼的可能性很小。按照佛教的观点,人死以后,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是成佛,无生无灭。第二是往生净土,脱离生死轮回。第三就是继续六道轮回。假如我们做不到前面两种,只能生死轮回,那么我们死后可能生于天道,也可能生于阿修罗道,也可能生于人道,也可能生于畜生道,也可能生于饿鬼道,还可能生于地狱道。所以人死为鬼,只是六道轮回中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天道和阿修罗道,则基本同于我们所说的“神”。饿鬼道中,多财鬼则也有很好的享受,甚至有厉害的神通,这也相对于我们常说的“神”。
对于相关差别,印顺法师在《中国佛教琐谈》中解释说:

说到鬼,本于印度的固有信仰,佛教又加以条理简别。鬼的原语为闭戾多,一般译作饿鬼。印度传说(中略)闭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这与中国传说,人死了回到祖神那里一样。后来的鬼王,名为阎魔王(或译阎罗、阎魔罗)。鬼──闭戾多也分二类︰(1)住在阎魔世界的,由阎魔王治理。(2)散在人间的,多数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这些鬼,可分三类︰无财鬼、少财鬼、多财鬼。无财鬼与少财鬼,是没有饮食可得,或得到而不大能受用,这是名符其实的饿鬼。多财鬼中,也有享受非常好的,与天神一样。这与我国所说,人死为鬼,如有功德的为神,意义相近。这是约‘人死为鬼’而说的,所以名闭戾多


依佛法说︰人间儿孙的祭祀,唯有这类饿鬼,才会接受儿孙的祭品。从六道轮回来说,鬼,不一定是‘人死为鬼’(人死也不一定做鬼)的,也可能是从地狱、畜生、天中来的。这类鬼,名目繁多。有与天象──风、云、雷、雨等有关的,有与地──山、河、地、林、谷等有关的;有高级而被称为天(神)的,也有极低贱的。名目有夜叉、罗刹、乾闼婆、紧那罗、鸠槃陀、毗舍遮、富单那、迦吒富单那等。夜叉是手执金刚杵的;罗刹男的非常暴恶,而女的以色欲诱人致死;乾闼婆是爱好音乐的;紧那罗头上有一角;鸠槃陀形似冬瓜,以啖人精气为生的。这类鬼(泛称为鬼神),高级的称为天,如四大王众天、忉利天,有些是鬼而又天,天而又鬼的(也有畜生而天的,如龙、迦楼罗、摩侯罗伽等)。这类鬼神,有善的,也要信受佛法,护持三宝;恶的却要害人,障碍佛法,所以佛法有降伏这些鬼神的传说。这类鬼神,近于中国的魑、魅、魍、魉、雷神、河伯、龙、凤等,与‘人死为鬼’是不同的。

(本期嘉宾《佛教文化》杂志主编凌海城、宗舜、主持人薛巍)

二、佛教祭祀鬼神吗?
祭祀鬼神的目的,不过出于求福与免罪两种。而常人祭祀的鬼神,往往有善恶之别。恶神固不待言,善神因为没有断除烦恼,他对于祭祀礼拜他的信徒,有时候会降福,有时候也会降祸。我们选择佛教作为皈依,以三宝为归敬的对象,根本在于转凡成圣,乃至成佛,靠的固然有三宝的加持,更多的是要自我的解脱。谄媚鬼神,可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鬼神尚在轮回之中,又如何赐予我们什么解脱?佛陀教导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那么,佛教对于先人就不关心了吗?当然不是,对此,印顺法师指出:

佛教传说的鬼神,为中国人所关切的,是‘人死为鬼’,在地狱中的鬼。受到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谁都关心死后父母等的饿鬼生活,希望有所救济,使孝子贤孙们得到安慰。首先,传来西晋失译的《报恩奉盆经》(我国又敷衍为大乘化的《盂兰盆经》)。经上说︰目连尊者的生母,堕在饿鬼中,请佛救济。佛说︰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发心供养僧众,可以使七世父母、六亲眷属等脱出‘三途’──三恶趣的苦报。这是有印度习俗成分的,但到了中国,大大的发展起来,流传出目连救母的故事,演变为著名的‘目连戏’。不过,目连只是阿罗汉,重大乘的中国佛教,终于发见了与‘地’有关的地藏菩萨。依《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特地在秽土人间,现出家相。宣说种种堕地狱的恶业,劝告在家众不可违犯。这是着重化度众生,不致于堕落地狱,而不是专门救堕地狱众生。当然,地藏菩萨神力示现,也有现‘阎罗王身’、‘地狱卒身’的。就这样,中国佛教开展出地藏菩萨救度地狱饿鬼的法门。

所以,我们提倡在清明等节日为亡者念佛(无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都好)、诵经(任何佛经都有功德利益,并非只能念《地藏经》),乃至做各种功德和佛事均好。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生活中不乏一些对鬼道特别感兴趣的人,动辄说这个有多少冤魂附身,那个有多少附体等等,乃至白日见鬼云云,神乎其神,鬼气冲天。按照佛经说法,鬼道众生原本与我们这个世界杂居,但是大家彼此不相妨碍。鬼不开人眼见人事,人也不开鬼眼见鬼事。如果想要开什么眼,恐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有没有足够心理承受能力,天天看到与鬼神生活在一起。
我想慎重告诉朋友们:念佛信佛成佛,念鬼信鬼成鬼。以相应故。习气牵引故。好乐故。

三、祭奠先人可以烧纸吗?

(一)纸钱来源于陪葬风俗
烧纸钱的风俗,是从古代以钱币陪葬演化而来的。远古重厚葬,甚至以奴隶和大量青铜器陪葬,无非是想让死者在阴间继续活着时候的富裕生活。但奴隶是主要劳动力,贵金属资源也有限度,厚葬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出现用象征人形的“俑”来陪葬,孔子甚至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起码改用俑人,比用活人进了一大步。而陪葬用铜钱(包括金银之类)的风俗,兴于汉代,并一直延续到后代。但是铜开采不易,铸造成钱后成为法定货币,大量用于墓葬,是对社会财富的严重浪费。所以历朝都有禁止葬钱的法令。魏晋以来,逐渐以纸钱代铜钱,而唐代此风大盛。如李山甫诗:“可要行人赠纸钱。”徐凝诗:“无人送与纸钱来。”佛教受此风俗影响,唐代也开始用纸钱。著名的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一行法师,在所撰《七曜星辰别行法》中明言:“皆须如法酒脯纸钱,一依向二十八宿脚下次第。”这在过去经典中,是没有的要求。

(二)烧纸兴盛于唐
最初的纸钱,是埋葬于墓中或者抛撒(包括挂)在坟头的,并不焚烧。有文字记载可查考的,焚烧纸钱大致始于唐玄宗时期。《旧唐书》〈列传〉卷八十王玙传所述,祠祭使王玙由于玄宗爱好道术,企图以祀事而得帝幸,于是每行祠祷皆焚纸钱以祈福祐。于是民间风从。宋代封演的《封氏见闻纪》说:“后汉蔡伦所造,魏晋以来,始有其事。凡鬼神之物,其象似亦犹涂车刍灵之类,古埋帛,今则皆烧之。”

(三)古人对烧纸的非议
但是,焚烧纸钱的风俗,在古代也是有争议的。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卷一十七末就感慨说:“五代,干戈贼乱之世也,礼乐崩坏,三纲五常之道绝,而先王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如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天子而为闾阎鄙俚之事者多矣!”这是明确把焚烧纸钱,归于下里巴人的“鄙俚之事”,认为天子去做,乃是礼崩乐坏的表现。要明白这里的指责,先要弄懂寒食的相关故实。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也有地区说就是清明的。按照《周礼·秋官·司烜氏》的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知周代即在寒食禁火。而民间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隐居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这个附会,大致起源于晋代。在寒食禁火之时焚烧纸钱,于礼不合。加上唐代王玙采用的焚烧纸钱的方式,在当时即被认为“类巫觋,习礼者羞之”,这样就难怪《新五代史》那么严重地指责了。

(四)佛教的烧纸习俗
佛教中记载使用纸钱,也是始于唐。受世俗影响,寺庙在做法会的时候,将纸钱挂在堂柱上,法会结束后焚烧,以飨鬼神。另外,还有两种纸钱在过去常用。一是所谓“往生钱”,即将往生咒印于纸上,焚烧给亡者,以求其早日往生净土。二是所谓“寄库钱”,民间传说,为减轻死者之罪业,死者须持纸钱向冥土府库缴纳,故纸钱亦称寄库钱。阳上之人,希望家里亡故的亲人在阴曹地府少受些罪,就多多烧纸钱供其上缴冥库。从愿望说,这两类大抵都是好的。但是焚烧经咒,佛教认为乃大不敬,所以残破经书,古代都是建塔等封存供养,并不敢焚化。往生钱是否如法,显然值得商量。而交钱免罪,类似行贿,正义之士,所不齿也。甚至后世有人活着的时候,就大量烧钱,为死后作准备,古代称为“寄库”,宋代王龙舒在《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五中痛斥说:“予遍览藏经,即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此言甚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不希望亲人为鬼,则应多念佛,少烧纸。

(五)应如何对待烧纸
我在《问道》节目中也说过,作为寄托哀思,烧纸也无不可。但是总不如念佛诵经。不过对于这样的习俗,过度反对,也不对机。我觉得可以学习一下宋代大儒邵康节的思想。卲康节春秋祭祀之时,也焚纸钱。程伊川(程颐)很奇怪,问邵康节为什么这么做。答曰:“冥器之义也。脱有益,非孝子顺孙之心乎?”所谓冥器之义,就是孝道的意思。古代殉葬之物称冥器,表达的是后人的追思之情。所以,邵康节的话翻译过来说:烧纸也就是尽孝道之义罢了。这样做或者有益,那难道不是孝子贤孙们的本来要尽的心意吗?
于烧纸钱,当如是想。

(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