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宗萨钦哲仁波切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

发布时间:2024-10-21 01:02:21作者:心经全文网
宗萨钦哲仁波切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

第十节次第与证悟

“观想自他成为本尊”,是金刚乘最微妙的修心法门之一。你已经知道它的技巧——当你幻想、计划或回忆时,就一直在用它——运用想像力,在自己心中创造特定的图像。

所有佛教修行的目标,都在除去自我。而金刚乘除去自我的方法极端聪明且具创造性,它让自我做大部分工作来除去自己——金刚乘不去粉碎自我,而设法用一个可爱、更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来取代。

佛法修行的顺序,不管哪一乘,在开始的时候都要先了解:你并不是自己所想像的样子——你不是那个名字、标签、颜色、形状等等,那些只是你的幻觉。这时候,金刚乘打开了它善巧的宝藏箱,引入本尊的概念。

金刚乘本尊都有又长又美丽又复杂的名字、亮丽的颜色和形状,还具备种种让人心动的特质,例如力量、慈悲和其他你所喜爱的一切。这些本尊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宣传术——颂扬本尊好得不可思议,你便完全陶醉在某个本尊的功德中,几乎想去探究他的来源,以及现在他位在什么地方。在你完全迷失之前,要提醒自己;不要以为这些金刚乘本尊是实存“在某处”的掠夺者、惩罚者或奖励者,而在外面乱找。

在精巧地建立起这位不可思议本尊的美丽概念与形象,又吊足了你的胃口之后,金刚乘便接着说:“你就是本尊。”逻辑上,这很有道理,因为你具有佛性,真正的你是大慈、大悲、大力等等;而那个有限的你、那个错误地观想成自己的你,根本就不是你。你的实相是没有限制的、无边无际的,因此把本尊当作你的自我形象,比你凡夫的形象更能精确地代表真正的你。

透过观想的方法,有意识地创造新的自我形象的过程,“有限的自我”形象便逐渐地被“无限的本尊”形象所取代。这种修心的方法不以打击我们的倾向来建立新的串习,而是故意创造一种更吸引人、更接近我们真实本性的习惯模式,来软化既存习性的坚固性与僵化性。

它是对于我们的佛性,譬如慈悲和其他无尽功德的一种实际宣传。

人类的心完全是条件式的:现在的你是由过去你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金刚乘给你一种新的限制,它用一些比通常的幻觉更接近本性的观想,取代你习惯上看待事物的方法。不仅对你本人,还包括你住的地方、周围的环境、生活里的混乱,一切外内构成你现象界的所有事物,都以金刚乘的方便转成坛城。

坛城也有取代的意思,因为它以更接近实相、纯净与神圣性质的观想,来取代目前你对于世间所持有的概念和印象。

最重要的是,金刚乘不只处理心的问题,也处理身体的问题。“转凡夫身为本尊身”的这种想法,是以这样的理论为基础的:一切存在“外面”的事物——包括快乐、不快乐、美、丑等等——都是自己想像和概念的产物。这些概念,在我们心中创造了特定的习惯,当这些习惯愈来愈坚固的时候,便化现在粗重与物质的层次,例如我们所谓的感觉(例如冷热等)与形相(例如美丑、大小等)。我们粗重习惯的聚集体就是所谓的身体,细微习惯的聚集体称为心;就像心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根据空性的理论,身体应该也能透过修行转为清净。

修行“观想”的方法很多,这全都须要从具德上师得到个人的教授,因此不适合在这里说明。一般而言,观想要把你的凡夫境(或凡庸相)转为本尊相。这种技巧不只能让你舍弃对于自己形相的平庸概念,还能够作为修止的法门,因为你必须留意许许多多的细节;同时,它也培养修观的洞察力与觉照。平常我们相信,关于身体方面,我们多半困在目前的状况里,这就是我们受苦的原因;而本尊观能帮助我们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因为没有东西坚固或真实地存在——这是观的层面。

通常你可以自由地运用观想的技巧,把观境的大小和数量加以改变:有时候,你观想坛城和本尊比山还要大;有时候,观想得比一粒谷子还要小;有时候,可以把自己同时观想为上千本尊;有时候,则观想为许多不同大小的本尊同时出现。你可以观想自己每个毛孔中都有完整的坛城,坛城不比以前小,毛孔也不比平常大,然而每一个在另一个之中——这相当于观想自己在做密勒日巴曾做过的事:密勒日巴进入牛角中,显示出他不受大小、内外等等二元对立的束缚。这一切的观想技巧都是帮你达到无二境界的心理训练。

想要创造出完整的观想,有时候是十分困难的,就像要烧一个灌木丛一样,你不能光拿着一支火柴跑来跑去,点燃几片树叶就希望能达到目的;但是,假如你把落叶堆在树底下,再收集一堆干草和小树枝,要点火就容易多了,这样一来,就可能一生起火来,烧尽那个树丛。根据相同的理论,观想上也有个技巧,就是不要去观想本尊全部的细节,而只去观想某个特别的部分。这样做是因为人体靠近中脉某些特定的点,例如第三眼或是喉莲花,具有类似点火的功能;如果你集中注意力观想那些点,一旦它们点着火,观想便能遍及各处——在你念完收摄之后,就更能了解这个意思。

“收摄”是关于脉、轮、气、明点的教法,因此它比生起次第更内在化。通常都认为身体次于心,心被认为是力量大又具主控性的脚色,而身体则是心的奴隶。决定要这个、不要那个,试图移动天地以满足贪欲的是心,而不是身。通常心向哪里走,身体就跟到哪里,所以大部分佛教的修行都只放在心的上面,然而金刚乘却同时与身体和心打交道。

修身体的一种方法是透过本尊观。然而,本尊观似乎有点造作或虚假,因为你要把自己想成一位很大的蓝色本尊,三面六臂六脚——这表示本尊观仍然受到颜色、形状、数量、大小等二元对立所束缚。

收摄也用身体为道,但比本尊观实际很多,因为它没有很多造作的观想。就相对层次而言,脉、轮、气、明点确实存在我们体内,我们看得到的血管,是这个系统中最粗重、最可接触的部分;较微细的脉,因为极细小,所以看不到。就好比心,一般是看不见的,然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心也粗重得几乎看得到——就像爆发的情绪能显示心一样。同样地,当形相变得更粗重的时候,它就比较能被接触到,现出形状、颜色、大小等性质;在较精细层次上的相,对平常或粗重像眼睛等器官,是不可见的,因为只有精细的主体才能感受到精细的客体。

身体愈来愈精细的时候,身心之间的分别就愈来愈少。了解心创造了身体是很重要的,不过却不像大乘所说的“万法唯心”,而是照字面的意思:当心的串习累积得愈来愈厚的时候,它们就变得愈来愈粗重,衍生出精细的形相;最后,随着精细形相愈来愈不精细,就形成粗重形相。

身体内除了粗重形相之外,还包括由脉、轮、气、明点所组成的微细身,微细身推动心并且制约贪、瞋等烦恼。气就像匹盲马,心有如残障的骑师,脉可以比做扭曲混乱的道路。笔直地坐着,能使纠结的脉解开、扭曲的道路拉直;特别的瑜伽修行,可用来打开脉中形成的结。然后,由于道路不再扭曲不清,盲马就能没有错误地沿着道路奔跑;这也表示,这个残障骑师——心——更受到控制,圆满次第(或收摄)修持微细身,更能把它转成修行之道。

依照某些密续,整个外在世界,日月等等,也存在我们身内,好像一切外在事物都有内在的对应(难道宇宙是我们串习的产物或者是某些微细物的粗重相?)。例如,明点与血液相当于内在的日月。色即是心(心在这里代表什么?大乘的万法唯心见与金刚乘串习变得粗重的见地有什么不同?你认为是哪个呢?),内在不但有外界粗重的形相,还有字母。

脉或所谓混乱的道路,可见的粗重相就是皮肤下蓝色的脉,但是真正的脉是字母。我们用来组成文字的字母,是存在我们体内精细字母的一种极粗外相,这些字母并不是中文、藏文或英文的字体。我们并不是在谈ABC或其他象征性的文字,而是谈它们的起源

。它们在人类之内,而且是想像的基础,能创造具有意义的声音,并能够创造一种习惯:把某种特殊的形状称为A或B,并使它具有意义。这些字母慢慢发展成沟通的形相,例如哭泣、写作、说话等,同时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根源。

有一些特殊的呼吸练习和其他的技巧,可以使沿着脉流动的明点增长。有些呼吸的练习和相似的教法,不仅教行者修止,还试图把气导入中脉。中脉和脉有些相似——人体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脉。

有些脉集中在肚脐附近,就像十字路口一样,在这里有一个字母。瑜伽士有时候把气与注意力导向这个地方,就能体验地狱道的痛苦。能够这样做,可能是因为地狱道和其他道并非存在于外面,而是我们想像的结果——地狱道只不过是你瞋心的反映。当你生气的时候,身体一定有某种感觉,如果能把这种身体的感觉引入修行之道,一定是很有用的。我们应该感谢金刚乘让修行容易了很多。

有些金刚乘行者每天都经历六道。他们到地狱去体验地狱道的感受,又到天道去待一会儿。对于金刚乘的行者,培养出离心是最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想要体验什么就能体验什么——他们只须把气和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就会产生结果。如果你在某人腋下搔痒,他自动地就会发笑——尽管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搔那里就会笑。因为某些脉的关系,当你搔他的腋下,他的注意力便到了那里,他的心便驾着气经过脉到达腋下,心一到腋下,自然就会发笑,感到很快乐。很讽刺的是,迷幻药和酒精能产生的效果,与收摄是相同的原理。

和大乘修行以及理念不同的地方,是在金刚乘的收摄:心不是单独的,它有一匹可骑的马,有一条可以走的路。由于气和脉比心粗重很多,所以这可能是最“真实”又最能触及的修行法门。你呼吸的时候可以体验到气,也可以透过皮肤看到脉,但是心比气脉要精细很多,因此很难掌握。和其他禅定相比,收摄很容易修、很大胆,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善巧方便。

许多人想像的成佛,意味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拥有想要的一切;除此之外,还能绝顶聪明、豪富盖世,能看到一切的事物、知道一切的事物。也有人认为,成佛就像是把自己的灵魂并入宇宙灵魂中,把一切都抛在身后,超越这一切;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可能会怀念这一切,因而对于成佛或许不是很感兴趣。

成佛就是了悟实相。因为那只是了悟与否的问题,所以程度从很少的证悟到完全的证悟都有——也就是说,证悟有等级的差别。

你可能会认为,当你完全证悟的时候,就可以带着一股怀旧的感情回头看着过去所做的事、吃过的饭和老朋友等等;在这样的想法中,似乎连完全证悟都无法让你完全满意。事实并非如此,由于证悟超越时间,所以你没有可以回忆的过去,也没有可以计划的将来,就连现在的概念也不存在。换句话说,完全证悟就是完全的状态,你完全地明白了。完全证悟就是完全超越种种束缚你的染污缠结,因此,这是毫无忧虑的境界。

完全证悟之前,部分证悟的阶段由情绪和其他干扰净化的程度来决定,而净化的程度也决定了成就的程度。事实上,净化与成就是同一件事。净化的程度或成就的程度,可分为五道与菩萨十地。

你的心愈细微、愈精纯,就愈有力量,这表示你支配自心的程度愈来愈大。精纯的心便是不受干扰的心,心愈粗重,干扰就愈多。较少干扰,代表心较为赤裸,心愈赤裸,就愈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有更大的智慧、更高的成就、更少的障碍。赤裸的心,因为没有障碍,所以非常有力量;干扰愈多,心的潜能被阻塞得愈多。不同的菩萨地,也可以用所剩下的干扰或不清净的程度来分类。干扰指的是二元对立、贴标签、制造幻觉等等。幻觉停止的时候,你便成佛了,这并不表示你变得形同木石,像是桌子、书本或是椅子。从佛陀的观点,亦即从证悟的观点来看,凡夫几乎就是形同木石的人;实际上,我们因为不断超过负载的念头和感觉,所以变得麻木,太多的干扰让我们几乎没有感知能力了。我们的心只有一小部分在运作,就算这一小部分,也像是机器人一样,依照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来反应;而我们真正的才干、力量、自心真正的特质,都一直隐藏着、受到压抑,从未展现出来。当你证悟的时候,情绪和干扰不再存在,因此你就更有活力。

情绪和干扰一旦消失,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了。密勒日巴能够进到牛角里去,因为他超越了二元对立,不受时空等次元限制,他超越了名字和标记,这就是所谓的“全知”——是知道一些东西的反面。如果你知道什么,就有二元分别;因为有个知道者、有个被知道者,而你永远都认为有上百万更多的事物须要知道。

知道一切事物的这种全知,会产生绝对的干扰,因为能知的人会被无数的相对事实所压倒、所淹没。它会造成负面的超越二元,因为二元只是二,而这种知却是“万元对立”或“亿元对立”。只有当你超越了种种的分离、不同与类别之后,才能到达真正的全知,成就遍知智慧;那时候,你明白了一切事物的无二本性。这与“知道一切”并不相同,因为“一切”是指很多东西;而“一切的本质”并非很多东西,它甚至也不能算是一样东西,因为它超越了数字与计算,无可言论,难以思议。就是如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