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
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而《无量寿经》里面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菩萨戒》里面说:我是已成佛,汝当成佛。我是已经成佛之人。汝今当成佛,当有两义。一般人把这个当下,当成说我现在还不是佛。当下的意思是现在过去未来心。一旦你明了,你当下就是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俱足。这句话讲的挺有意思。相信你当下是佛的时候,你的戒品俱足了。这个意思只在菩萨戒里有,比丘戒里都没有。证明菩萨戒并不是小乘戒法,不是一个次第的戒法,是一个当下。他是一种果位上的说法,并不是因位上的次第说。其实菩萨戒不叫戒,菩萨是讲信。打个比喻来讲,修微浅之小善法具足菩萨性。就是说你把一根草拿起来放在路边,也具足了菩萨性。如是信者菩萨戒即已具足。不要认为微浅之善法他不是佛。但在没觉悟之前,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修十善业。一切善法,大家都认同的善法。善法就是舍的意思,善就是舍,善就是无我。善就是佛,善就是戒。善就是跟佛相应,跟菩萨相应;跟舍相应,跟布施相应;跟无我相应,跟戒绝对是相应的;善跟报身是相应的;善是跟法身相应的。善里面是一种利他、舍我。舍我就是空性,利他就是报身。舍我就是空性就是法身。所以这一念善,乃至这一微浅之善具足菩萨性。
菩萨性是什么?法身报身。就是法空,法身空性,空性里面也就是菩提萨埵,就是具备佛的法身,上会于十方诸佛,下会于十方众生。能跟十方众生心相应,能跟十方诸佛相应,就是这一念善。所以这一念善当下的体就是菩萨戒,而菩萨戒具足了佛戒,佛的法身。具足了报身戒,就是菩萨性。菩萨性跟这个究竟法身性,这两个法性都具足了是为善。所以这两个合在一起就叫作菩萨。菩萨当下这个善的体就是戒品已具足。大家认真的把这种思想思维一下。一般人总认为我作小善,进而作大善,乃至把我全部舍掉,变成空性,这个小善是人天福报,这完全是自己的概念。你要认为这是人天福报,这就是人天福报,你要认为这是佛,这绝对就是佛。你要认为这是菩萨这绝对就是菩萨。如果你认为这是恶,这照样也是恶。所以这一念善完全是自己意识里面产生对他的觉悟
。所以你觉悟到这一念善是菩萨性,是究竟无我的,知道这个善本来就是利益众生的,知道这种善本身就是一种布施,知道这种善本身就是空的意思,无我的意思。就是戒的意思,就是佛的意思。就是法身就是报身就是菩萨之体。所以只要你做微浅之善法,必然就会于菩萨戒。所以,我是已成佛,汝今当成佛。常作如是信。相信的信,你的戒品就已经具足了,绝对的具足。证明这个戒是什么呢?菩萨戒是无相之戒,不是我执着的那种小乘之戒,五戒之戒人天之戒,他要认同同样做一件善事,一个是具足比丘戒,一个是具足小乘戒,一个是具足大乘佛戒,也就是具足菩萨戒。所以我们受菩萨这个体,完全是信。信的体里面是没有大和小的。所以在此世界做微浅之善法,你要相信具足菩萨戒,乃至于你生出一念信都具足菩萨戒所以叫菩萨的信心。里面是没有真实的戒相。他完全是心、性。性格的性。菩萨戒讲心讲性,心跟性不是你受,是你本来具足的,你舍不掉,菩萨戒是舍不掉的。也不是你得来的,也不是你舍去的。是你跟他相应了。他是本来具足的。是圆满的,法身报身是圆满的。只是你的心觉悟了,他就相应了。你不觉悟,就好像跟他背靠背。事实上还是在一起的。如果离开了菩萨戒,我们就没有了。那菩萨就灭亡。菩萨戒在一切处,所以菩萨戒是宇宙性,宇宙的真实处。法界的真实处,也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水星都具足菩萨戒。我们在菩萨戒里面也就在菩萨性里面,也就是在菩萨功德之中。所以没有菩萨戒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了解你吃饭、穿衣、睡觉,过堂、上殿、做佛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这一切都是菩萨戒,都是菩萨的心。菩萨戒无我的菩萨戒,都是菩萨的信心。所以离开菩萨戒,大家想一想。这个社会上只能产生战争,离开了菩萨戒这社会上只有战争。离开了菩萨戒,人不会孝顺父母,敬重师长。离开了菩萨戒社会上没有人做善事了。乃至于一根针也不会拿。你说这个社会会产生什么?彻底的灭亡、毁灭。所以离开了菩萨戒这个社会上不能生存了。所以这个社会上一定是菩萨住世的地方,这个社会到处都是菩萨,菩萨遍于法界。我们把他起个名字好像叫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这是我们世间人起了一个名字而已。事实上这都是在菩萨戒里的一个体,所以我们孝顺父母,尊重师长,修十善业。都属于菩萨戒体的。我们得到这个体就得到了戒相。这个戒相就是心,我们的心就是无我,无我就是善法。所以善法就是菩萨戒。所以你再思维一下,如果你用这种思维再来思维净土就很好思维了。菩萨住在哪里?菩萨都住在佛的功德之中,没有一尊菩萨不在阿弥陀佛功德之中,按照究竟的说法,一切菩萨都是阿弥陀佛的功德。
何为菩萨?菩萨就是菩提萨埵。什么叫菩提萨埵?法身空,报身有。报身从哪里来,报身是众生执着迷惑,是来自于众生的妄想,动念。而菩萨心建立在众生的动念上面。产生了这种报身。除了众生动念的地方有报身之外,再找一个报身就找不到了,众生动念处报身显现处。如果在众生动念的地方另外还找的到一个报身吗?找不到了。所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么为什么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很多人都认为阿弥陀佛先把光明修好了之后,送给众生。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是众生动念,佛即应之。是有众生存在,才有阿弥陀佛的报身存在,如果没有众生存在,阿弥陀佛的报身就没有了。阿弥陀佛的报身彻底建立在大悲体,而大悲之体是建立众生,没有众生哪来的悲心呢?阿弥陀佛每发一愿都在众生心想的地方,所建立的大愿,所以阿弥陀佛的大愿都在众生的心想动念处安住,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菩萨,十方诸佛菩萨全是阿弥陀佛的光明。我们过去常常讲的这样的一句话,每一尊菩萨在成就的时候都同样说这样一句话:我无量劫受佛接引。这是一句觉悟的话。
受菩萨戒的人都要同时体会到这一点:我无量劫受佛接引。受菩萨的恩惠,菩萨就是为我们的兄长。所以觉者就了知,我们这些迷者不知道。知道的人就领我们知道,这叫作菩萨。菩萨知道我所拥有的,菩萨也是众生,我拥有的是佛的功德。菩萨拿佛陀的财富建立他的庄严。然后他来度化我们,他的庄严并不是他当时接触了阿弥陀佛的庄严。他是觉悟阿弥陀佛的庄严,就像无量寿经里讲:我十劫以来受佛庄严,我无量劫受佛接引,四十亿菩萨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他在此世界干什么呢?令众生修普贤之德。什么叫普贤之德?德者佛也。会于诸佛。普贤之德,普贤之德是于众生心心相应。德者来自于佛,就是上有佛存在下有众生存在。他的中间是究竟无我的就叫作德。普贤之德就是德者道意,道着佛意,佛者就是道的意思。道者就是德的意思,德里面才产生普贤。无德者就不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所有的德都是来自于佛。所就是四十八愿的其中二十二愿,叫普贤之德。而这些普贤菩萨之德从哪里来呢?受佛的神力,被佛接引以后,到十方世界。接阿弥陀佛的这神力。遍满十方世界修普贤之德。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差使。所以他到人间来都是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影响,他所拥有的功德都是佛陀圆满的财富。所以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普贤菩萨来到世间,以阿弥陀佛为德。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他度化众生的时候,他以阿弥陀佛的功德庄严自己。就叫普贤之德。所以他称为普贤菩萨,如果他自己有普贤之德的话,那就没有阿弥陀佛了,这种人是无德之人,心中无佛。无德之人认为我有多大的功德,认为我要度众生,没有菩萨这样讲。没有菩萨这样说我有很大的功德,我要救度众生。菩萨都是讲我无量劫受佛接引,我乘佛神力。有一部经典讲,妙法莲花经里,所有的法身大士,都是拿着佛陀的财富来利益众生。
妙法莲花经讲的很清楚。所有的法身大士,他乘佛的大愿,没有佛陀的大愿,他不可能救度众生的.你这样会一下,就知道菩萨事空相空,就是理空事空。他所能到娑婆世界建立的大悲心,都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的真实体,所以来到世间。我们从这里面可以观察到,你当下的本体里面具足菩萨戒的性。我们在修善法的本体,一定要知道这就是菩萨戒。菩萨戒要不要受呢?菩萨戒要不要受?菩萨戒不是受,菩萨戒是一种信,完全是一种信。如是你受到菩萨戒,谁都没有权力给你菩萨戒。菩萨戒只有毗卢遮那佛给你。把菩萨戒翻开来看看,只有毗卢遮那佛于莲花藏世界,光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给我们讲。毗卢遮那佛是我们的法身,法身是一切共处。我们大家共一个法身,法身是我们都具足了,是我们本来的。不是某一个人能给你受菩萨戒,菩萨戒是从我们性里面出来的。菩萨戒不是受而信。菩萨戒讲:我是已成佛,汝今当作佛,常作如是信。
信的时候你就得菩萨戒,像观世音菩萨就没有受菩萨戒。他就信,信大悲之体。观世音菩萨闻说大悲咒。从一地菩萨直接到八地菩萨,他没有受菩萨戒。他没有受什么戒律,直接到八地菩萨的功德。大家知道我们净土法门。为什么不分出家和在家呢?不问受戒和不受戒,在这里面讲菩萨戒自得。因地上的一些,在这个地方去受戒,受比丘戒受菩萨戒。都是在摄受众生的因地上的一种。这些是救度什么一些人呢?对佛没有信心的人,给一些戒律。因地上修八关斋戒,出家在家修种种善法。都是因为不信佛故。没有信。给他一个安住,人天福报。信的人又不知道怎么行?如果真正相信的人绝对知道怎么去行。知道怎么去行,绝对不会犯任何过错的。不孝敬父母,自然会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本来就是菩萨的功德。你对父母有利益本来就是菩萨的功德,自然会对他利益。在你心里不是在孝敬父母。你认为是菩萨戒的体,就是佛性。认为就是佛性的时候,哪有菩萨戒的概念呢?哪有我孝敬父母的概念。孝敬父母的概念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如果你了解实体的话,这个名字是安住我们在凡夫地里一个心性而已。如果你不讲佛性的话,再孝敬父母也是人天福报。金刚经里面会这个意的时候,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所谓山河大地,即非山何大地,是一合相。为什么说山何大地并非山河大地,是一合相。就说是佛好了,为什么说是一合相呢?就是要我们悟到空性的道理。在净土法门里面说法就不一样,在菩萨戒的体里面也就不一样。他说孝顺父母,尊重师长都是菩萨戒。当下就跟菩萨戒相应。因为菩萨戒是这样做的。这里面有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的体相应。如是行要跟信相应,或信受或称名,称名就是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相信接受这个体是菩萨戒。菩萨性都是佛的法身报身里显现出来的。如果你是这样信的话,信是体他的体。称名跟信受哪个重要?或信受或称名,称名是第二。信受阿弥陀佛的体,或称名就是赞叹。就是内心欢喜,就像世间一个拍马屁的人一样。说师父讲话真好。就跟着师父后面洗衣服……。一般人说拍马屁,他有信在里面不一样。有信的人不是拍马屁。没有信的人绝对是拍马屁。没有信的人跟着后面,他有意图。他要得到什么东西。有信人觉得师父珍贵,他觉得这里很珍贵。他就跟着后面走。
信是主要。没有信的人就迷惑了,有了信的人,他就不一样了。信是第一,称名是第二,如果你不信的话,没有用。信是信他的体,称名是称他的相。念阿弥陀佛,没有信的人再念也没有用。印光大师说念得水泼不进去也没有用。我们这信很重要。信就是戒,信就是佛的体。信就是一个当下的问题。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若人无戒者,不能闻此法。明明讲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我们观察自己好像有戒。因为你没有信,当然没有戒律。你把地球放在手上也没有戒律。你把所有的善法都做完,一天到晚能坐哪里不动,这也不是戒。没有信都是大外道,没有信做日食一餐,夜不倒单,把所有戒全部持好。如果没有信都没有用。信才是真正的戒,可以说没有信者是没有戒的。现在没有戒的人。净土法门就这样好,他是从信下手的。难信之法,修密宗的里面讲戒律的时候一定要讲信。如果不讲信的话,这个就麻烦。讲戒的当体是让我们怎么样对戒生出信心出来,讲信的时候一微浅之善法做了都是菩萨戒。我们要受的一定是受菩萨戒,受菩萨戒受佛戒。一般的戒律我们不受的。人天戒我们不受的,乃至比丘戒我们都不受。我不承认我常福出家是比丘戒,但我承认我受了菩萨戒,我受佛的戒。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我闻到净土法门,我们叫清净。什么清净?清净有戒者,方能闻此法。清净就是信的意思。信就是当下的这体具足佛心,这个才是清净。清净不是说坐在那个地方不动,这叫清净。这个跟信上的清净。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