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2上首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承接前面说往生极乐国的,岂只是不退,还有一生补处菩萨不可计算,是深劝求往生啊。所谓一生补处,就是只有这一生,候补佛位,就是等觉菩萨啊。
所谓深劝求往生,就是往生都不退,已经超过其他国土,还有很多一生补处,可算是超越殊胜,达到极至啊。所谓只有这一生,就是娑婆世界修行,舍身受身,千生万生轮回,没有穷尽。甚至证到三果阿那含,还有生死,直到阿罗汉果地,才断后有,虽然断后有,不能成佛。这里只有这一生,就候补佛位。前面如护明菩萨(释迦佛成佛前),后面如慈氏弥勒菩萨,是菩萨的极位啊。又大本《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国的,都具有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义,都是一生就补佛处。”根据这点,就如储君(太子)暂时在东宫,必定继承皇位,不是其余百官转展升迁,只是位极人臣可比啊。这样的菩萨,都要往生净土,那么轻视西方,太不自量了。
问:极乐世界的观音菩萨,依次应当补佛位,然后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之后,没听说有候补的。现今说一生补处很多,什么时候补呢?又一生补处,是菩萨地的尽头,住等觉位,如星星中的月亮,哪有很多在极乐国?答:一生补处不必是一定补阿弥陀佛。十方世界无尽,诸佛涅槃无尽,一生补处菩萨也是无尽。住在极乐国中,等待候补,怎么不可以?又诸佛尚且如微尘,没有穷尽,何况菩萨,那数量很多,不用怀疑啊,如大本《无量寿经》中说的。
大本《无量寿经》说:“佛告诉弥勒菩萨,这娑婆世界中,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往生极乐世界。每一菩萨已曾经供养无央数的佛。如弥勒菩萨,诸小菩萨,不可计算。他方世界,第一是光远照佛国,有八十亿菩萨,都应当往生。第二是宝藏佛国,有九十亿。第三是无量音佛国,有二百二十亿。展转至十四佛剎土,以及无量的佛剎土,往生极乐世界不可计算。”只说佛名,穷劫也说不尽,何况那菩萨应当往生的?说如弥勒菩萨一样的一生补处,就有很多,更可以证明。
如前面的依正二报,或经文中有,本愿中没有。或本愿中有,经文中没有。互相对照没有妨碍。
如果根据仰慕佛发愿,满愿成佛,那极乐世界种种功德,都是阿弥陀佛愿愿成就的,都应契合。现今说明互为有无,文字虽然有点差异,但意义却是具足啊。又如法藏的愿说:“我作佛时,剎土中的诸天人民,一切万物,都是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没有能称量的。虽然有天眼,不能辨清名字数量。”这样看来,那正报依报,没有不包括的,不可以拘泥文字而限制了意义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决定成佛,是一生补处的意义。
圭峰禅师说:“现今知道心是佛心,一定作佛。然而本来成佛,不是作的。那么只见始觉是新来的,不知本觉固然有。”可以说是补佛决定补,成佛实际不成。
22正示愿行令知修证
有四部分,(11)发愿,(22)起行,(33)感果,(44)结劝
(11)发愿
有二部分,111劝发愿心,222出其所以
111劝发愿心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前面陈述依正二报,现在说众生听到了这个事,应当发起大愿。愿往生极乐国,这是第一重劝,后面是反复申明。
所谓第一重劝,就是经中反复劝闻,劝信,劝愿,总共有四次,这是最初一次,这是听了依正庄严胜妙功德的说法而发愿啊。二说“闻是说者”,是听了一心持名决定往生的说法而发愿啊。三说“闻是经者”,是听了持名佛护不退菩提的说法而信受啊。不说愿,因为信受就是愿。四说“若有信者”,是总结听了深信,信有愿者没有不往生的说法而发愿啊。越听越深信,愿越来越恳切,语言虽然反复,意义不雷同。佛怜悯众生情深,诲人不倦。
又听闻包含信的意义,愿包含行的意义。信愿行三事资粮,这里都备齐了。
听了然后信,不听那信从哪里生起?愿然后行,没有愿那行从哪里起步?下文的信行,这是本原。信行愿三事,是净土的资粮,充足没有欠缺。
又愿的力量,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净土,也是由于愿力成就。临终往生,只有依仗愿力。三界因果,都是随愿力。诸大菩萨,都愿往生。
所谓阿弥陀佛的净土,就是法藏在因中的四十八愿,成就了今天的佛道,广度众生。那么如来无尽的功德,都是从愿生起,所以说不可思议。所谓临终往生,《普贤行愿品》说:“是人临命终时,一切诸根,全都败坏,以及亲属威势,象马珍宝等,全都散灭。惟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在前。一剎那间,就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说不可思议。所谓三界因果,就是愿受天乐,就有贫母上生天道。愿作冥王,就有五岳神治鬼。种种随愿,不做而成事实,所以说不可思议。所谓菩萨愿往生,就是普贤菩萨的偈颂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甚至愿蒙授记,广利众生等。至于文殊菩萨发愿往生说的偈,也是一样:“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剎。”与普贤菩萨好像很符合。其他如天亲菩萨、龙树菩萨等,多得难以细说,所以说不可思议。
按理说,那么自性还归本体,是愿生极乐国的意义。
如果知道本体不离当处,就不是往生十万亿外的佛国,而是往生自性唯心的佛国罢了。虽然说十万亿路程,哪里移动过咫尺半步?所以说“不劳弹指到西方”啊。如果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随缘轮转,就是穷子流浪他乡,应回故里。
222出其所以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这是接着前面征起,为什么教人发愿生极乐世界?因为极乐国是诸上善人同会的地方,能往生极乐国,就是加入这样的胜会,所以应当求往生。
征有二个意义。一是娑婆世界也是佛邦,何必远离故国?二是十方有无尽的佛剎,为什么偏要向西方?所以征那个理由。现今综合回答,又有三个意义。一是有的国土,人畜生饿鬼地狱共居,未必都是人。二是有的国土,虽然纯粹是人住,未必都是善人。三是有的国土,虽然是纯粹的善人住,未必都是上善的人。现在这里说的“诸上善人”,不只是人中的善人,也是善人中的善人啊。如前面列举的声闻菩萨,以及一生补处,等等诸上善人。如今能往生,就与他们俱会一处。所谓观音势至,把手同行,文殊普贤,亲如胜友。比如登龙与瀛这样的事,世间希有,所以普慧大士求登记入莲社,何况凡夫?选择住处邻里要有仁者,何况学道?这样的胜会,可以不愿参与吗?
问:往生极乐世界的,各类不一,怎么能都称为上善?答:因为都不退转。
所谓各类不一,就是说有圣有凡,有大有小。上中下品,分别有序,是省略那中下,都说上善,所以这样问。这里说明众生往生的,都是阿鞞跋致(不退),那么究竟都成无上正觉,是佛的境界,所以没有分别啊。
按理说,那么自性万善同归,是同会一处的意义。
百川会归一海,众景会归一空,诸上善人,不会归在这里,又会到归哪里呢?
(22)起行
有二部分,111拣余行,222示正行
111拣余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承接前面说凡夫成群容易加入,善人聚会难以亲近,何况最上善人的聚会,怎么可以少善根少福德而得往生啊?其中,灵芝元照律师认为善根是正行,包括持名念佛。认为福德是助行,包括净业三福。海东却总体认为多善根多福德是正行,就是发菩提心。认为少善根少福德是助行,就是执持名号。二个意义相互违背。这里双双会合来说,就是要往生极乐国,须要多善根多福德。这里持名念佛,就是善中的善,福中的福,正所谓发菩提心,而能往生极乐国的大因缘啊。
所谓相互违背,就是一个是信为持名念佛属正行,一个是认为持名念佛属助行,二个说法矛盾。而这部《阿弥陀经》的大旨,正好重视的是持名念佛。如果持名念佛是助行,那下面文字“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意义怎么说得通?助行是持名念佛,绝没有这个道理。又灵芝元照律师把《观经》净业三福配这个福德,那么第三福的发菩提心,就成了助行,与海东的菩提心是正行,二者也是矛盾的。而《观经》把三福作为净业正因,那么助行是菩提,也没有这个道理。这里双双会合来说,还是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又以持名念佛为发菩提心,那么双取两家,就会合了他们的意义啊。所谓善根,就是《观经》中,就如前面说的第三福是发菩提心。大本《无量寿经》中,就是三辈往生,都说发菩提心。根据这点看,那么发凡夫心,就是没有善根。发声闻心,不发菩提心的,就是少善根啊。所谓福德,《观经》中,就是孝养父母等。大本《无量寿经》中,就是修种种功德等。根据这点看,那布施持戒等,甚至立寺造像禅诵苦行一切福业,舍弃不作,就是没有福德。只作这种福,种人天小果有漏的因,就是少福德啊。所谓善中善,有五个意义,因为具足《大智度论》的五菩提心。一是发心菩提,是说在无量生死轮回中,发大菩提心啊。而持名念佛,正是在凡夫的生死心中,生起大觉悟。二是伏心菩提,是说断了种种烦恼,降伏了妄心啊。而持名念佛,就是正念才彰显,烦恼自然灭了。三是明心菩提,是说明了通达诸法实相啊。而持名念佛,正是就这一心,明了一切诸法实相。四是出到菩提,是说证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达到萨婆若(佛智)海啊。而持名念佛,就能证得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快速超脱生死,趋向一切智。五是无上菩提,是说坐道场,成最正觉啊。而持名念佛,就得不退转地,直到成佛。又《海东疏》引用《菩萨心地品》说:“诸菩萨初发心,能含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
。”《瑜伽师地论》第三十七卷说:“菩萨所集善根,以纯一净妙信心,回向无上菩提。”梁朝《摄论》第十卷说:“所作善根,都回向无上菩提。”这些都是以菩提为善根。而这部《阿弥陀经》持名念佛,正是回向无上菩提的善根啊。因为阿弥陀佛,就是无上菩提。那么善中的善,名叫多善根啊。所谓福中福,也有二个意义。一是阿弥陀佛是万德名号,一称名号,万德齐圆,不求福德,福已具备。二是因为持念力,自然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用来修福,福容易集累。所以福中的福,名叫多福德啊。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