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6 本来无一物 正是顿悟修行之处

发布时间:2025-01-12 01:04:38作者:心经全文网
怡僧法师:《六祖坛经》行由品直讲6 本来无一物 正是顿悟修行之处

《六祖坛经》行由品 直讲6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六祖大师在东山寺槽厂加工米。过两日有一个小沙弥路过碓房,唱颂神秀大师的偈颂。惠能大师一听就知道做这个偈诵的人没有见性。

虽然没有听到五祖大师的开示,但六祖已经开悟了,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宗趣,所以早就知道这个意思了。

【遂问童子曰。诵者诃偈。童子曰。而这猲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

六祖大师问,小沙弥你诵的是什么偈

?这个童子说:你这个南蛮子,你知道什么啊,没有文化还懂这个吗。弘忍大师说了,世上的人把生死看做大事,我们众生迷妄在贪嗔痴当中轮回生死,要解决生死大事,欲得传付衣法。

有释迦牟尼佛传付的正法,能令人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能了生死。所以让下面学佛法的人作个偈颂来看。如果悟了佛法的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大师在弘忍大师廊前写下了一个偈颂,弘忍大师让大家唱诵,要好好学习按这个偈颂去修行。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弘忍大师说依照神秀大师的偈颂: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样去学习这样去修行,不堕恶道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

六祖是明白人,知道这个偈诵不彻底。我们本来觉性是清净的,人们的修行是在清净的觉性当中又出来一个修行,去扫烦恼,所以这个不究竟。

六祖说我要诵这个偈颂只能结来生缘,结个缘,种善根,了不了生死,只能种善根。

时时勤拂拭—是用我们的菩提心去掉我们的烦恼心。

菩提心能去掉烦恼心吗?永远去不掉。因为你那个菩提心是你执着的我执,它还是烦恼,用烦恼对付烦恼,它虽然解决不了问题,可是能解决烦恼的问题。因为你在对制烦恼呢,烦恼不会升起来,虽然灭不掉,就像石头压草,烦恼就像草一样,如果石头掀开的时候草还会长的。

没有除根,所以说结来生缘。

【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我在这加工米八个多月了,还没有去到过五祖大师堂前呢,望上人,六祖非常谦虚,叫这个小童子为上人,你把我引到偈前,我去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我这个广东猲獠,没有文化不认识字,请善知识给我读一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正好旁边也有人,有个江州别驾。

江州:州名,晋朝时置,隋朝改为九江郡,唐复名江州,就在江西。江西全省及湖北省的老武昌及其附近各县皆属之。明清两朝均为九江府,今江西省九江县即江州旧治地。别驾是官名,是州刺史的佐吏叫别驾。

当时他在旁边,叫张日用,便高声读起来了。

【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听江州左刺史读完神秀大师的偈颂,六祖说,我也有个偈颂,我不会写字,请你给我写一下。刺史说,你也能做偈颂,真是稀有的事呀。

人们总是小看六祖,因为他还不是出家人呢,还是居士,穿的也是粗布麻衣,很普通,又没有文化。人们想象当中更是以貌取人,觉得他怎么可能跑到几千人的教授师偈颂旁边作偈,这不是笑话?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要想学无上菩提不能轻视初学呀!上根利智不在人的表象当中,也不在人的遭遇上呀,所以下下人有上上智,你看我很贫贱可是我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没意智就是溺没心智,犹言没有心智。

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埋闭的人,不是说你有文化就是有意智,有文化是聪明,见得多识的广看得多,可那是别人的东西。

就像人们说的咀嚼别人嚼过的馍。别人的东西你来体味,没有自己的东西。

智慧是什么?上节课讲过,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叫智慧。是自己的东西,是从自己心智当中悟出来明白地说出来的,这叫智慧,不是学别人,别人会的东西你也会,那不是你的,所以上上人有没意智,你看有文化的人有物质财富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为什么?他不去自己发明,不自己去悟,去思考,宣说别人的东西。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若轻视人,有无量无边的罪。你轻慢别人,自己学不到东西,学不到东西,就没有智慧,是愚痴,愚痴能干出傻事来,造贪嗔痴业,这就是罪嘛。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别驾一听这个獦僚真了不起,能说出这种话来,和他的衣帽完全不一样。不敢轻慢了,说,你诵偈,我为你写。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这个人非常有智慧,一看六祖不凡,这种身份这种表像却能说出这么觉悟的话,非常了不起。说,你若得了法,真正得了觉悟的法,你不要忘了先度我,不要忘了啊。

在论议当中说:《法华经》中有一个常不轻菩萨的故事。在过去威音王时代,出家人比较有增上慢,就是比较轻慢人,因为受人尊敬。有个比丘,人们称他为常不轻菩萨。

他见到四众,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他见了谁都这么说,结果遭人辱骂,人们说这个神经病!

这是菩萨示现的,让人不要骄慢,不要轻视人,因为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能以貌取人、以表象看人。

此处六祖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可见他在踏碓八个多月期间,没有遇到一个像常不轻菩萨那样的人。

他们都是势力,看人取貌,所以六祖大师才被人轻慢了。

这位张别驾居然能说出:「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的话来,也就很难得了。所有徒众的态度,恐由这个江州刺史说出的话,给提醒了不要轻慢。

【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千古绝唱啊!人们都会读,学佛的人谁不知道啊,谁都知道,可是懂不懂它的意思呢?

《顿悟入到要门》中说到,人们只会像鹦鹉一样学人语不懂其意,你说菩提涅槃,它也说菩提涅槃,它知道意思吗?

不知道。

所以后来的学佛者,解脱的人少了,不懂佛法的人多了,都会念经了,哪个人不会念《金刚经》、《弥陀经》、《地藏经》......谁都会诵,知道意思吗?不知道。

他念的佛在西方呢,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在西面,那释迦牟尼佛在哪?他不知道。

你们说释迦牟尼佛在哪个方向呢?谁能回答?哪个佛菩萨都在我们心里面呢!

你念佛用什么念呢?念佛不是用嘴念吧?是用心念呢!你打了麻药针晕过去了,还能念吗?是用你的觉性在念。

阿弥陀佛在哪?在你的心里面呢。

无量寿无量光是阿弥陀佛,哪里无量寿无量光?西面就是了?东面就不是了?

我们的自性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无量是什么?没有限量。

昨天睡着了觉性也在,今天醒了来到这里觉性也在,它常在,无量!智慧的光明也是,都没离开心。所以念佛在西面吗?念药师佛在东面吗?还得找东南西北呢,东南西北都不是在你心里吗?离开你的心了?没离开。

释迦牟尼佛在哪?你给我找!释迦牟尼佛法身遍一切处,阿弥陀佛的法身也遍一切处,哪都在,你觉悟了,没有贪嗔痴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在你眼前,阿弥陀佛也就在眼前。你不觉悟充满贪嗔痴,那地狱就在你眼前,三恶道在你眼前呢。一切法皆由心生,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

释迦牟尼佛传承这个宗旨是不离心。

学佛的人只是拿个虔诚心,念佛,给佛念呢,念《地藏经》给地藏菩萨念呢。地藏菩萨用你念吗?

你念的是谁的经?你念的是你的经!没念到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大愿力,大愿力干什么?见性!什么是大愿力?你度众生,你连自己都没度呢,度谁呢?空想。大愿是什么呢?发大愿为众生,灭我执贪嗔痴,灭掉你的自私。

灭掉自私还不是心去灭。心愿灭掉了贪嗔痴,灭掉自私,你跑到外面去灭了,还表现给地藏菩萨念,你怎么不表现给释迦牟尼佛念呢?谁给释迦牟尼佛念经了?没有!

所有的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地藏经》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吗?《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没让你念释迦牟尼佛,你就忘了释迦牟尼佛了?

实际都是让你不离自心呀!众生妄执呀,贿赂了,念得多功德大,贿赂了佛,那是在谤佛,佛还有贪嗔痴吗?你念的多佛保护你多?功德给你多?念得少给你少?功德在你自心呢,真明白了,灭了贪嗔痴了,是你的功德,没灭掉增长了是你的罪过,都没离开你的心。

释迦牟尼佛说了这么多经典为什么呢?让你念来念去为什么呢?让你觉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的妙明真性,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无一物的,没有那么多烦恼,有了我执起了念就有这么多尘劳妄想,就有这么多烦恼、麻烦,自性本来就像明镜一样,你的觉性还有今天多了明天少了吗?

《心经》上说的“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的觉性时时在,也没有污染,是你妄执个我,“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修什么呢?要说谁念的经多,谁念的佛多,谁的功德大,谁就能见性。那就好办了,现在有复读机有录音机,有电脑,我们时时刻刻往里储存,往出宣扬,那个倍数,用上一万个一亿个去录制,那累计起来有多少!

我们本来就有无上菩提,是众生妄执出来个我,妄执出烦恼来离开菩提了。又要用尘劳妄想去成个佛,越来越远了,烦恼越来越多了。

六祖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宣说了释迦牟尼佛一直要宣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道理。

释迦牟尼佛一成道,菩提树下就说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无明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佛苦行六年,每天吃的是一麻一麦呀,苦修呀,头发都当鸟巢住进鸟了,入了无想定,瘦的就像骨架一样,印度九十六种外道大部分都是这样修行。

外道认为有了苦行就能灭罪,因为我们的罪从贪起来的,他想灭掉这个罪,还是要不贪,不贪就是要受罪,受苦,用苦行来折磨自己,来磨练自己去受罪,这个能灭的了嘛?

罪从心起,心烦恼了,心我执贪嗔痴,自私了,才起来的罪,你用我执的苦去灭这个罪,能灭吗。

本来是妄执的,你不妄执了不就清净了,所以佛说的顿悟法门就是这个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是清净的你又妄执个烦恼,妄执个菩提自性去对制。

所以神秀大师的偈颂也是对的,能让我们精进,时时勤拂拭,有了烦恼赶紧去掉。赶紧去掉还究竟不了,还有个我执在,用能执的菩提去所执的烦恼,要证一个我执的涅槃,所以还没有离开我执没有离开我相。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尘埃是你妄执的,所以要回到我们的觉性当中。这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思想,也是真正的解脱之道,这叫了义,究竟。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

大家一听不得了,彻底,虽然不太明白,觉得有道理,非常高深。不能用相貌取人,觉性在心不在穿的衣服上,不在长相上,不在你从哪个地方来出自什么身份,这就是觉性,觉性常在,觉性时时刻刻没有离开我们每一个人,觉悟了也没有离开生活。

所有的经书说的是什么目的呢?是让我们修行。学佛的人把修行当成自己的作业,就像写作业一样,做了多少功课认为是修行。那是不明白的时候让你用时间熏习,真正的目的修行在哪?就是开智慧。

我们和低级动物比较一下,区别在智慧上,佛和我们比较在哪?也在智慧上,我们的心是迷着的,修行是解开这个迷。

持戒为什么呢?为了护你的心。

人们为了修行而修行,为了持戒而持戒。

听法干什么呢?听法就是修行,你明白了才知道往哪修呢!什么叫外道?外道和真正的正法一样,就那么一点区别,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趋向觉悟,能体现自性,能体现觉照,这是正法;把自己的注意目标向外了,心外求法这叫外道。

不懂的人永远是外道。

念佛就是正法了吗?你往哪念呢?念的那个佛?没有念到自性,没有念到觉性,还是外道。

人们说了,“某某诵经了,他是佛教他是正法,有经书就是正法。”如果这样那*轮功也是正法了!他也看佛经,那是正法吗?

看你对制到哪!

所以《六祖坛经》处处注重的是我们在心念当中觉性当中去用功。怎么用呢?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得明白道理呀!不明白道理你去哪去用呢?都是在每一心,每一念,每一刹那,每一个念上去用呢。

这一念随着贪嗔痴走了造作了,那就迷了,那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一念不随着妄想执著去用,回到本觉上了,这就是修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去修行,不明白修到哪里都不知道。

【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五祖看到了,觉得众人比较惊讶,怕有人害六祖。这么多人有几个学佛的呢,很少,都是奔名利奔功德奔有相来的,真正修行觉悟的人少啊,怕害了六祖,用鞋把偈颂擦掉了。

为什么用鞋擦?就是掩盖众人的目标,证明这个偈颂做的不行不好,大家就不会生疑了,不会发现獦僚是祖师了。

五祖说了,这也没有见性。

所以要有独立的思考,见解,众生是随大流,他说的对就对他说的错就错,所以众以为然。

惠能的偈与神秀的偈,恰恰相反。神秀偈既未见性,惠能偈又何以见性呢?故五祖说的「亦未见性」是实话。用鞋擦去此偈,就是不用言语而以行动来表现他向上提撕的为人作略。

五祖大师用鞋擦掉是掩饰,一个意思是掩盖大家的目标,另一个意思是契悟六祖,真正的佛法是‘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写出来还是执着文字呢,所以用鞋擦了。真正显示了本来无一物,佛法在觉性当中,不在人的分别相中,用鞋擦掉回归本性,不是妄念分别。

再有是宣说了五祖对六祖进一步启发。这是论议当中评判的。

偈中「本来无一物」一句,后来禅者认为不专限于否定方面,而是否定重否定后的大肯定,所谓「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故此「本来无一物」一句,竟成为宗门极响亮的口号了。明朝的憨山德清更教人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话头参,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作话头参。

如何是不惹尘埃的光景?但是,这些说法、教法,应是六祖入室受教悟启五句「何期」以后的境界,偈句虽是仍旧用得着,而面目却已大改其观了。否则,五祖善能高鉴,难道还不如后人?这是后人的评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