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五(经二之一)翦五
(凡遇圆相即是标辞与?同其上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又识对境之见是不动翻思往日妄认失真流浪既深昏惑难脱幸逢嘉会遭此良时法乳既滋如子遇母不亦快哉)。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前文叱责此非汝心盖令识妄仍指诸法唯心所现此又令了所现之妄本无自性元是一真一真未尝动摇诸法何曾生灭佛意欲其即妄见真遂印对境之见元来无动广责认物为己性心矣真阿难罔测佛之深旨将谓真妄二体全殊生灭之外有不生灭若如是者唯心之言虚设妄法之语徒施逐语迷旨终成颠倒虽怀疑念未敢形言故云合掌礼佛愿闻等也○标此是结集家叙其意也○解资中曰由前佛言云何汝今以动为身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故有斯请也)。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来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盘。
(?迦旃延姓也名迦罗鸠?此外道执一切法亦有亦无刚闇夜是名毗罗胝母号此外道起自然见外计虽多不离断常二见此二皆断见类故云咸言断灭此人异计不知业种相生妄谓死后即是涅盘)。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解孤山曰此外道六师中二人也准今经所说则有三人皆断灭见故匿王引旃延毗罗而问后如来举末伽而[后-口+十]也○标波斯匿此亦云月光)。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狐性多疑凡遇冰处听水无声然后方行昔闻死后断灭今闻不灭不生孰是孰非犹豫不决故云狐疑而匿王深体阿难所怀知于生灭之外求不生灭心虽密请口不形言故引外宗冀佛开示近破外道断见令知死后续生深引阿难悟真不离生灭妄识故云证知此心不生灭地○解发越挥散也托彼邪疑以咨极理)。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举此问欲显生灭中有不生灭如前头自摇动见无所动○解私谓前示阿难见无摇动后示匿王性无生灭一往似同义须甄别何则阿难以身境为动此相犹粗谓见性不动且据现前对扬而说今佛问匿王内身变坏乃至答云刹那刹那不得停住其相甚微洎谈见性自童至耄不迁不变由是而知所破生灭则粗细有殊所显见性则近远成异圣人引物入如来藏其致渐深读者详此)。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前念灭后念生刹那变异如火烧薪必归磨灭俱舍云以诸有为法刹那尽故)。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王述无常念念迁谢其理必然故印如是欲其更叙迁谢之相以老少相比为问十五曰童未巾冠也龄年也)。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始生曰孩始行曰孺孺濡弱也肤布也布在表也文理光羙曰腠此皆童子时相长成谓成人之时此从二十已上至强壮时故云血气充满颓龄即今六十有二年龄颓朽近于七十故云迫于衰耄老少相异云何世尊见此相比○解孤山曰佛问两时答出三时谓孩孺长成衰耄也耄昏忘也然八十曰耄时匿王方六十二盖通言惛忘耳)。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前叙相变今问年变由年变故令其相变不顿朽言要叙渐老念念迁移)。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时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十年为限粗相而观殂往也落犹不住也少壮不住往而不还也故云殂落流变易改也)。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
(此以一年为限年年变改何啻十年十二年曰记也)。
岂唯年变亦兼月化。
(此以一月为限月月不同不唯约年也)。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何直犹不但也此以一日为限日日更化不但约月已上从宽至狭四限观察无常之相犹是粗浮未为微细)。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此至细而观也若以况静其思审谛观察即刹那不停念念流变此即微细四相迁流不息凡夫心粗殊不知觉古德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害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迁智者如眼睛为极生猒患言刹那者时之极少也俱舍论说时之极少名曰刹那时之极长名之为劫乃至年之与月俱是时之分剂又云百二十刹那为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须?三十须?为一昼夜三十昼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十二年为一纪前约十年为限是约一纪举全数尔○解答有二相一约粗相顺观则以十年为限始从十岁增至六十又过于二犹云六十有二也殂落犹云迁谢也尚书以殂落为死非今经义二约细相逆观则始从一纪减至一年年减为月月减为日以至刹那也十二年曰纪前粗相十年而增此细相一纪而减者由向自云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则是以今六十有二反观五十是为一纪故约纪而减之)。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生灭粗相如前可知不生灭性亦在汝身汝知之否匿王举外叙疑比欲世尊明示今蒙佛问故答不知○二许示无生广辨无改此下约王自小至长见河不变以明见性意显只于生灭了不生灭相虽粗近旨甚深微一令匿王验粗相而悟舍生趣生一使庆喜发深解而知灭元不灭即相显性在此密谈头自摇动见无所动是此意也维摩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肇公以万物即不迁何但于见下文佛答文殊及三科文首分明显会始见其意文三)。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许于正生灭时示无生理也○解真际曰前王示不知意欲如来为凡开演也)。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以年问见者意明年变见不变也)。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无异之语甚好思量一往粗浮再思有旨)。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
(色身粗相童耄易知见性不迁诚难觉了对此辨异令悟无生也○标观河之见既无童耄生灭去来岂有动转○解孤山曰既知见境不易可喻真性无迁大圣动树训风举扇类月故令先识见无童耄然后直示性无生灭也)。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克指常性生灭但迁有为无为不受生死若知不变即见无生○解见精即见性也皱者为变则显生死无常不皱非变则显涅盘常住生死涅盘虽分两??克论体性岂有二殊言偏意圆变即非变若然者岂但破匿王引外之见抑亦酬阿难二发之精也)。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后-口+十]彼置疑也末伽梨是字母名俱奢梨此指匿王所引异者俱是外道趣尔指也色身变异可说无常见性不迁理非断灭○标是六师中断见之类也○解此说众生虽有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然也等者等取旃延胝子二人准此文意则六师中三执断明矣彼之三者必也执常乎)。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叙其浅悟但云舍生趣生鞫彼深意必知灭元不灭随宜领解主伴同致未即显言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据此见河之见与我见闻无殊于王即云不灭不生于我即云遗失真性王之与我孰亲孰疏苟或殊途如何分辨然此问意由来久矣始因手自开合见无开合头自摇动见无摇动一一佛印皆言如是此则如来令于妄见即辨真见无离生灭有不生灭阿难罔知佛旨犹谓生灭与不生灭别遂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匿王知其怀抱又不发问伸诚于是引外六师执见死后断灭所冀佛亲开示即妄见真责引阿难无执二别阿难古佛岂兹不了盖为今日惑重情深须示瞢然确陈拒诤故兹问也○解资中曰阿难良由不达对机之意故此疑也私谓前斥遗真盖托身境以破当体之妄也向示无灭乃附见精以显所依之性也当体故不即所依故不离应知以不离言之阿难何尝为失以不即言之匿王亦未为得今既惑此故问以辨之)。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陁罗手为正为倒。
(?下指指下也母陁罗此云印此意欲明见手不同有正有倒以况其见亦有正倒○标母陁罗印者三十二相中一相也)。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此推世人以此为倒而我不知云何○标谁何也世人以垂手为倒以指上指为正喻凡夫执正为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若以垂手为倒复将何者为正○标此验出凡夫执正为倒之情)。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竖手为倒却以为正以不顺身故此为阿难不辨真妄执妄为真故如来责颠倒行事既了妄本无体合知真自寂然遂许对头动之见观河之性即是性真无别真也庆喜依前不了将谓妄外有真遂不甘我为颠倒之人正是无生之性阿难既陈诤问如来就事以验逆顺之境不辨颠倒之情难脱下文即破)。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既云竖臂为正佛便竖臂随而责之此即正是颠倒也指本垂下今却逆上故云首尾相换世人不依本分以正为正而别生异见以倒为正故云一倍瞻视○解孤山曰若此颠倒谓垂手竖手也垂则以手为尾竖则以手为首故云相换首尾相翻名为一倍手实无殊既瞻垂为尾视竖为首非一倍如何)。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若以此验之则知汝身与如来身比并类例显发彰明佛身是正汝身应倒亦可若以佛之见手类显佛身明知佛身名正遍知若以汝之见手比并汝身明知汝身号性颠倒汝胡非是颠倒行事正遍知者离倒名正穷尽法界名遍凡夫二乘无此号者皆颠倒故○标盖为众生妄分别自生正倒也 解汝身迷理比垂手也如来悟理类竖手也垂竖自异手实无殊迷悟不同理常平等)。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随者犹任从也任汝心中谛审观察佛若是倒汝名佛身何处名倒汝若是倒汝名自身何处名倒此则令其识颠倒处也名(去声呼)字犹詺目也古人于此作泯相解遂令下经正辨颠倒血脉不贯便成孤起既绝正倒如来何故却说颠倒学者请详○解令审自身望佛正知汝称颠倒过由何处得颠倒名)。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瞪直视貌瞢昏闷不了也闻徴倒处瞢然不了既不措其一辞但知向佛直视○标阿难示同凡夫执正为倒洎令识其正倒故不知也○解私谓夫妙明真心本无倒正但由诸佛悟之假名为正众生迷之暂说为倒苟了迷非迷达悟无悟真心尚泯复何倒正于其间哉阿难既以匿王见精不灭疑乎自身遗失真性故佛方便以倒正示之向问颠倒名字意[后-口+十]阿难认悟中迷为身为心即是颠倒所在时众未晓于是瞢然)。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解孤山曰机熟即说感应无差喻以海潮来不过限)。
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色谓十一种色心谓八识心王诸缘即总指色心或可别指不相应行心所即五十一心所诸所缘法谓六无为也此上五位一百法摄诸法尽皆是真心之所现起如镜现像不离于镜无体可得问前五无为名体俱假可同前法无体如影真如无为名假体实为诸法性何言无体如影像耶答此宗所说真如犹是对妄而立既因对待还成妄法如下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又云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圆觉云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等由是五位诸法唯心所现皆同影像者也 标五位都一百法摄尽真妄法五位者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彼论释云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分位差别故能现影像故有所显示故○解资中曰此五皆依真心所现如镜中像)。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心现身心如镜现物物不是镜物体虚故镜不是物镜体实故虚实既辨由是颠倒于兹可识)。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心即是性体遍故圆无昧故明是法可重故名为宝元来自尔非适今也故云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称妙再三叹美故叠言之悟即是觉圆明性也迷即不觉妄身心也不觉处觉如像处镜虚实可辨今弃如镜之本性执似像之身心不辨虚实斯为大失故云认悟中迷前云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今正指此颠倒处也○解孤山曰汝等遗失责九界迷妄也本妙下示所迷三谛也本妙即中谛圆妙明心即真谛宝明妙性即俗谛性具诸法如如意珠具足众宝也三谛互融故皆称妙认悟中迷者诸佛成道空界依正无非佛之真心佛心既然汝心亦尔今既不达名悟中迷)。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迷性明故而成无明故云晦昧由此无明变起顽空故曰为空即下经云迷妄有虚空也又空谓所变顽空晦昧即能变无明二法和合变起四大依报外色故云结暗为色即下经云想澄成国土也以四大色杂妄想心变起众生正报内色故想相为身想谓妄心相谓妄色色心和合五阴备矣即下经云知觉乃众生也)。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无明体暗故云晦昧内有无明外现空相故云为空此则最初浊劫也下文云迷妄有虚空又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三细中业转二相亦云同异亦云动静由此动静互相待故于此二相暗中结成形色即根身器界也形色既现想处其中色想相杂有知觉处成于根身想澄凝处即是器界此则第三现相也以有境界缘故牵起粗识念念分别相续不断故云聚缘内摇此前二粗也由念相续熏习不断遂成分离取六尘相流趣不息故云趣外奔逸此后二粗分离识也从微至着三细四粗为烦恼道毕于此矣)。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世人不知元是无明展转粗动将此昏迷扰攘之相便为真实心性一从迷执决定不改谓言我心在色身内遂起有情无情之异有性无性之殊认妄心为佛心一何鄙哉○标谓不如实知自性彼我既分色心有异爱情取舍也○解以妄想四心聚四大色内而外缘大境心不暂停故曰聚缘内摇趣外奔逸也昏扰扰相即内摇外逸无明颠倒也既失本妙故用此相以为心性又执此心在色身内无情有情莫能融一是知顺九界妄心者岂信草木有佛性乎)。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根身种子属内缘而执受山河大地属外但缘非执受此之三境皆是赖耶相分○又此空界从迷妄生识所变故能变之识全是无明迷真而起亦无自体能变所变皆是镜心所现影故前文云汝身汝心皆是真心中所现物不知此理却执我心在色身内故此结示)。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如来藏有四义故以海喻永绝百非如海甚深包含万有如海广大无德不备如海珍宝无法不现如海现影其体湛寂不与妄染相应故云澄清即前甚深义也百千者即前广大义也不识是元清净体故云弃之只收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故云唯认等全潮大瀛渤澥皆海之异名也○解百千大海喻真心非遍而遍一浮沤体喻妄心非局而局皆真起妄如弃海认沤执妄为真如认沤为海全潮则遍海而涌故云穷尽瀛渤)。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例前结指也弃之大海是一迷也认沤为海是倍迷也垂手是正执为倒一迷也竖手是倒认为正倍迷也前举事以验后引喻以况中间以法进退相例正指倒相○皎然明白如何谓言是泯相耶有智请详○解迷悟相翻各名一倍全迷为悟是一倍于迷全悟成迷是一倍于悟手之垂竖相倍易明今既[后-口+十]迷故言垂手真际曰迷中更迷故云倍也遗失明心早是迷矣复执前尘以为自性又一迷故○?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以前文中约对手观河示见无生相浅意深犹成隐密未为显了不名正显故科之粗论渐明也今此已下广对缘尘破除名相显此见性不落戏论然后逐段会通今知诸法虚妄本无所有唯一菩提妙净明体分明显会故云正显真见也文四)。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法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因佛广示颠倒显出真心于能诠言音悟所诠心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解私谓前破妄心已责因声分别之性令阿难重以缘心而为问者欲显真性无能所之相也既于缘心已离粗执是故但言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岂同前云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耶所以下文略简所缘之法能缘之心真体可见矣)。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以言音诠此真性今我领解复是缘心所悟真性能悟缘心还同如来前所责言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有何别耶由是未敢认为本元心地○心有能生可依止义喻之地也言圆音者以佛一一语言遍穷生界而其音韵常不杂乱如起信?解)。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因声而有分别此分别性即是生灭维摩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说既不可听岂可耶缘心者但缘语言文字故云非得法性若能忘怀合道离能所相一念不生前后际断斯可名为真得法性○解真际曰以能缘心缘佛法音认为自性非自性也以此法音但是所缘声教故)。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孤山曰人喻如来手指喻教月喻真理示人喻化众生也教诠真理理是众生之心闻教自合观心离指方能识月耳)。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指喻能诠言教月喻所诠真理若欲见月须亡指以观之若欲见性须亡言而体之不能亡言岂能见性不能遗指岂识月轮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指月俱迷诠旨两失在文可见)。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言教属有为无记故暗真理属无为性善故明能喻可解○解教是声尘故如暗理是真心故如明)。
汝亦如是。
(?以法合喻如上所辨)。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若因佛说法生分别心此分别心本无自性故属缘尘随尘有无非是常住但如其客○解如前文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既离尘无性自知是妄也私谓上指月喻虽遣所标之指正简能缘之心以阿难云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故由是今文唯破分别之性良有以也)。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此明缘心随境往来真心湛然常住以客喻妄以主喻真)。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如下经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标真性不逐缘生岂因境有)。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缘心若是真性应如其主何得随声来去以离声时无分别故岂同真心周遍法界湛然常住随声之心既然随色之心亦尔故云岂唯等○解资中曰以声例色相从而说非但声分别心离声无体色分别心离色相外亦无其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前举色声显心无体亦合遍历香味触法今此超过故云乃至分别都无)。
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不可见故非色缘会有故非空言冥谛者或云??性或云自性梵云僧伽奢萨怛啰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二谛名为??性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性即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盘如别处说拘舍梨者非即数论是彼类耳趣尔举也○解孤山曰如是指上声色也乃至例余四尘也分别都无谓分别六尘之心皆离尘无性也尘谢则灭故非色尘对则有故非空是故外道昧彼真心遂以尘谢心灭为??谛尘对心生为觉谛即二十五谛中??初生觉也略举??谛意对觉谛而论方合上云非色非空也私谓二十五谛除??谛外不出色心空也今分别都无非心也即觉谛及我心等非色即五尘五大等非空即五大中空大也既非此等正同外道所见??谛非对觉谛而论也资中曰拘舍离者数论外道立二十五谛此之所立从慧数生故名数论)。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真心如主妄想如客客有去来主无移动若离法缘无分别性显汝心性随尘各还是则为客云何名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
(心性之言通于真妄阿难执者是妄如来示者为真今以所执之生灭疑于所示之妙明故云则如来说云何无还还犹灭也○解私谓此问心性云何无还向下别指见精为不还者盖前文已说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故然其见精真妄犹杂所以广约遂产简出真性披沙若尽金体自纯)。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且者权宜之辞权指阿难能见之心为明元也)。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此之明元非本真性其犹捏目所见之月本无所有非月影者非水中之影也水中月影从真月降可喻妙应感而遂通捏目所观全体虚妄从病眼生堪喻妄见本不可得只就此见权示无还也○解孤山曰见精明元即同匿王观河之见虽异缘尘而犹是妄妄依真起故曰明元此见虽非下简妄异真也如第二月非是月影者真月喻真心第二月喻见精水中影喻缘尘分别私谓阿难所问妙明元心云何无还而佛以见精为答者以真心无眹发悟良难故托见精方便开示此虽属妄切近于真如第二月取喻非远应知此见亦是前来缘尘之见但缘尘分别之性则破云有还缘尘能见之性则示云不还若不尔者何故佛言且汝见我见精明元耶况若例同观河之见观非无缘也所举月喻诸家并以三义解之至于孤山亦依旧说唯配法有异耳余谓月影即第二月非水中之影也今先消文次引证言见精明元者即能见之性也妙精明心者谓离见之体也如第二月即于月边别有圆影而云非是月影者谓非月上实有斯影盖捏目所成也以喻能见之性虽非离见之体且非体上实有斯见盖虚妄所生也次引证者下文云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而此圆影唯眚之观乃至云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以是观之非水中之影明矣)。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举此明暗通塞空有染净八种之相皆仗因托缘以立其像也○解真际曰欲示无还之性先指可还之相此八但是举要而已此五约心所分别处即是见缘此境则通私谓此八缘中七缘皆就能映色根论之唯分别缘则于七境而起分别是故缘文列在中间盖通上下也如下文破识大中云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自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此即见精也又云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等即分别缘也)。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此之八境既从缘有还从缘无有去有来非同真见)。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能观八种之见名为见精明性既非缘生当还何所岂同八境各有所归)。
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真见离缘缘还见在若随境去后更谁观境自见差见且无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八境可还自非汝见汝不还性正是汝真此若非真孰为真耶)。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解见性不还犹喻二月此见属妄将亦须还唯有真月所喻真性诚不还耳下文云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岂非此见亦可还乎问此还何所答还无明也由无明故而有能见无明若破此见即还起信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厥旨显然)。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前将八境以对妄见权示无还由是则知本妙明心未尝生灭本有真性迷而不知却执缘尘自取流浪如前文云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然虽权指意显即是以未不离本故)。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问意前对八境权指妄见有无还义因是得识本真元性不生不灭为复只此表知性常为更有义别得真妄故云云何得知等○解此问意者如云虽识二月何谓真月○?向下更约用有优劣体无差异用约人辨体对物论斯则前后三义以辨真也一显无生灭二明有胜用三示无差别故此答释分为二科)。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得初果证方断分别故云未得无漏自无定力假他而见故云承佛神力借通令见者意欲阿难信知自己见之真用有若是也色界之首梵众梵辅大梵俱名初禅)。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阿那律此云如意亦云无贫过去以食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如意乐无所劣少未入道时为性多睡为佛所呵因是不寐遂失明耳佛教修天眼用见世事因是修得见三千界如观掌果大论所明大阿罗汉见小千界大辟支见百佛界诸佛见一切佛土那律独见大千者以彼偏修作意数故于诸声闻天眼第一今言阎浮者以大千皆有阎浮以别显总亦不相违○标阿那律斛饭王子身虽出家性多睡眠佛呵为畜之类咄咄胡为寐瓮螺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佛出无由值从此七日七夜不眠失其双目世尊愍之令修乐见金刚三昧遂证半头天眼能观一薄伽梵所化之境○解孤山曰准净名经那律答严净梵王云吾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果此云见阎浮者且从近示阎浮提者洲有此树从树得名无故不翻私谓庵摩罗旧翻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柰非柰故耳)。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初地见百佛土二地见千世界乃至十地见无量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也)。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佛具五眼三智所见穷尽法界已上四位阶级所见浅深不同盖真见之用随证所得渐明渐远也)。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隔纸瞙不见外物隔皮肤不见五脏岂同前圣真见之用斯则真见妄见前后五重条然可辨而云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胡不察焉)。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分别者差别也或可前尘留碍即是所分别之境○标权与汝观须弥山半腹四万由旬其间物象)。
汝应于此分别自他。
(?此标劝也汝应于此所缘境中试分自他令其差别自即见性他即物象)。
吾今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将请也谁何也我今请汝于所见中详而择之何者是汝见体何者是其物象此正劝令拣)。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极穷也研穷汝之见性自远至近所见无非物象非是汝之见性芥小草也○标从四天王宫至南海岸六十四万里)。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物类虽殊见性常一不随境异即是汝真此显真见平等无差汝前问云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今明境自差别见性无殊由是得知是汝真性○解孤山曰而此见性犹属二月私谓阿难所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如来所答岂不显真但由见性似在于内真性必周于外佛欲示之故指一切物象皆是见精所瞩瞩既斯遍性何攸局此寄见性之遍以显真性之遍夫何二说各从一义乎然则肉眼所见物象森罗佛眼所观真空??寂犹恐阿难认此见性既周外物仍谓外物同我能见是故下文推而破之)。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汝若执言汝能见心同所见物亦有差别斯则见即是物佛之见性亦合是物应被汝见○解真际曰若汝认见为物吾见亦同是物汝应可见)。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汝若执言我与世尊同缘物时世尊之见既着彼物我见物时便是见佛之见经文省略但言见吾此牒所计也即便破云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意云我若不缘彼物之时名为不见此不见体汝应合见为何不见也○解孤山曰汝纵救云我与世尊同将心眼缘境之时即是见佛之见吾不缘境之时此不见处汝何不见耶)。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此破转计也汝若执言我亦见佛不见之体复有何失故云若见不见即便破云自然非彼不见之相意云不见之体既被汝见此则何成不见之相不见之体已被见故○解若有处可见即是物象只可名见何名见不见耶)。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此文之意展转结归都有五重以显阿难见性经文存三而隐二意若具论者合云若不见吾不见之处亦不见吾见处既不见吾见处吾见自然非物吾见若非是物汝见亦非是物汝见既非是物云何非汝真见)。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又若汝执见性是物亦应彼物即是于见如是则应汝见物时物亦见汝斯则人物如何分辨物体见性自然杂乱物即是汝汝即是物世间一切俱不成立如何名为安立谛耶○标复云世界安立谛中须安心境○解真际曰见若为物许汝见者汝见亦须为他所见是则体性杂乱自他不分情与无情不成安立)。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若汝现见物时宛然分辨阿难非佛佛非阿难此则世间显然安立皆汝见性周遍了知此周遍性若非汝真复是何耶故结云非汝而谁○解见性虽同各自受用一室千灯光岂有别而彼此自照不相杂矣)。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责其不认也此是汝之真性能性于汝谓性一切心也前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不自识却从他求岂不迷倒此之大意明真见离缘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妙用无边平等清净体非差别用释前文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解孤山曰真性在汝而自不能知其真翻取我言以求其实迷之甚也责之深也)。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五
音释
胝
(张尼切)。
殒
(千敏切)。
腠
(仓奏切肤理也)。
耄
(莫报切老耄也)。
悴
(秦醉切憔悴也)。
皱
(侧救切皮缩也)。
剂
(在诣切分剂限量也)。
殂
(昨胡切)。
鞫
(居六切推审也)。
瞪
(澄应切直视貌)。
瞢
(莫亘切目不明也)。
瞬
(音舜目动也)。
洎
(其冀切及也)。
瀛
(音盈)。
渤
(音勃)。
澥
(胡买切)。
暝
(芒丁切)。
壅
(于用切塞也)。
(蒲没切)。
氛
(敷文切气也)。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