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全文网

因果律

发布时间:2019-11-03 09:34:54作者:心经全文网
因果律

  因果律

  有句话说得好: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或一个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丝毫不爽,所以谨言慎行,战战兢兢,深怕自己堕入因果恶性的泥淖中,而一般众生,因对因果的愚昧无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恶因,受了恶果,才来反悔莫及!

\

  曾经,在佛经上有个故事,说在久远以前,有一位年轻的比丘,因为曾经恶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说他跳过小溪的姿势有如猿猴一般,结果,造了如此恶意的口业后,等因缘聚会,在五百世后,这位年轻的比丘终于也堕落为一只猿猴。

  曾经嘲笑别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对象,这个故事所显示的,不止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悲哀,深沉的悲哀。

  大体说来,这个嘲笑别人为猿猴,自己堕落为猿猴的故事,极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如是果,有怎样的因,就会产生怎样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结果,不会落到乙身上,甲乙两人的因果关系,由甲乙两人承受,不会变成甲丙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是如此地准确而严密,不会有任何的谬误和疏失,也不会因为时间久远而失去效力,更不会因为空间的转移而有所遗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说的: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因此,虽然在经过了五百世那么长远的时间,但当因缘会遇时,看似轻微的嘲笑果报,最终还是报到自己身上来,让自己堕落为猿猴之身。

  这个故事,也极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项重要的法则,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么做,你就会如你所做的那样。

  也可以将之延伸为:你常怎么说,你就会如你所说的那样。因此,根据这个佛陀所说的故事,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常嘲笑别人成什么,你就会成为你所嘲笑的那样。

  虽然,因果律,可以几个大原则来解释,但因果现象,毕竟是极其错综复杂,绝对不是可以用单因单果来含摄的。

  因为以这个故事来说,这位年轻的比丘,当然不太可能只因为单纯的一次嘲笑,就得到了堕落为猿猴的报应,因为,由他恶意嘲笑别人的姿势像猿猴这一行为看来,我们可以说,在他的人格特质里,早就存有嘲笑轻视别人的倾向,而他当然的,也习惯性的常常这么做。

\

  我们甚至可以想像,一个有这种内在倾向或特质的人,当在嘲笑别人时,是如何的享受在自己嘲笑别人的行为里,而有一点,不能予以忽视的是,如果他的身分,不是应守清净戒律的比丘,而那个被他恶意嘲笑的对象,也不是一个有德性的老比丘的话,那么,报应应当不至如此严重。

  从以上的分析知道,这位年轻的比丘,因为平素即有轻视嘲笑别人的习惯,而被他嘲笑的对象竟是个有德性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恶意的,因此,虽然在某个时空场合,不经意的造作了这么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业,但当因缘会遇时,果报成熟了,他的嘲笑,终于回向他自己,让他也尝到了身受嘲笑的滋味!

  佛教的因果律适合于一切物质的变化、心的变化、心物混合的变化。自众生以至成佛,自世间以至出世间,无不受此定律的支配,所以著者名之为万有因果律。因果是简称,具足之应说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因,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东西曰果,此果对造因者说是报。佛经中有一偈说明这因缘果报的定律: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