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原文)。
“观自在”是指观世音菩萨。“观”就是用大慈大悲心观看轮回中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慈”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爱心”,“悲”是同情心,“大”就是“无限”的意思。
“观”也是关注、关照、关心之意。“自在”指智慧无碍、神通无碍,慈悲无量,变化无穷等自在自如的佛能。“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缩写,梵语意思是“菩提心”。菩提心指利众成佛之心。
凡具以大慈大悲为根本的利众成佛心愿的都称菩萨。一至七地称菩萨,八至十地为大菩萨。菩萨是入道的圣弟子,不是佛。现在有些谈佛法的人,连佛和菩萨的概念都分不清楚,还能说出高深的佛理吗?但需要知道,观音、文殊、菩贤等八大菩萨都是以菩萨身份度众的佛,绝不是真正的菩萨。
“深般若波罗密多”之“深”,指非世间智。“行”指正在“进行”或“体验”。
这句话连起来说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定中观照彼岸智慧妙景时,见到五蕴皆空。”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
“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
“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
“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
“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俱舍论中分为49种;
“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
受、想、行是从功能作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色”指物质存在,“识”指精神存在。“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法。“八识”、“九识”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
无论六识、八识,“识”都是指精神现象。阿赖耶种子是生活经验在意识深层种下的一种印象,绝不是指物质的东西。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原文)。
阿赖耶种子是生活经验在意识深层种下的一种印象,绝不是指物质的东西。至于“蕴藏在一切空间和物相里的阿赖耶和阿摩罗种子”之类的说法,纯属不懂装懂的瞎说,与佛学毫无关系。
佛家把存在分为有形有色的物质存在和无形无色有感知功能的精神存在两种。前者称“色”,后者称“名”,如十二因缘中的“名色”指的就是胎儿阶段的形体和意识。“五蕴皆空”是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意思。
藏译梵文本此处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
宗喀巴大师说:“‘一切法皆性空’一句概括了《心经》的全部内容,别处虽然文字表面上没有提到‘性空’二字,但凡是有‘空’字和‘无’字的句子,都应该按‘性空’之意理解。”“空”和“无”是“性空”、“性无”的省略字。
五蕴皆空是《心经》开头的一句话,也是心经全部内容的概括。般若波罗蜜多经典浩如烟海,但归根结底只是说明一个“空”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原文)。
梵文中的Ah(啊)代表性空,所以称为“一字波罗”。“空”是佛法的最根本的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佛法修练所要达到的一个最高境界。懂得了“空”的道理,就获得了文字波罗。不仅从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实体验到了“空”,就是进入真波罗境。所以我们首先从道理上正确理解“空”的概念至关重要。
过去和现在有许多人对佛法产生误解,堕入歧途,其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误解和不能正确理解空观。
有的人把“空”当做空洞无物,堕入虚无断见;有的人把“有”和“空”看成对立的矛盾,在现实世界面前堕入常见。
惟有龙树一派中观大师参透般若中观之理,区别真俗二谛,破除常断二见,提出俗谛意义上缘起之物并非“无”---以消除断见;真谛意义上的自性并非“有”(空)---以消除常见;同一事物既是众缘和合的缘起之物,又是本无自性的性空之相---进入中道。
俗谛是指世俗习惯所形成的见解和事物的现象,真谛是指波罗真见和事物的本质。
缘起是指世物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的单一独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众缘和合的关系中形成和存在的。
每一个单独的事物本身既是多种分子和元素的组合物,又是其他事物的因果关系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缘起”。
以上的内容就是心经全文的解释,如果大家在学习心经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看心经的解释能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的。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