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这个“观自在菩萨”在佛法里边有一说是指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在进行,“深般若波罗蜜”这个“深”是深浅的深,也就是说这个只是形容这个修行的专注程度。“般若波罗蜜”,“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到什么彼岸呢?就是从烦恼到菩提了,从烦恼的这个岸达到菩提的那个岸。如果大家对禅宗有一些理解的就熟悉这样一句话:烦恼即菩提。那么此岸和彼岸其实只是心的意境不同而有所改变了,你被烦恼所束缚那就是凡夫,你化解了烦恼就是圣贤就得到解脱。“般若”其实就是智慧寂照,也就是说用清净的心观照一切,使你达到解脱的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解释上句“行深般若波罗蜜”的内容,当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是到彼岸了,如果五蕴还不空你就在此岸。这句的关键字就是“空”,空是不是没有?不是。是非有非无,要说有,它是不永恒的;要说无,它还是刹那刹那的变化,似乎还是相续存在,这就是空的真实含义,不等于没有。这个空只是说它的不稳定性,不永恒性。
度一切苦厄:我们人生在世,有什么苦厄呢,那就不外两大范畴,一个是心理的,一个是生理的,也就是身心烦恼。我们先说心烦恼,你心里的呀,总是不是这个事情不如意,就是那个事情不如意。只要你明白,诸法因缘生,缘尽还复灭。其实你烦恼也是这样,不烦恼也是这样,那不如不去烦恼,尽力而为就行了。你只要凡事尽力而为,自然做人问心无愧。那么身体的烦恼,无论是疾病还是物质条件等,我们只要承认现实和知足常乐,身体的烦恼,我们也能去掉啊。那去掉了是不是彻底没有?不是,也许烦恼还在,只是你的心啊不被这个烦恼所牵扯。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真义,真实的含义。不等于烦恼彻底没有,而是烦恼虽然存在,但是你的心不会被烦恼所干扰,这就是《楞严经》中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那么如果不能转物,那是什么?那是心为物役。
舍利子:就是指那个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在解释前边说“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得。“色”,指有形有相的东西——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五蕴皆空”就是以智慧觉照的时候,你会豁然开朗,明白这个色身其实本体也是空寂的。这个“空”可以从两方面来证悟,一方面叫解悟:我们全身的种种细胞都是刹那间生灭,我们的身体每一个时刻都在新陈代谢地变化,所以没有固定一个色身。这个叫做“分析空”。还有一个叫“当体空”:你深入禅定之后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的肉身非常的虚无,非常的通透。所以这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有形有状的东西它的本体是空寂的,当体都是因缘所产生的,因缘离合了它就是空的。还有就是在甚深禅定里边会感受到肉身是虚无的。这个肉身虚无大家修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我们的思想思维;“行”就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识”就是对事物的判定、认识。其实当我们在甚深禅定之中能够感觉到这些(受、想、行、识)都是非常的虚无,好像是融化在我们巨大的本体之中,我们也可以理解是气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法”是指万事万物,“空相”,这里的“空”就是说它的当体皆空。性空的本体,我们以场来解释,就是万事万物共同的那个场,也就是说它的本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有颜色的东西淡薄到没办法淡薄的时候,都是一种颜色。以酸碱度来说它的酸性降低到非常非常低的时候它的碱性降低到非常低非常低的时候,它的PH值都是7,中性,所以酸性和碱性到那个时候就基本上接近了,变成一致了。所有的场它无限度地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的性质是一致的。万事万物粉碎到无法再粉碎的层次的时候大家是一致的,这时候再也没有生灭,再也没有垢净,再也没有增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大宇宙有情无情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一致的,从本性的角度上来说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了。种种的现象都是由因缘所产生,它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当我们修证到亲证诸法空相的时候,我们的身心都是空寂的,万物都是通透空寂的,是一个无形无相的整体,无相了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状,就像古人所说的复归无极,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寿者相”就是说时间的观念,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
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就是在讲这个“诸法空相”。就是证悟“诸法空相”的人就是无所得,这个“无所得”千万不要理解说什么都没有,不是!这万物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不是我或者你所占有,大家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整个大法界就是“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是你的也是我的。“唯识所变”这个识是一切有情众生的妄想,就是说整个大宇宙的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就是有情众生的妄想。整个大法界都在我们的真心里头,“唯心所现”就是在说这个事情。这个“诸法空相”就是《华严经》里边的“唯心所现”的那个心,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清净佛性,诸佛的清净法身。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是菩萨,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欸,开悟了。那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就是依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密多是什么意思?就是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就是六祖说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言行上的三昧,怎么做法?以客观的心,去面对现实,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实事求是。也就是遇到事情既来之则安之,和认真地去面对之。一相三昧,就是思想观念上的三昧,永远保持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所以,一相就是观念上;一行就是言行上。一个是理论上,一个实践上。这就是般若,觉悟的人都是这种世界观,都是这种行为观。只要你这么做了,就不会想入非非,不会一厢情愿,就是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达到了尽头了;涅槃,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涅槃就是生灭的意思。究竟涅槃,就是永远不被生灭现象所牵引,永远不会着相,不会被眼前的事情影响你的行为和观念,这就是究竟涅槃,就是转物,“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当然,功夫高深了,还能“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那就厉害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跟菩提萨埵有什么区别?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你们听了我的话,你们都可以称为菩提萨埵。你们从菩提萨埵,长期熏修到一定程度,稳定了,那就是究竟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从究竟涅槃到无上正等正觉有一段距离。我们详细看《法华经》,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授记,最著名的舍利弗,号称智慧第一,他还要经过很多劫才能圆满成佛,那时候就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的净心行善分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这么快啊?其实,你一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那一念就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后一念你又执着了,就又退下来了,所以佛祖在那里讲,是瞬间的事情,不是永恒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恒地证得,那就是念念觉了。我们是一念觉一念迷,所以佛祖不会说错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就是以这个永远保持在究竟涅槃的状态下,去修一切善法,到一定程度,就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一种赞叹。大神咒,就是神秘不可思议。大明咒,明指智慧,就是能让我们开启大智慧,大光明。无上咒,就是在诸法里面,般若这个境界是无上的,没有再超过的了。无等等咒,其实这个无上和无等等,含义是类似的,就是说至高无上,没有再超越的了。就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咒语,咒语一般是不用翻译的。咒语是带有一种秘密的性质,密义。
在学习心经全文的时候,我们看原文和解释同样是能帮助自己修行的。不过修行是要看自己的内心的,所以不管是看解释还是原文,大家都是要恭敬的。
版权所有:心经全文网